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將作物種子或誘變材料搭乘返回式衛星或高空氣球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種的育種新技術。
截止到2020年9月,我國先後30多次利用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天宮空間實驗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載植物種子,已在千餘種植物中培育出700餘個航天育種新品系、新品種。累計種植面積1.5億畝,產業化推廣創造經濟效益2000億元以上。除糧食、蔬菜、水果、油料等農作物品種外,還創製出林草花卉、中草藥新品種和製藥、釀酒等微生物新菌種。
太空育種香蕉
太空育種是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育種技術於一體的農業育種新途徑。是當今世界農業領域中最尖端的科學技術課題之一,通過已進行的太空農業試驗,植物、動物等生物體的許多特性奧秘被揭示。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個國家擁有返回式衛星技術。在這方面,中國走在世界前列。
太空育種辣椒王
太空環境對植物基因產生影響已經得到各國科學家的證實,但是對太空育種原理的解釋仍在爭論之中。
太空育種
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有22個省(市)參與了航天育種工作,通過國家審定的品種已經有38個,80多個品種在大面積推廣。以前太空育種多集中於水稻、小麥及蔬菜,而現今已經延伸至林業中的用材林木、城市森林景觀的園林植物、還有當今被稱為能源植物的油料植物,其中部分品種已經大面積推廣,特別是在廣西、福建、甘肅都有大面積種植。1994年和1996年四川農業大學玉米研究所率先在國內開展玉米空間誘變育種研究,從中獲得1份具有矮化作用的由隱性單基因控制的細胞核雄性不育新材料,為遺傳學研究和育種利用提供了寶貴資源。該不育材料的雄穗不發達,分枝少,分枝頂端有退化跡象,不育株無任何花藥外露。不育花藥瘦癟、細小,只有可育花藥的1/3大小。擠壓不育花藥使其破裂,沒有花粉散出,敗育徹底,育性表現穩定,不受光照和溫度等環境條件影響,是1個“無花粉型”的雄性不育。生物在太空環境中性狀發生改變的主要原因是,太空環境因素引起染色體損傷,導致生物體對受損部位進行修復,在大量修復過程中造成修復出錯,使染色體DNA結構發生改變而造成表達性狀的變異。
太空育種茄子
學術界意識到太空有許多輻射是人類試驗難以模擬的。因此,專家們越來越期待通過林木種子上天,來改變林木種子的質量性狀,如色彩和粒性等由單基因控制的性狀,以期在林木遺傳育種領域尋求新的突破。這是時代發展的結果,也是林木遺傳科學發展的結果。
早在20世紀50年代,林業界就開始了人工誘變的研究。對毛白楊進行人lT輻射誘變后,葉子出現了缺刻現象,葉面無毛,但生長沒有變化。林木生長周期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半個輪伐期,輻射后產生的影響很難在短期內得到證實。但在從事其他科研的同時,應選擇適當的林木種子和植物材料送上天,經過太空輻射后對其效果進行研究應該是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的。小粒的種子及花粉送上天是現實舉措。為了試驗方便,最好是不同樹種的花粉、不同大小的種子一起上天,以便進行對比研究。儘管難以說清林木種子上天的問題,但對其前景充滿信心和期待。
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番茄
應當看到,太空育種是1個全新的交叉學科,涉及諸多領域,如航天技術、輻射技術、生物技術等,其本身還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太空搭載畢竟很少,主要是水稻和小麥。因為我國是1個農業大國,太空育種技術受到重視,我國在太空技術方面雖然不是第1位的,但是在太空農業育種方面應該是第1位的。常規育種中的雜交技術一般需要8 a才可以獲得新品種,太空育種可以縮短一半時間,太空搭載回來以後,在地面上必須要進行不少於4代的培養。太空育種是1個很好的能夠縮短育種周期的方法。
太空育種牡丹
要特別注意種子生長過程中的生長環境問題,很多品種表現型上的退化不是真正的品種退化,而是因為周圍授粉環境不好。比如太空椒,旁邊種的不是太空椒的花粉傳過來,其後代又有可能返回原始性狀。因此,要保持太空椒的優良性狀,關鍵是要為其創造良好的繁殖環境。
對於在太空停留時間對太空育種結果的影響這一課題,華南農業大學做過以下試驗:把種子按照順序排在核激板上,等種子回來之後,從核激板上可以探測出種子經過高能離子輻射的次數。由於太空育種的精確度上難以控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種子被高能離子擊中的次數並不是越多越好,在太空中停留時間並不是越長越好。只要高能離子能夠準確擊中種子的DNA鏈條,並且是向著人類需要的方向組合就可以。太空育種結果與在太空停留時間沒有太大關係。俄羅斯將在和平號空間站搭載6 a的番茄種子贈送給我國,其後代表現並不優於我國航天器搭載20多天的結果。這正是由於太空有許多輻射條件是人類試驗難以模擬的,人為控制太空受輻射的強度或劑量是不可能的。畢竟高能離子的輻射是隨機的。太空育種必須要配合田問觀察和選擇等常規育種手段,這是不可分割的,同時還要採用分子檢測手段。
據統計,一般種子太空中突變率僅在0.05%———0.5%之間,一點變化都沒有的種子有很多。
太空育種技術推廣
實際上,種子所謂“好”與“壞”的突變都是人為選擇的,突變本身是無所謂優劣,做基礎研究時,很多“劣性突變”更有利於進行研究種子對宇宙空間環境的敏感性,以及種子在基因修復機制上的研究。
自1987年以來,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先後進行了10多次搭載,有1000多個品種的種子和生物材料上天。
由於植物種子體積小,攜帶方便,在選育新品種方面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已進行搭載的有糧食作物類:小麥、水稻、大豆、玉米、綠豆、豌豆、高粱等;蔬菜類:西紅柿、辣椒、黃瓜、甜菜、茄子、蘿蔔等;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等;花卉有萬壽菊、雞冠花、三色堇、龍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藥材有黃芪、甘草;樹木種子有油松、白皮松及石刁柏,還有草坪種子。
通過太空育種,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突變類型和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例如水稻種子經衛星搭載,獲得了植株高、分孽力強、穗型大籽粒飽滿和生育期短的性狀變異。增產20%,單季畝產400--600千克,最高達750千克。蛋白質含量增加8%--20%,氨基酸總含量提高53%。太空小麥培育出矮桿、早熟、抗倒伏、抗病害、蛋白質含量高的豐產類型。
太空育種試驗
太空番茄長勢尤為喜人,株高莖粗,果穗增多,比常規番茄增產15%以上,最高可增產23.3%。黑龍江農科院園藝所選育的“宇番一號”,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畝。
“太空櫻桃番茄”,含糖量高達13%,與柑桔含糖量相當,口感鮮甜,可當水果食用。
太空西瓜的顯著特點是含糖量達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纖維少,個頭大,吃起來沙甜可口。
太空玉米能結出6-7個“棒子”,可長出5種顏色,而且味道也比普通玉米好。
太空育種的效益和成果吸引了美國、俄羅斯,保加利亞、菲律賓等國家,都希望與我國合作。上天“修鍊”回到“塵世”的太空種子,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必將灑播廣袤的大地,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太空食品,給人類帶來無限的福音!
