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滿

當代著名作家、詩人、書法家

王東滿,男,筆名漳柳、高揚。1941出生,漢族,山西長治人,當代著名作家、詩人、書法家,人稱“太行奇才”。

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大夢醒來遲》等。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62年前,先後在本村小學、南呈完小、長治市第一中學、山西藝術學院(後為山西大學藝術系)讀書。

工作經歷

王東滿(照片1)
王東滿(照片1)
1962年至今,先後在省文化廳戲研室、省文藝工作室、山西人民出版社,省作家協會等做編輯、編劇、專業作家等。
現為山西省文聯副主席、山西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山西文學院副院長、中國作協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等。
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

主要著作


長篇小說《大夢醒來遲》長篇小說《風流父子》
中短篇集《柳大翠一家的故事》
中短篇集
散文報告文學《鄧小平在太行》散文報告文學《島國行》散文報告文學《高揚齋文集》詩詞書法《王東滿詩詞書法集》
詩詞書法藝苑翰墨》影視戲劇《男兒淚》《王東滿文集》
王東滿在其12條屏前
王東滿在其12條屏前

獲獎情況


獲獎作品獲得獎項
《風流父子》飛天獎
《活人難》《聯合報》第十五屆優秀小說獎
《點燃朝霞的人》趙樹理文學獎和山西文學優秀作品獎

文壇成就


并州小說家

王東滿文集
王東滿文集
作家王東滿是以小說立足文壇的。《王東滿文集》10大卷中,就有六卷是小說,包括六部長篇、四部中篇、 39個短篇,還有11部偵探小說。王東滿屬於1980年代中期代表“晉軍崛起”的中青年主力作家之一。這個中青年作家群是由兩部分作家構成的,一部分是來山西插隊的北京知青和分配到山西的外地大學畢業生,如李銳柯雲路、鄭義、鍾道新、成一等;一部分是山西本土生長的作家,如田東照、王東滿、韓石山周宗奇、張平、張石山等。他們當時都處於良好的創作狀態,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王東滿的小說大部分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1980
年代農村的變革引起了作家的極大關注。東滿的小說大都是關於農村題材的,他的六部長篇中就有四部是寫農村的。東滿的小說創作深受“山藥蛋派”的影響,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注重情節的巧妙安排、注重語言的通俗流暢,但同老一輩作家相比,他的作品題材更為寬泛、人物更為多樣,大都直面人生、緊貼現實,真實地反映時代的變遷,特別是表現新時期農村所發生的偉大變革。東滿的小說不同於老一輩作家的是,他筆下的農民形象,已經不同於背負著沉重負擔的舊時代的農民,而是新的歷史時期富有時代特徵的新的農民,他們有著與他們的長輩們完全不同的情感追求、生活習慣和人生經歷。這是東滿這一代作家對中國文學的重要貢獻。
王東滿書法作品
王東滿書法作品
長篇小說《大夢醒來遲》標誌著東滿小說創作的成熟,是他的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小說反映的是新時期以來農村的改革生活,作品通過主人公陳必成一生的遭遇和一家人的命運、陳二冬與程梨花之間以及他們與程必成家族之間的矛盾糾葛,反映了兩家祖孫四代、40餘年的恩恩怨怨,作者把歷史與現實、政治與人性雜糅在兩家的矛盾衝突中,揭示了封建意識和“左”傾路線給群眾身心造成的巨大創傷,顯示出一種充滿悲劇色彩的沉重的歷史感和鮮明的時代性。
短篇小說《柳大翠的故事》和中篇小說《點燃朝霞的人》,描寫的是改革初期農村實行承包責任制時的故
事,但反映的不是在農村要不要承包的矛盾,而是反映了這場偉大變革在人們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上所引起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作品寫的是偏僻的山村小鎮和普通的凡人小事,但是從中可以看到時代潮流的折光,感受到時代脈搏的跳動,反映了農村變革中存在的人們所關心的普遍問題。柳大翠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農村婦女的典型形象,是具有時代特徵的有血有肉的新人,在她的身上體現著新的一代農民堅定地走社會主義的信念和決心,也顯示了農村的活力、希望和未來。
董其中為王東滿製作藏書票
董其中為王東滿製作藏書票
東滿在報告文學方面最重要的作品是1995年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創作的《與天為黨———鄧小平在太行》。鄧小平在太行山整整生活、戰鬥過10個春秋,這一段歷史是中國革命歷史上最艱難也最輝煌的一頁。山西人民出版社考慮到東滿是在太行山長大的,對太行山的地理風貌、人文環境、生活習慣、語言等等都比較熟 悉,他的童年就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硝煙中度過的,是伴著層出不窮的神話般的“劉鄧大軍”的故事成長的,於是就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東滿上太行、下河北、赴上黨、過黃河、到延安……沿著鄧小平當年生活、戰鬥的足跡採訪,跑圖書館、檔案館搜集資料,終於不負所託,按時完成了這部大作,受到廣泛好評。
東滿的散文收入文集的有161篇,內容多反映現實,描繪人生百態、大千世界、生活萬象,敘事委婉動人,語言風趣幽默。他寫的《初試桑那浴》《學車記》等以其獨特的生活感受,寫得妙趣橫生,讓人忍俊不禁,在讀者中廣泛傳看。東滿的散文很少觸景生情、迎風落淚之作,或發思古之幽情、澆心中之塊壘,而是充滿憤世嫉俗、憂國憂民之情懷,針砭時弊,直抒胸臆,如《吃黑行》《山西能否免談煤》《內陸風月場———“錢多,人傻,快來”》等內涵深刻、語言犀利的文章,都在讀者中產生了廣泛影響。

