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4條詞條名為花橋鎮的結果 展開
花橋鎮
湖北省黃岡市武穴市轄鎮
湖北省武穴市花橋鎮,位於湖北省武穴市東部,是紅四方面軍重要組成部分紅十五軍的發祥地。陳康、藍僑、陳金鈺、杜國平、張春森、郭錫章等六位共和國將軍都出生於花橋。
全鎮版圖面積150平方公里,人口9萬人(2018年)增長中,面積138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38個村委會。花橋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位於太白湖畔,是滬渝高速公路的口子鎮,西距京九鐵路武穴站8公里,東距九江市40公里,南距長江港口20公里,石松公路北接106國道貫穿全鎮。
花橋是農業重鎮,花橋農業在總體上已形成北部沿山林果產業帶、中部沿路糧油瓜菜產業帶、南部沿湖養殖產業帶。花橋鎮自然風光優美,有仙人壩、太白湖、鄭公塔等風景區。
花橋鎮人民政府--來源影像武穴
建國初1951年—1957年屬廣濟縣花橋區;
1958年改稱花橋人民公社(區級公社);
1959年恢復花橋區;
1975年2月,撤區並社,分為花橋、豐收兩個政社合一體制公社;
1984年2月撤社並區,合併為花橋區;
1986年撤銷花橋區,設立花橋、鄭公塔兩個鎮,屬武穴市;
2001年2月花橋、鄭公塔合併為花橋鎮,全鎮轄3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社區,377個村(居)民小組,16110戶,總人口86400人,其中農村人口73055人,男女勞動力42526人。
花橋鎮位於武穴市東部,東與黃梅縣交界,南與萬丈湖辦事處、龍坪鎮相連,西與京九鐵路武穴站相距9公里,北與大金、余川、梅川三鎮毗鄰。滬蓉高速,石松線,龍蓮線穿鎮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鎮政府駐地為花橋社區,距武穴市城區僅28公里。
花橋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地勢南低北高,地形以南部湖區、北部丘陵、中部平原為主,雨水春、夏、秋偏多,秋冬季少雨乾燥,年平均氣溫16度。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境內港河道20餘條縱橫交錯。
全鎮版圖面積150平方公里,面積138平方千米。轄2個居委會、38個村委會:花橋居委會、鄭公塔居委會、團山河村、陳其村、戴文義村、呂谷村、洋西港村、羅皮塘村、郭德元村、饒堖村、塘角頭村、吳文貴村、毛仁山村、楊二嶺村、沖里村、上屋何村、陳巷村、下屋郭村、樊祥村、觀音寨村、下彭村、王祥村、馬塘村、喻格村、項壩村、柏樹林村、楓樹林村、向垸村、蘭傑村、曹塘村、胡曹坊村、劉六西村、菱角塘村、郭大垸村、雨場山村、戴伯章村、劉常村、赤湖橋村、童司牌村、饒家山村。
花橋社區 | 下楊受二村 | 楊二嶺村 | 喻格村 | 曹塘村 |
鄭公塔社區 | 羅皮塘村 | 上屋何村 | 下彭村 | 雨場山村 |
團山河社區 | 觀音寨村 | 下屋郭村 | 向垸村 | 饒山村 |
陳巷社區 | 郭德元村 | 樊祥村 | 柏樹林村 | 劉常村 |
沖里村 | 塘角頭村 | 王祥村 | 楓樹林村 | 赤湖橋村 |
陳其村 | 饒堖村 | 童司牌村 | 蘭傑村 | 郭大垸村 |
呂谷村 | 吳文貴村 | 馬塘村 | 胡曹坊村 | 戴文義村 |
洋西港村 | 毛仁山村 | 項壩村 | 劉六西村 | 菱角塘村 |
戴伯彰村 |
董煒,現任武穴市花橋鎮黨委書記。
2011年,全鎮社會生產總值達到20.5億元,財政收入1862萬元,國稅1112萬元,地稅750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8328元。
