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伯雄

江蘇武進縣孟河鎮人

費伯雄(1800~1879),字晉卿,號硯雲子,書室名“留雲山館”。江蘇省武進縣孟河鎮人。費伯雄生長在世醫家庭,家學淵源,先儒后醫。懸壺執業不久,即以擅長治療虛勞馳譽江南。道光年間(1821~1851)曾兩度應召入宮廷治病。先後治療皇太后肺癰和道光皇帝失音證,均取得顯效。為此獲賜匾額和聯幅,稱道其“是活國手”。至咸豐(1851~1861)時,費氏醫名大振,遠近求醫者慕名而至,門前時常舟楫相接,孟河水鄉小鎮此時也以醫藥業發達而成為一個繁盛地區。費氏博學通儒,醫術精湛,人稱其以名士為名醫,蔚然為醫界重望。

簡介


費氏幾十年行醫生涯積累了豐富的臨征經驗,平素治學頗多心得,乃著手著書立說。他認為醫學發展至今蕪雜已極,必須執簡馭繁救弊糾偏,以使後學者一歸醇正。為此,他投入一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從臨診實際出發,博採古今學術之精華,不參雜門戶偏見,努力探求立論平允不偏的醇正醫學。筆耕數載終於完成《醫醇》書稿(共24卷),並付刊刻,不料此書文稿連同藏扳一併毀於咸豐年間一場戰火。此時,費氏避太平天國戰亂於古延陵之寓齋(在蘇北泰興縣五圩里),復患腳疾步履艱難,終日坐卧室中,值此閑遐時日,潛心著述,追憶往昔著作內容,隨筆錄出。撰成《醫醇剩義》4卷。書成於同治二年(1863年),刻印之後盛行於世。嗣後又撰《醫方論》4卷(1865年)。
丁甘仁著《診余集》序中云:“吾雖醫藥之盛甲天下,而孟河名醫之眾,又冠於吳中。”孟河名醫輩出,當首推費伯雄。
費伯雄
費伯雄

醫學思想


綜觀費氏醫學思想,以“醇正”、“緩和”為特色。其學術源於歷代各家學術,由博返約,取各家之長補偏救弊。《清史稿》有傳,評曰:“清末江南諸醫,以伯雄最著。”其子孫繼承家學,以醫名世。孟氏費氏作為著名醫學世家和學術流派蜚聲進代醫壇。

生平簡介


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費伯雄避居揚州期間,一時請他看病的達官貴人絡繹不絕。據史料記載,費伯雄曾先後治癒清道光帝的失音症,皇太后的肺癰。道光十二年(1832)與印墅吳南耀同受知於江蘇巡撫林則徐時為其治過病,也為左宗棠醫治過。咸豐八年(1858)清軍江南大營主帥向榮咯血于丹陽,其幫辦、江南提督張國梁(又名嘉祥)來孟請其去丹陽醫治,向榮愈后贈匾額,譽其謂"費氏神方"。凡經他切脈,便能"晰脈知微,察如絲縷",掌握病情。他用藥以"培養靈氣"為宗。論醫戒偏戒雜。謂古醫以"和緩"命名,可通其意。他認為習醫在學術上要強調師古法古方,然而制方用藥關鍵在義理之當,不可拘泥,不在藥味之新奇。他反對用不變之方去套千變萬化之疾。診病時必須明經絡,知病由,能立法,會變通。即針對各種不同病因,靈機應變,方能顯效。他認為"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方能神奇"。因此,他開的處方,用藥總以"協調陰陽,顧護正氣"為前提。
費伯雄醫德高尚。當時,醫風不良,他大聲疾呼:"欲救人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則利心自淡矣!利心淡則良心現,良心現則畏心生。"又說,"醫雖小道系甚重,略一舉手,人之生死,因之可不敬懼乎!"他平時臨症施治,不敢掉以輕心,常以局外之身引而進之局內之痛癢相關。
費伯雄行醫名傳大江南北,一生治人以萬計。所著醫書,尤於雜病最詳,略於傷寒,最初著有《醫醇》(24卷)、毀於戰火,后撮其要義,輯成《醫醇賸義》(4卷),總結了他一生治療雜病的學術經驗。其餘有《食鑒本草》(1冊)、《醫方論》(4卷)、《怪疾奇方》(10卷)和《留雲山館文詩鈔》等。

個人作品


清代醫家。字晉卿。江蘇武進人。世業醫。少舉業,弱冠有文名。后棄儒承家學,究心祖業,博覽《內經》、《傷寒》及後世諸名醫著述,取其精要,去其偏執,於脈學及雜證尤有心得。咸同間(公元1851-1874年)以醫名,遠近詣診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區。持脈知病,不待問。論醫戒偏戒雜。謂古醫以和緩命名,可通其意,主張“和治”、“緩治”。師古而不泥,不趨奇立異,以平淡之法獲效。推崇李東垣溫補脾胃,朱丹溪壯水養陰之法。道光年間(1821-1850年),太後患肺癰,詔伯雄診視,獲愈。賜匾曰:“是活國手”。道光帝患失音,進葯亦愈。賜聯曰:“著手成春萬家生佛,婆心濟世一路福星。”著《醫醇》二十四卷,惜毀於戰亂。同治二年(1863年)追憶原書內容重撰,僅得十之二三,易名《醫醇剩義》四卷。另著《醫方論》、《食鑒本草》、《本草飲食譜》、《食養療法》、《怪疾奇方》等。子應蘭、孫紹祖、榮祖均傳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