詩壇一枝花

東滿以小說聞名,但在舊體詩詞創作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一部《高揚齋詩草》引起詩壇的廣泛注意。他在賦詩填詞的同時,又酷愛書畫,詩詞、書法相得益彰,一部《王東滿詩詞書法集》更是引起書法界的極大興趣。“詩錦補天缺,翰墨供逍遙”,是詩人的述懷。著名學者、書法家姚奠中先生為東滿題詞:“知君小說入千家,不料詩詞亦可誇。自是多才多藝手,硯池飛墨筆生花。”
王東滿雕像
王東滿雕像
東滿的舊體詩詞創作顯示了他深厚的學養和文化功底。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他爛熟於心,一套四本的《詞律》是他須臾不可離的枕邊書。”閻鳳梧教授稱讚東滿是“歌行敢步青蓮韻,翰墨追尋懷素文”,讚揚他的追求、登攀精神。東滿常常寫對仗極為工整的格律詩:“篇篇嚼出菜根味,字字品含米穀香。身近平民知冷暖,官居顯位憂農桑。”“好韻泠泠入夢雨,錦章篇篇出岫雲。”“壽若精金堅且美,學如瀚海廣而深。一枝禿筆矜高古,兩袖清風布士林。”
東滿認為格律詩的生命在於憂患意識、平民意識與審美意識;現代人寫作舊體詩詞重要的是創造意境和時代氛圍,“意境是詩的生命”。今天的詩人寫舊體詩詞,“就應當寫出具有今人、今時、今天、今地特色的詩詞作品,如果也去效仿古人,硬去無病呻吟,寫那些悲悲切切纏綿悱惻之作,那絕對是玩不過古人的,只能落一臉‘效顰’之羞。”東滿主張詩貴情真,質樸天然,動人心魄;詩貴空靈,言近旨遠,引人遐想;詩求美感,意美句佳,賞心悅目。
由詩詞到書畫,東滿在藝術創作上強調“天賦”“素養”和“人生體驗”。他說:“作家、詩人、藝術家的靈性首先取決於天賦,天生我材必有用;其次取決於你的文學素養、藝術素養和對生活、人生的超乎常人的體驗。”東滿認為書法的成功在於學養的根基,正是“紙上筆馨,腹中學養”。他在評價文朋詩友的書法作品時不止一次地說到學養問題:“筆韻馨香學養潤,墨花燦爛匠心皴”“翰墨賴由學養潤,功夫豈止硯磨痂”“詩家功夫賴情性,學養清深自潤毫”,可見東滿對書法與學養關係的重視,而他在書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正和他的學養有極大的關係。

鍾情影視劇

王東滿近照
王東滿近照
東滿兒時在鄉下最早結識的藝術形式就是戲曲和曲藝,他說:“我一聽見上黨梆子唱腔,特別是女聲花腔、流水、垛板等,還有上黨落子襄垣秧歌等家鄉戲,渾身的神經都為之興奮,感到蕩氣迴腸、舒暢至極,甚至忍不住想跟上哼幾句。”上黨地區小劇種多,壺關秧歌、高平秧歌、長子鼓書,東滿都喜愛,特別是哀婉動聽的襄垣秧歌常常使他感動得掉淚。東滿在讀中學時就開始創作一些小劇本、小演唱,上世紀60年代考入山西藝術學院戲劇系,專業是編劇。寫劇本重視情節結構和矛盾衝突,對他後來的小說創作很有幫助。東滿說自己從攻讀戲劇文學移情別“嫁”從事文學創作,推本溯源,還是應該“感謝戲曲”。大型戲曲劇本《男兒淚》就是根據他的同名中篇小說改編的,東滿說這是對戲曲的回報。
王東滿
王東滿
東滿創作的長篇小說《風流父子》被孝義碗碗腔劇團改編為同名現代戲,1988年10月參加了在運城舉辦的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演出。《風流父子》和山西的其他四台戲曲現代戲的成功演出被戲曲界的專家們稱為“標誌著山西現代戲創作和演出的黃金時代正在到來”,是“現代戲的晉軍崛起”。孝義碗碗腔劇團《風流父子》的成功,使他們接著又推出了《風流姐妹》和《風流婆媳》,構成了“風流三部曲”,成為該團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他的長篇小說《山月恨》被改編為電視劇;短篇小說《夜走祭子嶺》被改編為廣播劇,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廣播后獲1982年全國優秀廣播劇獎。這些從村戶院落的凡人小事入手的舞台、廣播、電視作品,通俗 易懂,引人入勝,滲透了強烈的時代意識。
東滿不僅從事戲劇創作,而且寫過電影劇本。1984年,東滿根據長春電影製片廠的意見,把他的一部中篇小說《點燃朝霞的人》改編成同名電影,成為山西作家創作的眾多農村題材電影中的一部重要作品;此外,東滿還創作了《哈爾濱姑娘》等多部電影作品。這些電影作品,有的是根據作者自己的小說原著改編的,有的則是直接寫成電影劇本的。這些電影作品大多是農村題材,也有公安偵破題材,表現了東滿電影創作題材的豐富性。東滿多部電影作品的問世,使他成為繼馬烽、孫謙之後山西重要的電影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