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莘教

丘莘教

徠1861年春,在魯西東昌府(今聊城)屬之丘縣、冠縣、堂邑、莘縣一帶,農民以白蓮教(又稱八卦教)名義組成起義軍,又名丘莘教軍。丘莘教由5大旗組成:習乾兌的張白旗,習坤艮的張黃旗,習震巽的張綠旗,習離卦的張紅旗,習坎卦的先張藍旗后張黑旗。

丘莘教起源


“丘”是指臨清侯家莊(靠近丘縣)的教首張善繼,“莘”是指莘縣延家營從家。丘莘教即是以這兩地白蓮教而得名。冠縣的七里韓村是白蓮教領袖楊泰策動起義的大本營,也是一個中心。習教的人以冠縣、莘縣、堂邑為多。丘莘教起義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地丁和漕糧負擔太重。自1860年僧格林沁“督辦剿捻軍務”后,又附加團練經費。此時全省連年遭災荒,天災人禍,民不聊生。魯西農民被迫揭竿而起,以白蓮教的名義舉起了反清的大旗。白蓮教的組織,分“文場”和“武場”。文場為門裡徒弟,武場為門外徒弟,文場領導武場。文場收徒弟須兩人介紹方能入教,中途不得退出;武場收徒弟由一人介紹即可,中途可以退教。武場徒弟起義時入教,太平年月即可丟去,所以教又名“太平丟”。一般農民入白蓮教,都是所謂武場的門外徒弟。在山東的武場又有“大刀會”、“一心會”、“六趟拳”等名稱。

莘縣白蓮教教規

主要內容有:(1)凡入會者,必須在黃表紙上寫上自己姓名,燒香禮拜,然後將黃表紙焚化;
(2)每年十月十五日為“天元節”,全教徒弟集體上供一次,教徒必須自帶供品;
(3)教徒父親死後,徒弟必須請教師到家中燒香上供,一家人跪在靈前,使死者“上天”,“不入地獄”,這叫辦“交差”、“了帳”、“辦會首”等;
(4)徒弟稱師傅為“當家的”。

丘莘教五大旗系統分類

丘莘教五大旗共有三個系統:
一、丘縣五大旗:
總首領:張善繼
黃旗首領:張善繼(兼)或孫全仁(分首領張殿甲、
張九春)
紅旗首領:李興德
白徠旗首領:石天雨(分首領安喜兒、安興兒)
綠旗首領:楊福齡
黑旗首領:宋景詩(分首領左臨明、姚泰來)
二、冠縣五大旗:
總首領:楊泰
黃旗首領:張玉懷
紅旗首領:蘇洛坤或郜老文(分首領靳三、靳四、張桐、
張宗孔、穆顯貴、穆顯榮)
白旗首領:程順書
綠旗首領:楊泰(兼)或楊朋嶺(分首領楊朋山、楊朋海)
黑旗首領:宋景詩(分首領朱登峰)
三、莘縣五大旗:
總首領:從世欽
黃旗首領:張玉懷
紅旗首領:延輪秀(分首領靳家)
白旗首領:從世欽(兼)
綠旗首領:程順書
黑旗首領:宋景詩
丘莘教五大旗的三個系統是互相交叉、前後相繼的。楊泰領導的冠縣五大旗,實際上是代表莘縣五大旗,是前一個五大旗的改組,程順書由冠縣白旗首領改為莘縣綠旗首領。因此,三個五大旗,實際上只是兩個系統:即丘縣和莘縣系統。宋景詩未入白蓮教,他和白蓮教的領袖張玉懷、程順書等有著深厚友誼,因此他兼任了

