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山街道

壇山街道

壇山街道(原嶧城鎮)位於嶧城區中部偏北,總面積20.6平方公里,轄22個村居,總人口72420人。為嶧城區委、區政府駐地,是全區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一直是州、郡、縣治所。

地名:壇山街道,隸屬:嶧城區,區劃代碼:370404001,代碼前6位:370404,長途區號:0632 ,郵政編碼:277100,車牌號碼:魯D,行政級別:街道。

簡介


壇山街道作為歷史文化重鎮,夏、商時期屬鄫國,戰國時期隸屬楚國之蘭陵縣,西漢初背靠壇山設承縣(因傍承水而得名),西晉時蘭陵郡郡治設北關處,唐代復為承縣,金元時期將承縣升格為嶧州(因城東南葛嶧山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嶧州為嶧縣。清代壇山街道為嶧縣坊郭社,民國時期為嶧縣城關鎮。1950年後為嶧縣第一區,1960年為城關鎮公社,棗莊建市後為嶧城區嶧鎮公社。1984年建嶧城鎮,2001年撤鎮建壇山街道辦事處。
壇山街道因背靠仙壇山得名。仙壇山是古嶧縣“鎮邑之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仙壇曉翠”被列為“嶧縣八景”之首。古老的承水河(嶧城大沙河)貫穿壇山街道境內。“承水環煙”也是“嶧縣八景”之一。
壇山街道原有方方正正的古城牆,氣勢恢宏的四個城門樓。城郭內外林立著嶧陽書院、黌學堂、蘭陵書院、文廟、文昌閣、魁星樓、荀卿祠、鄉賢祠、神祇祠、八臘廟、關帝廟、三清觀、水靜庵、清真寺及10多個牌坊等古建築。1910年後,德、美等國家進入壇山境,在南店村一帶
傳教並開發實業,興修了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公雞樓、鐵樓、方樓、紅樓等西洋建築。德籍美國人萬美利開辦了學校、孤兒院、瑞門德醫院、醬菜廠、紡織廠、牛奶廠,併購買了南店子等千餘畝土地,擴大蔬菜種植並經營其他事業。因此,壇山街道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並存的局面。
壇山街道是荀子第二故鄉,是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戰國時期,包括壇山街道在內的嶧縣地區隸屬蘭陵。荀子在此任地方官長達18年。去官之後,教書育人,著書立說,終老於此。西漢以來,此處是諸子百家遊學、讀書的雲集之地。有西漢宣帝時被選為太子少傅的疏廣、疏受叔侄;有“鑿壁偷光”而改變命運的漢丞相匡衡;有廉潔奉公的太中大夫王良;有被學術界認為是《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的明代兵部右侍郎賈三近等。賈三近故里在本街道北關,城隍廟是他幼年讀書的地方。
壇山街道依山傍水,地勢複雜,為歷代兵家用武之地。東漢初,海西王董憲反叛,光武帝劉秀和大司馬吳漢在此屯兵征伐。元末明初,明軍“三打嶧州”,木方屋,1946年陳毅在此主持舉行“國、共、美三方軍事談判”當地民眾死傷慘重。洪武二年(1369年)降嶧州為嶧縣,從山西洪洞縣遷入大批居民補充戶口。清代,此處是清廷僧格林沁的軍隊與捻軍大決戰之地。棗台鐵路建成后,此處成為魯南軍事要塞。抗戰時期,是台兒庄大戰的重要戰場,后成為鐵道游擊隊運河支隊的根據地。1938年春,境內發生的“南店子慘案”,村內10多名無辜群眾死於日軍刺刀之下,軍犬口中。解放戰爭時期,壇山被譽為“支前模範區”。陳毅將軍作為中共代表與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在本城“木方屋”進行“三方軍事談判”。
壇山街道地方文化底蘊深厚。明末清初,此處民間戲曲“肘鼓子”開始流行,后演變為地方戲種“拉魂腔”,受寵一方。1954年被定名為“柳琴戲”,今已擴展到蘇魯豫皖4省接壤地區。“嶧縣柳琴戲”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除柳琴地方戲之外,此處也是山東快書、山東琴書、鼓書、“數來寶”、墜琴等曲藝的發源地之一。此外,年畫、版畫、編織、泥陶、剪紙、根雕、玉雕、石刻、土布印染等民間工藝廣為流行。“嶧縣清官獨桿轎”表演在全國屬於稀有藝術品種,是壇山人民為歌頌清代地方官張玉樹的集體創作,已被山東省列為重點保護項目。壇山街道被列為山東省第二批“民間石榴盆景藝術之鄉”。由壇山人創作並參與拍攝的《匡衡》,是棗莊市第一個歷史題材的藝術片。壇山獅子龍燈、高蹺、秧歌等民間遊藝活動源遠流長。電視藝術片“嶧縣社火”已由“山東衛視”推向國際文化市場。