地面上普通的青椒、番茄、黃瓜,上天轉一遭回來,就搖身一變換了模樣。很多人都有些不放心,這些東西敢吃嗎?經科學家檢測分析,可以非常負責地告訴大家:經過太空育種的水稻依然是水稻,青椒依然是青椒,並無外來生物基因導入與整合,物種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這就比如DNA的基因排列是“1、2、3、4”,經太空育種后的基因排列是“1、3、4、2”,只是排序發生變化。而轉基因植物里則有“5”進來,所以就出現了"土豆吃出牛肉味","豬肉吃出菠菜味"之說。可見,太空育種與轉基因有著根本的區別。
明白了這個道理,當你看到經太空遨遊后的黃瓜像胳膊一樣粗,茄子如籃球一般大時,大可不必過於擔心,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美國曾對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搭載的番茄種子及果實進行化驗分析,結論是:“無毒,可以食用。”聯合國的國際糧農組織、國際衛生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聯合認定:太空種子是安全種子,太空種子培育出的農作物是健康食品。
人類的生存、生產活動隨著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從最初的陸地、海洋、大氣層進入地球軌道空間和外層空間,並且開始適應、研究、認識、利用和開發太空環境,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偉大飛躍。
太空環境蘊藏著極其豐富和多種多樣的資源。太空育種這一選育良種新手段,具有不可低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太空育種也是利用太空資源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先進的航天技術為快速培育優良品種及特異種質資源開闢了一條新途徑,為人類進入太空農業時代展示了美好前景。太空蔬菜培育的二代、三代已經表現出高產、抗病、維生素含量很高等特性;太空花卉普遍在花期、花型、株型、顏色等方面發生了變化。有的花期變長,有的縮短,原來紫色的花,能成為白色、紅色。
太空育種
優質的品種就有可觀的市場價格,據悉美國的太空番茄比優質蘋果還貴。
太空育種可以縮短育種周期。據專家介紹,正常的農業育種一般需要8年時間,太空育種可以縮短一半的時間。但從太空搭載回來以後,在地面必須要種植四代,才可以選育出性能穩定的品種。
對於太空育種未來發展前景,應重點選擇用於西部開發的生態恢復的植物。因為支援西北地區,要有大量飼草、固沙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抗寒和抗旱的樹種,同時還要搭載能源植物和中草藥。蔬菜要選擇精品蔬菜種子搭載。花卉主要是搭載試管苗和高附加值的花卉。林木方面,神舟4號飛船搭載了美國紅櫨、楊樹和紅豆杉3種經濟樹種,今後我國還應繼續搭載林木樹種,同時還應從俄羅斯引進經過和平號空間站搭載的樹種。
種子產生突變后的效果主要和在太空中接受輻射的劑量多少、時間長短和所處的位置有關,和本身是什麼種子沒有關係。
從太空回來的種子經過培育,挑選出的優良品種要經過不少於4代的種植,其中的每一代遺傳性狀都有所分離。如果4代後有幸篩選出一個新品種,還需要國家有關部門的品種審定,這一過程至少需要3年,之後專家審定合格后才能拿到證書。
太空育種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去年發射升空,同時搭載了攜帶優秀芒果基因的芒果種胚細胞一齊上太空。
這些芒果種胚細胞透過太空特殊的環境誘變,並在實驗室培養基培養,希望能培育出芒果的新品種,近日這些細胞已經成活。
太空環境變化莫測,形成的基因變異也是不確定的。科研人員會進一步培養這些體胚,讓她們發芽生根,並把隱藏的改變發現出來。之後科研人員會留下其中能提升種苗質量的品種,繼續培育成未來的“太空芒果”。
太空育種,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這次芒果上天是新的突破。目前有關方已經將芒果體胚培育了一千多株,如果試驗成功,將會是世界首例,期望未來“太空芒果”能解決防蟲害問題,提升質量產量。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順利結束為期23天的太空之旅,返回地球,並帶回1731克月球土壤樣品,成功完成了中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任務。與嫦娥五號一起完成太空之旅的還有水稻、苜蓿、蘭花等種子。
2020年12月23日,嫦娥五號搭載物品交接儀式暨助推行業科技自立自強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活動中,探月工程副總指揮、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向參與本次搭載的單位移交了種子等搭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