農業花橋是農業重鎮。全域農業以水稻、油菜、棉花大宗作物為主,兼種瓜菜等,農業生產總值64493萬元,主要農特產有“花橋牌”大米,柑桔、西瓜、鮮魚、龍蝦等;2011年,全域糧食播種面積10156公頃,總產7.4萬噸,每公頃單產7274公斤;油料播種面積4263公頃,總產9487噸;生豬出欄127775頭;其他經濟作物面積830公頃,總產1897噸。農村經濟總收入328647萬元。境內有中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5座,總庫容為5285萬立方米,開挖水庫乾渠10條支渠40條,總長65千米,埋設函管1000餘米;共建成電排站50千瓦以上41台(套),裝機容量3984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5000公頃,有效灌溉率達80%。
花橋鎮夜景
工業境內工業以小五金、服裝紡織、糧食加工、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為主。花橋小五金產業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譽為“中國釘都”,90年代中期發展到一定規模,逐步形成“小產品、大市場”的格局,《黃岡日報》、《湖北日報》多次報道其經驗,稱之為“花橋現象”。2011年,全鎮工業總產值18億元,工業企業268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1個,個體工商戶2184戶,從業人員8000餘人,主要工業門類有:五金、服裝、紡織、農產品加工、建材等。主要工業產品有:小五金、服裝、化纖等。
金融境內金融網點有4個,2011年來存款餘額5.93億元,貸款額1.073億元;郵政儲蓄餘額1.05億元,函件業務7.5萬件。截至2011年底,開通程式控制電話5000部,寬頻用戶1200戶,有移動、聯通手機4.5萬部,有線電視接入90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達100%。
商業網點1000餘個,營業面積8萬餘平方米,商業零售額6億元。
服務行業。餐飲酒店80餘家,商場、超市120家,物流6家,保險4家,交通56家,理髮42家,摩托修理32家。
公元十二世紀中葉,漢民族史上曾經爆發一次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在抗金戰場上岳飛統帥的岳家軍,給金兵以沉重的打擊。在宋朝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岳家軍的神威,除了他是仁義之師、英勇之師、紀律嚴明、主帥指揮有方等因素外,就是這支軍隊掌握了一種無與倫比、百戰百勝的岳家拳。岳家拳的創始人正是民族英雄岳飛。從此岳家拳在中國武術史上燦若辰星、熠熠閃光。岳家拳的拳譜、拳理、拳法、拳訣、拳歌等都是岳飛記述成集,流芳百世,其具體內容包含下列五個方面。
一、容數十種拳術和器械套路在內的拳術有一字拳、二連拳、三門樁、四門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連環、十字樁、十二彪手、十五空、十八錘、四十八連折手、炮拳、五虎爬山拳、紅里絕三門、梅花、反梅花以及岳家槍、勾鏈槍、雙錘術、雙銅術、大刀術等。
二、拳法《岳氏十八法》、《六肘法(肘正講法)》。
三、上乘秘訣《八法取用歌》、《八法註釋》、《大血十二時口訣》。
四、點穴術使用說明,插圖歌訣等。
總之,岳家拳精華密要,其拳術獨特、奧秘無窮,在抗金史上岳家拳寫下了精忠報國悲壯詩篇,在中國武術史上一直被群眾所喜愛,被行家們所推崇,古今以來被視為武術瑰寶。
數百年來,岳家拳世代相傳,迄今有廿多代了,隨著岳氏裔孫的繁衍,徒居易地,足跡傳遍鄂東、鄂、贛、皖三省數十縣市。現居花橋鎮下彭村的岳喆大垸的裔孫是岳飛第五世孫,岳萬三由黃梅遷居此地繁衍至今。為了發揚光大岳家拳,岳家後裔繼承祖業,悟秘訣、練拳術、磋技藝使岳家拳得以繼承和創新,曾有岳立三武拳被清賜封總戎府,有岳譜元、岳永義、廿三世孫岳雙全、岳長安、廿四世孫岳朝林等都是岳家拳的名師,清朝岳益齋精通岳家拳,官至省府、雲騎尉,效忠朝廷,馳騁疆場。
岳家拳長期廣泛流傳是立身武術之林,也是世代拳師一招一式地繼承和光大,是人民對岳飛的敬仰和懷念,也是因為岳家拳既適用搏擊戰鬥,也適用於除暴安良、匡扶正義、健體強身、延年益壽。從古至今,頗為城鄉人民所喜愛,遍及海內外。