建制沿革


壇山街道作為歷史文化重鎮,夏、商時期屬鄫國,戰國時期隸屬楚國之蘭陵縣,西漢初背靠壇山設承縣(因傍承水而得名),西晉時蘭陵郡郡治設北關處,唐代復為承縣,金元時期將承縣升格為嶧州(因城東南葛嶧山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嶧州為嶧縣。清代壇山街道為嶧縣坊郭社,民國時期為嶧縣城關鎮。1950年後為嶧縣第一區,1960年為城關鎮公社,棗莊建市後為嶧城區嶧鎮公社。1984年建嶧城鎮,2001年撤鎮建壇山街道辦事處。
壇山街道因背靠仙壇山得名。仙壇山是古嶧縣“鎮邑之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仙壇曉翠”被列為“嶧縣八景”之首。古老的承水河(嶧城大沙河)貫穿壇山街道境內。“承水環煙”也是“嶧縣八景”之一。

宗教氛圍


壇山街道原有方方正正的古城牆,氣勢恢宏的四個城門樓。城郭內外林立著嶧陽書院、黌學堂、蘭陵書院、文廟、文昌閣、魁星樓、荀卿祠、鄉賢祠、神祇祠、八臘廟、關帝廟、三清觀、水靜庵、清真寺及10多個牌坊等古建築。1910年後,德、美等國家進入壇山境,在南店村一帶傳教並開發實業,興修了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公雞樓、鐵樓、方樓、紅樓等西洋建築。德籍美國人萬美利開辦了學校、孤兒院、瑞門德醫院、醬菜廠、紡織廠、牛奶廠,併購買了南店子等千餘畝土地,擴大蔬菜種植並經營其他事業。因此,壇山街道形成了中西文化交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並存的局面。

名人故里


壇山街道是荀子第二故鄉,是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戰國時期,包括壇山街道在內的嶧縣地區隸屬蘭陵。荀子在此任地方官長達18年。去官之後,教書育人,著書立說,終老於此。西漢以來,此處是諸子百家遊學、讀書的雲集之地。有西漢宣帝時被選為太子少傅的疏廣、疏受叔侄;有“鑿壁偷光”而改變命運的漢丞相匡衡;有廉潔奉公的太中大夫王良;有被學術界認為是《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的明代兵部右侍郎賈三近等。賈三近故里在本街道北關,城隍廟是他幼年讀書的地方。

戰爭歷史


壇山街道依山傍水,地勢複雜,為歷代兵家用武之地。東漢初,海西王董憲反叛,光武帝劉秀和大司馬吳漢在此屯兵征伐。元末明初,明軍“三打嶧州”,木方屋,1946年陳毅在此主持舉行“國、共、美三方軍事談判”當地民眾死傷慘重。洪武二年(1369年)降嶧州為嶧縣,從山西洪洞縣遷入大批居民補充戶口。清代,此處是清廷僧格林沁的軍隊與捻軍大決戰之地。棗台鐵路建成后,此處成為魯南軍事要塞。抗戰時期,是台兒庄大戰的重要戰場,后成為鐵道游擊隊和運河支隊的根據地。1938年春,境內發生的“南店子慘案”,村內10多名無辜群眾死於日軍刺刀之下,軍犬口中。解放戰爭時期,壇山被譽為“支前模範區”。陳毅將軍作為中共代表與國民黨代表、美國代表在本城“木方屋”進行“三方軍事談判”。

文化內涵


壇山街道地方文化底蘊深厚。明末清初,此處民間戲曲“肘鼓子”開始流行,后演變為地方戲種“拉魂腔”,受寵一方。1954年被定名為“柳琴戲”,今已擴展到蘇魯豫皖4省接壤地區。“嶧縣柳琴戲”已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除柳琴地方戲之外,此處也是山東快書、山東琴書、鼓書、“數來寶”、墜琴等曲藝的發源地之一。此外,年畫、版畫、編織、泥陶、剪紙、根雕、玉雕、石刻、土布印染等民間工藝廣為流行。“嶧縣清官獨桿轎”表演在全國屬於稀有藝術品種,是壇山人民為歌頌清代地方官張玉樹的集體創作,已被山東省列為重點保護項目。壇山街道被列為山東省第二批“民間石榴盆景藝術之鄉”。由壇山人創作並參與拍攝的《匡衡》,是棗莊市第一個歷史題材的藝術片。壇山獅子龍燈、高蹺、秧歌等民間遊藝活動源遠流長。電視藝術片“嶧縣社火”已由“山東衛視”推向國際文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