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右翼
蒙古右翼
察哈爾右翼前旗旗情概況歷史沿革:察哈爾右翼前旗前身為察哈爾正黃旗,建於清天聰年間。清太宗將歸附的蒙古部落,仿效滿州的“八旗制”,編為察哈爾八旗。康熙十四年(1617年),又編為察哈爾左、右翼各四旗,自此察哈爾各旗改設總管制,不立扎薩克,這就是察哈爾正黃旗的由來。
鄂爾多斯是達延汗所劃定的蒙古右翼三萬戶之一。在巴爾斯博羅特和袞必里克父子任濟農的時代,它在全蒙古的地位舉足輕重,十分突出。該萬戶的疆域不僅包括鄂爾多斯高原,而且也包括賀蘭山以西、甘肅河西走廊以北的廣大地區。袞必里克濟農共有四位夫人,她們為他生育了九個兒子。他按照達延汗的領地分封制度,把他的兒子全都分封於鄂爾多斯萬戶管轄的廣大疆域。袞必里克濟農的第一夫人是土默特(蒙郭勒津)萬戶杭錦部諾延愛蘭色格爾之女唐蘇克。她生有二子:諾延達喇和拜桑固爾郎台吉。袞必里克濟農於1542年左右逝世。諾延達剌即濟農位。諾延達喇有五個兒子:布延巴圖爾洪台吉、諾木圖都古棱諾延、鄂木布達賚諾延、必巴錫鄂特罕諾延和莽古斯楚克庫克。他們兄弟五人一共擁有四個鄂托克(即四個部)。據明代漢文史料記載,這四個鄂托克均在陝西榆林(今陝西省榆林縣)邊外駐牧。距離明朝邊境約三百里。1571年以後,諾木圖都古棱諾延和莽古斯楚克庫爾二人曾西遷到昌寧湖(今甘肅省永昌東北)附近駐牧。拜桑固爾郎台吉的領地為扣克特、錫巴固沁、烏喇特和唐古特等地。他有四個兒子:愛達必斯達延諾延、鄂巴卓哩克圖諾延、塔噶齊宰桑諾延、昆都楞諾延。愛達必斯達延諾延(漢文史籍中稱他為賓兔)的駐牧地為扣克特。漢文史料記載說他在甘州庄浪衛邊外的松山(今甘肅省蘭州到武威鐵路線以東)一帶駐牧。鄂巴卓哩克圖諾延,原駐牧於毗鄰陝西花馬池(今寧夏鹽池)至興武營(鹽池西北)一帶的錫巴固沁。後來,他西遷至賀蘭山西邊的長流水、蒲草泉一帶駐牧,其牧地稱唐古特。這裡距離明朝寧夏鎮邊牆約有二三百里。塔噶齊宰桑諾延和昆都楞諾延駐牧於烏喇特(今內蒙古烏拉特前、中、后三旗一帶)。他們也曾遷往松山駐牧, 1595年前後,因為遭到明朝軍隊的襲擊,返回了原駐牧地。袞必里克濟農的喀爾喀夫人額希格生有一子,名衛達爾瑪諾木歡(漢籍稱他為那木按或那木漢)。衛達爾瑪諾木歡的領地為鄂爾多斯之達拉特、杭錦二部。漢文史料稱其駐牧之地為老虎山。達拉特、杭錦二部位於榆林至神木(今陝西省神木縣)的外邊,距離明朝邊境約400千米。衛達爾瑪諾木歡共有六子:達齊和碩齊洪台吉、海努克巴圖爾、阿恰昆都楞岱青、楚魯克青巴圖爾、托濟徹辰控庫爾、庫色勒衛征卓哩克圖。他們當中除達齊和碩齊洪台吉及其後裔和阿恰昆都楞岱青駐牧於賀蘭山之西的長流水一帶以外,其餘均駐牧於達拉特和杭錦二部之地。袞必里克濟農的蒙郭勒津夫人阿勒坦綽賽音生有四子:諾木塔爾尼郭斡台吉、布揚古賚都喇勒岱青、班扎拉衛征諾延、巴特瑪 巴斡徹辰巴圖爾。諾木塔爾尼郭斡台吉的領地為右翼的伯速特、衛新二部。此二部的駐牧地在同明朝邊界城堡榆林、清平堡、定邊營(今陝西省定邊縣)相對的跨馬梁和青紗湖一帶。這裡距離花馬池約五百餘里。諾木塔爾尼郭斡台吉有四子: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布延達喇古拉齊巴圖爾、賽音達喇青巴圖爾和阿穆達爾墨爾根台吉。