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腳苦惡鳥
鶴形目秧雞科動物
紅腳苦惡鳥(學名:Amaurornis akool)是鶴科秧雞屬的中等體型的鳥類,共有2個亞種。體長約28厘米,體形大小似秧雞。嘴短,其長度約為跗蹠的2/3,嘴形多樣。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額甲。翅較圓,第1枚初級飛羽較短,第3枚初級飛羽最長,第2枚與第5枚或第6枚等長。跗蹠細長,其長度短於中趾連爪。色暗而腿紅。上體全橄欖褐色,臉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鳥灰色較少。體羽無橫斑。飛行無力,腿下懸。
雜食性,主要昆蟲、軟體動物、蜘蛛、小魚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莖和根。分佈於佈於印度次大陸及中南半島、中國。
紅腳苦惡鳥(圖1)
虹膜紅色,眼瞼橘紅色。嘴橄欖綠色,腿、腳紅色,爪灰褐色。
大小量度:體長250-280厘米;嘴峰♂31-33 mm,♀ 26-30 mm;翅♂ 132-138 mm,♀120-135mm;尾♂63-67 mm,♀62-64 mm;跗蹠♂53 -55 mm,♀48-50mm。(註:雄性--♂;雌性--♀)
分佈於中國大陸、中國香港、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越南等地區。
區域性滅絕:孟加拉國。
中國浙江(莫干山、嘉興、寧波、金華、麗水)、安徽(宿松、望江、九華山、黃山、祁門)、福建(建甌、閩候、永泰、連江)、江西(鄱陽湖、宜豐、銅鼓、高安、奉新、靖安、宜春、分宜、進賢、豐城、南豐)、湖南(資興)、廣東(連山、曲江、連平、九連山、海豐)和香港(米埔),在上海、江蘇、廣西、貴州也有記錄。
棲息於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長有蘆葦或雜草的沼澤地和有灌木的高草叢、竹叢、濕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邊,也生活在人類住地附近,如林邊、池塘或公園,在湖泊周圍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也見於近水的水稻田、麥田、紫穗槐和野薔薇叢中。
紅腳苦惡鳥(圖2)
雜食性,動物性食物有昆蟲(甲蟲、蚱蜢等)及其幼蟲、鞘翅目成蟲、螟蛾及其幼蟲、螞蟻、蝸牛、螺、鼠,蠕蟲、軟體動物、蜘蛛、小魚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莖和根。其中植物性食物有苕子種子、野荸薺籽、稗、瓜子、谷、大麥、小麥、植物種子和蘆葦莖;另有砂礫取食。
紅腳苦惡鳥指名亞種(雛鳥)
紅腳苦惡鳥(2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紅腳苦惡鳥指名亞種 | Amaurornis akool akool |
2 | 紅腳苦惡鳥華南亞種 | Amaurornis akool coccineipes |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紅腳苦惡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