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中植科學獎
獎項
復旦-中植科學獎
獎項評審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經過提名委員會提名、專業評委初評、資深評委終審等環節。
復旦-中植科學獎
資深評審委員會的6位委員分別來自數學、物理學和生物醫學3個學科領域,其中,來自於物理和生物醫學領域的4位資深評委為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數學領域的1位資深評委為菲爾茲獎獲得者,另1位資深評委為前國際數學學會主席。
理事會還邀請了130餘位海內外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組成提名委員會,於2016年5月起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廣泛提名,共徵集到50餘位候選人的信息。候選人均為在生物醫學領域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國際知名科學家,其中不乏拉斯克獎、蓋爾德納獎等生物醫學國際頂尖獎項的獲獎人。
歷屆復旦-中植科學獎得主 | |||||
獲獎年份 | 獲獎者 | 國籍 | 獲獎領域 | 獲獎理由 | 備註 |
---|---|---|---|---|---|
2016 | 詹姆斯·艾利森 | 美國 | 生物醫學 | 人類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 |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本庶佑 | 日本 | ||||
2017 | 雷納·韋斯 | 美國 | 物理學 | 在引力波領域做出突出貢獻 |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基普·索恩 | 美國 | ||||
巴里·巴里什 | 美國 | ||||
2018 | 英格麗·多貝西 | 美國 | 數學 | 小波理論 | —— |
2019 | 盧煜明 | 中國 | 生物醫學 | 無創產前檢測技術 | —— |
2020 | Sir Michael V. Berry(邁克爾·貝里 ) | 英國 | 物理學 | 貝里相位 | —— |
Charles L. Kane(查爾斯·凱恩 ) | 美國 | 拓撲絕緣體 | —— | ||
薛其坤 | 中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 | ||
2021 | 本尼迪克特·格羅斯(Benedict Hyman Gross) | 美國 | 數學 | 共同建立了Gross-Zagier公式。該公式將Heegner點的高度與相應橢圓曲線Zeta函數的中心導數聯繫在一起,並推動Birch和Swinnerton-Dyer(BSD)猜想取得重大突破。對近幾十年來的數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
唐·查吉爾(Don Bernard Zagier) | 德國 | 在模形式和特殊函數上開展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工作,解決了從拓撲、模空間到幾何、數學物理等多個領域中的大量問題。 |
第二屆獲獎者
“復旦-中植科學獎”首次亮相卻引來不小爭議。華人科學家、耶魯大學腫瘤中心腫瘤免疫部主任陳列平是談及腫瘤免疫治療時無法繞開的人物。作為目前腫瘤免疫療法中核心的PD-L1蛋白髮現者,陳列平在2014年與其他3位免疫學家一起,共享了腫瘤免疫學界頂級大獎——威廉·科利獎,並在2016年獲得了美國免疫家學會史坦曼大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
當“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給研究腫瘤免疫療法的學者時,陳列平卻落選了。陳列平是該獎的候選人之一,但最終為何落選尚不知曉。
獲獎名單
詹姆斯·艾莉森(James P. Allison)
本庶佑(Tasuku Honjo)
2017年9月21日,第二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揭曉獲獎名單。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加州理工學院基普·索恩(Kip Stephen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因在引力波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而獲獎。三人將分享300萬人民幣的獎金。
獲獎名單
(物理領域):
雷納·韋斯(Rainer Weiss)
基普·史蒂芬·索恩(Kip Stephen Thorne)
巴里·克拉克·巴里什(Barry Clark Barish)
獲獎名單
(數學領域):
英格麗·多貝西(Ingrid Daubechies)
獲獎名單
(生物醫學領域):
盧煜明(Yuk Ming Dennis Lo)
獲獎名單
(物理領域):
Sir Michael V. Berry(布里斯託大學梅爾維爾·威爾斯物理教授)
Charles L. Kane(賓夕法尼亞大學克里斯托弗·布朗特聘教授)
Qikun Xue(薛其坤)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復旦-中植科學獎”評獎理事會決議將2021年復旦-中植科學獎授予:
本尼迪克特·格羅斯(Benedict Hyman Gross)
唐·查吉爾(Don Bernard Zagier)
2016年的“復旦-中植科學獎”為首次頒發,授予生物醫學領域的傑出科學家,每位獲獎者將獲得證書與獎盃,並共享由中植企業集團捐贈的300萬人民幣獎金。
“復旦-中植科學獎”設立的初衷是通過搭建科技創新的國際研討、交流和分享平台,集聚全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提升中國科技競爭力,為世界頂級科技獎項儲備人才。
獎項的評選堅持“優中選優、寧缺毋濫”原則,候選人須為在世的相關領域科學家,不限國籍,其原創性、基礎性和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能顯著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素質及精神文明,並能代表當今全球科技創新的最前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