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八號衛星
實踐八號衛星
實踐八號衛星
實踐八號衛星是農業科研衛星,上裝載了糧、棉、油、蔬菜、林果花卉等9大類2000餘份約215公斤農作物種子和菌種,搭載數量和種類是我國自1987年開展航天育種研究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種子回收后,農業部將組織農業科研單位進行育種篩選,培育高產、優質、高效的優異新品種,並進行推廣。
衛星上還裝載了用於探測空間環境輻射、微重力和地磁場等空間環境要素的多項裝置,將開展空間環境要素誘變育種的對比研究,獲得的數據還將用於探索地面裝置模擬空間環境因素的途徑,研究各種空間環境因素的生物效應與作用機理。此外,衛星還將進行其他多項搭載科學試驗。這是我國成功發射的第23顆返回式科學技術實驗衛星,今後一段時間,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將對衛星進行跟蹤、測控和軌道控制,並按計劃實施回收。
種子在太空飛行時,在空間環境誘變作用下會產生變異,人們把有益變異加以選擇利用,在地面選育新種質、新材料,從而培育出高產、優質、多抗的新品種,這就是航天育種。我國的航天育種項目是由農業部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提出,經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防科工委審核后,報國務院批准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著眼於提高我國的育種技術水平,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自1987年以來,我國誘變培育出一系列高產、優質、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新品系和新種質,併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實踐八號衛星的育種
中國農業科學院航天育種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截至“實踐八號”衛星成功發射前,我國先後進行了13次70多種農作物的空間搭載試驗,特別是“十五”期間,航天育種關鍵技術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在水稻、小麥、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作物上誘變培育出一系列高產、優質、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新品系和新種質,其中目前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的新品種或新組合有20多個,並從中獲得了一些有可能對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產生重要影響的罕見突變材料。
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研究員解京昌介紹說,實驗涉及基礎物理、流體物理、燃燒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實驗設備不回收,數據將通過下傳和記錄方式獲得。“實踐八號”由推進艙、返回艙和留軌艙三段組成,其中返回艙在太空飛行一段時間后,將返回地面。而留軌艙相當於一個中型衛星,無利用計劃,因此,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將其發展為一個微重力實驗平台。
曾擔任多顆返回式衛星總設計師的唐伯昶介紹,包括“實踐八號”在內的我國新一代返回式衛星,實現了七大技術飛躍:一是姿態控制精度的提高,使衛星姿態更穩;二是採用對流換熱技術,使衛星內部溫度控制誤差僅為正負0.2攝氏度;三是採用了與神舟飛船一樣的測控系統,天地通信更可靠順暢;四是程序控制更先進,能夠讓衛星在太空中準確順暢地進行各種動作;五是裝載能力由過去的3噸左右提升到近4噸;六是採用鋰電池作為主電源,持續供電的飛行能力由15天增至近一個月;七是軌道控制和返回指令更精確,回收落點誤差大大縮小。
實踐八號衛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唐伯昶透露,中國返回式衛星將面向國內外“空間微重力實驗”用戶提供商業服務,全面邁向衛星商業應用市場。
“如果國內外用戶提出需求,我們將有能力在3年內完成衛星的研製生產和發射,並有能力連續發射。”唐伯昶說,很多尖端空間實驗設備對衛星姿態、溫度控制等提出了近乎苛刻的技術要求,我國返回式衛星則完全能夠滿足這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