稽古

詞語

稽古,漢語辭彙。

拼音:jī gǔ

釋義:考察古代的事迹,以明辨道理是非、總結知識經驗,從而於今有益、為今所用。出處:《尚書·堯典》等。

引證解釋


考察古事。
《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 曰 放勛。”
《漢書·武帝紀贊》:“高祖 撥亂反正,文 景 務在養民,至於稽古禮文之事,猶多闕焉。”
《晉書·裴頠傳》:“博學稽古,自少知名。”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或問曰:‘《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答曰:‘張敞者,吳人。不甚稽古,隨宜記注,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
《明史·鄧繼曾傳》:“割恩以定禮,稽古以崇孝。”
方文 《單質生見訪僧舍並惠三忠集畣此》詩:“稽古式芳躅,懷忠耿遐眷。”

詳細解釋


《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於上下。
【漢·孔安國】注曰:
若,順;稽,考也。能順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堯。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疏曰:
“若,順”,《釋言》文。《詩》稱“考卜惟王”,《洪範》考卜之事謂之“稽疑”,是“稽”為考,經傳常訓也。《爾雅》一訓一也,孔所以約文,故數字俱訓,其末以一“也”結之。又已經訓者,後傳多不重訓;顯見可知,則徑言其義,皆務在省文故也。言“順考古道”者,古人之道非無得失,施之當時,又有可否。考其事之是非,知其宜於今世,乃順而行之。言其行可否,順是不順非也。考“古”者,自己之前無遠近之限,但事有可取,皆考而順之。今古既異,時政必殊。古事雖不得盡行,又不可頓除古法,故《說命》曰“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說攸聞。”是後世為治,當師古法,雖則聖人,必須順古。若空欲追遠,不知考擇,居今行古,更致禍災。若宋襄公慕義,師敗身傷;徐偃行仁,國亡家滅,斯乃不考之失。故美其能順考也。鄭玄信《緯》,訓“稽”為同,訓“古”為天,言能順天而行之,與之同功。《論語》稱惟堯則天,《詩》美文王“順帝之則”,然則聖人之道,莫不同天合德,豈待同天之語然後得同之哉?《書》為世教,當因之人事。以人擊天,於義無取,且“古”之為天,經無此訓。高貴鄉公皆以鄭為長,非篤論也。
【解 讀】
“稽古”一詞常被理解為“遵循古制”,以致與“盲目復古”混雜不清。實際上,“稽古”與“復古”有著本質的不同。“稽古”指考察古代事迹,明辨是非;“考察”的結果是擇善而從、不宜而改,並總結經驗規律以資啟用。其中關鍵,在於將“稽”字解釋為“考”字。唐代孔穎達為此作了一番疏釋,可謂精闢準確。 ① 孔穎達從經典著作中“稽”字的訓詁入手,說明訓“稽”為“考”是常見的解釋。 ②孔穎達鮮明地點出古代的事情並非全是對的,因此,要遵循對的,摒棄錯的。很明顯,對錯的標準,是自己通過考察古今得失而確立的,所以孔穎達直接宣示了“今古既異,時政必殊”這一客觀規律,有力地駁斥了那些主張完全復古的人。③孔穎達舉例說明,盲目尊奉效法古代制度、方法,會導致不良後果,不是真正的“稽古”。宋襄公拘泥舊制按照老一套的做法打仗,完全不顧當時實際情況,以致兵敗貽笑千古;徐偃王處於一個征戰亂世,效法古賢用仁義治國卻不知變通,引起他國恐慌,結果被滅。孔穎達一針見血地指出“斯乃不考之失”,這是只知道師古,而不知道考擇古代事迹的是非,考慮古代方法的適宜與否。④孔穎達批判了鄭玄的解釋,指出把“稽”解釋為同、把“古”解釋為天的錯誤所在。唐太宗曾敕命編撰核定儒家經典並作出統一解釋,以消弭南北朝時形成的南儒北儒之分、統一全國思想(后830年刻成石經永留後世,這就是著名的“開成石經”)。孔穎達奉命撰寫《尚書正義》,即此事之一。他在序言中寫道“今奉明敕,考定是非;謹罄庸愚,竭所聞見,覽古人之傳記,質近代之異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煩而增其簡……”以本例可見所言確實。“稽古”一詞,他作出詳細考證,明定其意,至今如此。

修辭手法


稽古,指援引古人的事迹來證實自己的論點,是一種不太常見的修辭手法,但在古代作品里應用不少。主要敘述一些歷史事實,有正反兩面,藉以闡發自己的觀點,有托古論今之意。
①引申義,形容人說話能,或做事刁專、滑稽,或有豐富的社會經驗。經常表達貶義。阜陽俗語也叫“專”或“專戶頭”。紅樓夢有賈母說劉老老是個稽古人。
如:王二真稽古,什麼都是他能。
如:昔玉人獻寶,楚王誅之;李斯竭忠,胡亥極刑;是以箕子陽狂,接輿避世,恐遭此患也。
②在日本的傳統表演藝術“狂言”中,狂言師的綵排也被稱作稽古,他們排練的場所被稱為稽古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