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

徠梨黑星病又稱瘡痂病、梨霧病、梨斑病,是由梨黑星病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梨樹上的主要病害。

病原特徵


病原為梨黑星病菌(Ⅴenturia nashicolaTanaka et Yamamoto),屬子囊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

子囊殼扁球形或圓球形,黑色,頸部較肥短,有孔口,周圍無剛毛,大小(52.5-138.7)微米×(50.5-150)微米,平均11微米×91微米。殼壁黑色,革質,由2-3層細胞組成子囊。棍棒狀,聚生於子囊殼底部,無色透明,長35-60微米,內含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淡褐色,鞋底形,雙胞,上大下小,大小(10-15)微米×(3.8-6.3)微米.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叢生,從寄主角質層下伸出,呈倒棍棒狀,暗褐色,直立或彎曲,常不分枝,孢痕多而明顯。分生孢子淡褐色,卵形或紡錘形,兩端略尖,單胞,萌發前少數生一橫隔,大小(7.5-22.5)微米×(5-7.5)微米。 

生理特性

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現象。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發良好,萌發的溫度範圍2-30℃,以15-20℃為適,高於25℃萌發率急劇下降。分生孢子形成的溫度12-20℃,最適溫為16℃。冬季落葉上形成子囊殼,需要有一定降雨和地面濕度,同時需要較暖的溫度。分生孢子萌發所需的相對濕度為70%以上,在80%以上時萌發率最高,低於50%則不萌發。分生孢子生活力很強,在-14至-8.3℃溫度下,經過3個月尚有半以上能萌發。在自然條件下,病葉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4-7個月。乾燥和較低的溫度有利於分生孢子的存活,可是在濕潤的條件下,雖然分生孢子容易死亡,但病菌卻大量產生子囊殼,以更換越冬方式來保存菌源,這也是病菌在系統發育過程中對環境條件適應的一種表現。該種病原可侵染梨。 

為害癥狀


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
葉片:發病初期,最典型的癥狀是在葉背主脈兩側和支脈之間產生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淡黃色小斑點,界限不明顯,數日後逐漸擴大並在病斑上產生黑色霉狀物,從正面看仍為黃色,不長黑霉,危害嚴重時許多病斑融合,使葉正反面都布滿黑色霉層,造成落葉。 
葉柄:葉柄受害,葉柄上出現黑色、橢圓形凹陷病斑,產生黑色霉層,造成落葉。 
果實:果實前期受害,果面產生淡褐色圓形小病斑,逐漸擴大到5-10毫米,表面長出黑色霉層(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部生長停止。隨著果實增大,病部逐漸凹陷,木栓化,龜裂。嚴重時果實出現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部果肉變硬,具苦味,果實易提早脫落。果實生長到中後期,果面病斑上的黑霉層往往被雨水沖刷掉,病部常被其它雜菌腐生,長出粉紅色或灰白色的霉狀物。果實生長後期受害,果面出現大小不等的圓形或者近圓形黑色病斑,表面干硬、粗糙、霉層很少,果實不畸形。採收前後受害,果面出現淡黃色小病斑,邊緣不整齊,多呈芒狀,無霉層,但採收后如經高溫、高濕,則病斑擴展較快並長出大量黑色霉層。 
芽鱗:梨芽被害,鱗片茸毛較多,後期表面出現霉層,嚴重時芽鱗開裂,甚至枯死。翌年春季病芽長出的新梢,基部出現淡黃色不規則形病斑,不久表面很快布滿黑色霉層,稱之為霧梢或霧芽梢。後期病部漸凹陷,開裂,變成潰瘍斑。 
新梢:生長期新梢受害,多在徒長枝或秋梢細嫩組織上形成病斑。病斑橢圓形或近圓形,淡黃色,微隆起,表面有黑色霉層,以後病部漸凹陷、龜裂,瘡痂狀。 
花序:在中國中部梨區,花序有時也受害,在花序基部或花梗上形成黑色病斑,其上產生黑色霉層,常引起花序枯萎和脫落。 

分佈範圍


梨黑星病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在中國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北方梨產區受害最嚴重。

侵染循環


梨黑星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在芽鱗、病葉、病枝、病果和病枝上越冬,也可以菌絲或子囊殼在枝梢病部越冬,也可以菌絲團或子囊殼在落葉上越冬,在河北省病菌主要在葉芽芽鱗越冬。第2年春季溫濕度適宜時,殘存的越冬分生孢子和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一般新梢基部最先發病,而這些病芽梢即是重要的侵染源。 

流行規律


發病條件:梨黑星病是一種流行性病害,雨年份或多雨地區易大發生,降雨早晚、降雨量大小和持續天數是影響病害發展的重要條件。雨季早而持續期長,尤其是5-7月雨量特多,日照不足,空氣濕度大,容易引起病害的流行。冬季落葉上形成的子囊殼,需要有一定降雨和地面濕度,同時需要較暖的溫度。秋、長十郎等比較抗病;雪花梨、蜜梨等發病少。
寄主抗性:以中國梨最易發病,中國梨中又以白梨系統最易發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較抗病。鴨梨、秋白梨、京白梨、香椿梨、安梨、華蓋梨、秋子梨麻梨等品種比較感病;玻梨、巴梨、面酸梨、香水梨洋梨油梨、紅霄梨、今村秋、長十郎等比較抗病;雪花梨、蜜梨等發病少。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加強果園栽培管理。秋末冬初結合整枝修剪病梢,及時清除落葉、病果、雜草、枯死枝芽等,深埋或帶出園外集中燒毀,清除越冬菌源。在此基礎上,同時進行冬翻和冬灌,以減輕梨黑星病危害程度,確保來年豐收。每年的4-5月份及時剪除病芽、病梢、病葉、病果,深埋或集中燒毀,防止病菌擴大蔓延。在發病初期,經常檢查,發現病梢后及時剪除。同時,加強果園管理,增施有機肥料,增強樹勢,提高抗病力。 

化學防治

萌芽期:病芽是該菌最重要的越冬場所,芽萌動時噴灑有效藥劑,可以殺滅病芽中的部分病菌,降低果園中的初侵染的菌量。40%福星等內吸性殺菌劑對梨黑星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梨黑星病
梨黑星病
幼葉幼果期:梨樹落花后,由於葉片初展,幼果初成,正處於高度感病期;如果陰雨較多,條件適宜,越冬的黑星病菌將向幼葉及幼果轉移,導致幼葉及幼果發病。這個時期是藥劑防治的第1個關鍵時期,一般年份和地區,從初見病梢開始噴葯,麥收前用藥3次,即5月初、5月中下旬及6月上中旬。 
成果期:7月中下旬以後,果實加速生長,抗病性越來越差,越接近成熟的果實,越易感染黑星病。因此,採收前30-45天內,必須抓緊藥劑防治,防治果實發病或帶菌,保證豐產豐收。根據當年的氣候(主要是降雨)條件,此時一般需噴葯3-4次,採收前7-10天,必須噴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