三個五大旗的黑旗領袖


丘莘教的政治綱領是:反清復明”或“興漢滅胡”。在冠縣,楊朋嶺起義后布告上寫著“受氣二百年,咱也報報冤”。經濟上則是從‘搶糧”到“劫富濟貧”。
1861年4月8日,丘莘教領導魯西北農民先劫冠縣監獄,釋放囚犯,繼而焚燒縣衙,劫運糧物。冠縣劫牢反獄的信號升起后,五大旗分赴各地舉行武裝起義。楊朋嶺率起義軍一舉攻下館陶城,4月12日由西門出擊,渡衛河而去。4月28日,楊泰聯合丘縣起義的張善繼和范縣起義的王來鳳攻克濮州;5月1日,攻入范縣,乘勝攻佔直隸大名。5月9日,楊泰與張善繼攻克直隸曲周縣城。5月16日,攻入直隸清河縣城,繼而回攻山東的臨清和武城。5月22日,又攻下直隸廣平縣城。同時,曾幾度圍攻直隸威縣,未克。張玉懷率領的黃旗,向西南方向進攻。4月8日攻莘縣,城內官軍不戰而退。4月中旬,張玉懷以莘縣及大李王莊為大本營,舉兵圍攻朝城、觀城。4月13日,進入朝城,不久進入觀城。5月初,曾去聊城幫助宋景詩攻打東昌府。紅旗向東南進軍。4月12日,郜四與蘇洛坤率領1000餘人,攻入陽谷縣城。4月19日,穆顯榮、張桐與雷鳳鳴攻克堂邑縣城。5月4日,由陽谷縣孫家樓至張秋鎮,渡河攻東阿。5月6日,回軍圍攻壽張縣城,連攻兩月不下。4月9日,白旗程順書與其妹程五姑在白塔集的騾馬大會上,率眾起義。他們手執系著白飄帶的鍘刀、木杴等,並以白布纏頭為記,聲言不擾民。5月中旬,他們參加沙鎮之戰後,一連攻克運河沿岸的阿城鎮、七級鎮、官家口、周家口等重要渡口。5月1日,宋景詩領導的黑旗軍聯合紅、白旗教軍從堂邑梁家淺東渡運河,進攻博平(今屬茌平縣)未得手,主力集結於沙鎮。5月9日與清軍發生激戰。清道員明新、營總秦際隆受傷落馬,所部兵勇傷亡潰散。5月17日,宋景詩聯合張玉懷及在陽谷起義的王存重共五六千人,分南北兩路圍攻東昌府。攻打3晝夜,后因清軍援兵至而撤退。此時,臨清以南、黃河以北運河上的重要渡口,都在冠縣白蓮教起義軍掌握之下。
丘縣白蓮教張善繼在3月間成立五大旗,和冠縣五大旗聯合作戰。到5月中旬,丘莘教軍接連克複冠縣、莘縣、館陶、丘縣、朝城、觀城、堂邑、陽谷、濮州、范縣、曲周、清河、廣平等13座縣城和運河沿岸重要渡口及數百集鎮,起義隊伍發展到5萬人以上。起義軍在莘縣延家營建立了政權。莘縣、朝城、冠縣各村十之八九向延家營納糧,好多農民到這裡避難。“圩周十四五里設樓櫓、儼然城郭”。那時流傳著“南京到北京,都是從家兵”之說。足見莘縣延家營起義軍勢力之大。楊泰在冠縣起義后,還當了兩個月的皇帝。當時有歌謠說“南京到北京,都是楊家兵。搬倒咸豐爺,楊家坐朝廷”。丘莘教軍在直、魯交界地區13座縣城裡建立了政權,下轄人口百萬以上。清政府忙派優勢兵力鎮壓。6月中旬,館陶失守,丘莘教軍退回莘縣。宋景詩、楊勞顯及黃旗黃勞玉、綠旗黃學文、黃蘭枝等引兵由清平之左家橋、土閘,博平之李家圈、三孔橋諸處同時搶渡運河,試圖進兵臨清,威脅清軍後方,以擺脫清軍兩路夾攻的被動局勢。宋景詩等在攻克清平、博平沿河數十村莊后,為山東清軍烏爾貢扎布騎兵所阻,6月27日,被迫退回運河以西。7月3日,清將勝保率清軍攻陷冠縣東南白塔集、富義鎮等。7日又陷桑阿鎮。7月9日,勝保由桑阿鎮過肖家寺進攻莘縣。丘莘教軍集中兵力兩路夾攻,殺得勝保軍“死傷相屬,勢將覆沒”,敗退40里。7月12日,勝保親自到馬橋指揮,先攻下大李王莊,再陷莘縣城。楊泰陣亡。7月16日,宋景詩率部暫降勝保,被編為靖東營。7月24日,張善繼在直隸沙河縣被捕遭殺害。丘莘教軍余部在楊朋嶺、張玉懷、郜四等領導下,仍在莘縣一帶分散活動。862年12月,宋景詩部2000人,從陝西回臨清后,復與清廷對抗。張錫珠至莘、冠兩縣聯合郜四、楊朋嶺、張玉懷等,與清大名道秦聚作戰於桑阿鎮,清兵大敗。張玉懷擊殺秦聚。莘縣、冠縣教眾復起。1863年3月,張錫珠為清軍所殺。5月,楊朋嶺向清軍投降,並誘捕張玉懷。9月21日,僧格林沁攻破官屯、劉官莊。宋景詩與程順書等奔開州,順流入大清河。清軍由桑阿鎮追擊,朱登峰、岳金聲、劉厚德、程順書、張蓮海等先後為清軍逮捕。宋景詩南投苗沛霖,后投靠捻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