四個兒子中,以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漢文史籍中稱他為切盡)最為著名。他曾在圖們汗汗廷中擔任要職,頗有政治影響。在鄂爾多斯萬戶各部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漢籍中說他:"雄視一套,投足左右,便有輕重"(瞿九思《萬曆武功錄·切盡傳》)。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善用奇兵,是一位才幹卓著的軍事家。他還通曉畏兀兒文和吐蕃文。 "切盡為人,明敏而嫻於文辭,尤博通內典"。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不僅文武雙全,並且篤信宗教,曾協助阿勒坦汗在蒙古右翼地區傳播藏傳佛教。他的曾孫就是蒙古著名的歷史學家--《蒙古源流》的作者薩囊徹辰。庫圖克台徹辰洪台吉逝世於1587年。布揚古賚都喇勒岱青的領地為鄂爾多斯之伯特金、哈里古沁二部。漢籍中稱他為歹成都喇兒台吉,並記載其駐牧地在明朝柏林堡、長樂堡至榆林的邊外一帶。布揚古賚都喇勒岱青有二子,長子伯勒格岱綳諾延,駐牧柏林堡邊外。次子布爾賽徹辰岱青,駐牧長樂堡和榆林邊外。他們父子以勇猛頑強、武功蓋世名揚蒙古。《蒙古源流箋證》謂布揚古賚都喇勒岱青"見敵則不退縮,擊之則披堅死戰,勇於戰鬥之大巴圖爾(英雄)"。其長子伯勒格岱綳"則張弓能兩臂相向,遂稱為鄂勒博克圖鄂庫克,能將馳狐之尾,按節射斷"。而其次子布爾賽徹辰岱青,則"能穿射三杴"。因此,布爾賽徹辰岱青被人們譽為"哈坦巴圖爾"(直譯乃:石頭一樣堅強的英雄)。布爾賽徹辰岱青有子六人。他們也都是視死如歸的英雄。
喀喇沁部的歷史可以說是從建平起步的。喀喇沁部源於古老的烏梁海蒙古,興起於興安嶺,著稱於蒙古草原,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麾下名將者勒蔑的後裔,歷史上一直因游牧與征戰而居無定所。成吉思汗因者勒蔑功勛卓著,將女兒花蔭公主下嫁給者勒蔑的兒子吉伯格。吉伯格的後代世世代代為成吉思汗的“古列堅”,即駙馬,成吉思汗死後,烏梁海蒙古成為成吉思汗陵的守衛者,喀喇沁一名由此得來。至后金時,者勒蔑的後裔的第十四代孫蘇布地以足智多謀、英勇善戰而明震漠南,天聰二年,1628年,蘇布地率部歸附黃太極,1635年設旗建製為喀喇沁右翼旗,蘇布地之子固魯思奇布被授為扎薩克,賜多羅杜陵號。自此喀喇沁右翼旗才開始在建平喀喇沁一帶駐牧,並由此逐漸強大起來。從1635年設旗建制到1931年第十四任親王貢桑諾爾布去世,世襲相傳十四代,喀喇沁右翼旗以其協助清王朝開國創業和鞏固的北疆的軍功與貢獻,在蒙古四十九個蒙旗中倍受清廷恩寵,次第封為貝勒、郡王、親王爵位,並與清王朝數度聯姻,成為清王朝的漠南屏藩。三百年間,清王朝經歷了初創、發展、鼎盛與沒落的歷史過程,喀喇沁右翼旗同清廷一樣經歷了這個歷史過程,是清王朝對蒙古地區進行統治的一個縮影,也是清代扎薩克制度下蒙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