八百多年來,岳家拳歷經滄桑,曲徑通幽。金元時期,嚴禁習武,“文革”時期,無人問津。這份寶貴民族民族遺產瀕臨失傳邊緣,只有改革開放的今天,使這顆瑰寶才重放異彩。
一九八三年八月間,有省、地、縣三級體委領導,不顧酷暑,不辭辛苦,踏遍圻、黃三縣的山山水水,走村串戶,查資料、找證據,挖掘整理岳家拳譜,使這份寶貴遺產重現天日。武穴市(原廣濟縣)體委先後編輯出版了《岳家拳》、《岳家拳擊技術》等書,發行於海內外,倍受廣大讀者歡迎。岳家拳書的出版發行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所以受到湖北省體育運動委員會的表彰,且授發廣濟縣岳喆“為挖掘整理岳家拳做出貢獻”的匾額,以資鼓勵。
為了繼承民族寶貴遺產,使其發揚光大,一九八四年,在各級領導大力支持下,岳喆大垸成立了少年武術隊,參加人員頗多,老少揮戈上陣,個個習武健身,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在物質文明建設的時代,練習岳家拳,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為創建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且做出了一些成績。
一九八六年三月廿日,廣濟縣武術協會成立,該隊隊員前往參加彙報表演,贏得與會領導和拳師的讚揚。
一九八六年八月一日,該隊隊員參加了黃岡地區第六屆運動會,榮獲團體二等獎。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廿八日,該隊隊員參加了廣濟縣首屆岳家拳邀請賽,榮獲特等獎。
一九八七年元月十七日,該隊隊員參加了花橋區春節文藝調演,榮獲集體一等獎。
一九八七年春節,該隊組織隊員到各村組巡迴演出五十二場,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五日,該隊少先隊員參加了廣濟縣首屆小學文藝調演,榮獲集體一等獎。
二00七年,岳家拳申報國家級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獲准,國務院已授發匾額,且定岳少名為岳家拳第廿五世傳人。
二00三年,岳喆大垸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支持下,由群眾籌資,興建了一棟岳飛紀念堂,內設岳飛神像,陳列其生平簡介、戰鬥業績、詩詞圖片等,以此為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二00二至二00四年,有香港警署警官蔡建祥先生率團先後兩次來下彭村考察,並參觀了村小學,見到了校舍、設施陳舊,於是返港后,決定捐資二十五萬港幣,在此興建一所一棟三層九間教室,設計新穎、美觀大方、質量一流,命為岳飛紀念學校,於二00六年八月竣工,港方派員來剪綵,交付使用,干群無不叫好。
為了進一步繼承傳統武術,振奮民族雄風,我們要廣泛地、經常地開展群眾性武術活動,增強人民體質,為振奮中華、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仙人壩
仙人壩水庫
太白湖
太白湖
鄭公塔
花橋鎮[湖北省武穴市花橋鎮]
集鎮道路長度32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車行道2.6萬米,人行道1.6萬米,總面積300萬平方米;下水道9600米;綠化帶1.5萬平方米;2009年3月投入377萬元建立了花橋鎮自來水廠,鋪設自來水管道4.5萬米,日供水1500噸,供水700戶,供水普及率30%;開挖下水道8000餘米;液化氣站2個;園林綠化10處,面積達4萬平方米;安裝街道照明路燈400盞,配置垃圾桶420個,45個垃圾池,垃圾處理場1個。
境內建有水碼頭2個,分別為童司牌、向垸碼頭;陸路客運站有1個,為武穴市宏森客運公司花橋車站,過境京九鐵路6公里,但無站點;陸路國道滬蓉高速過境12公里,設有花橋互通站;縣道石松公路8公里,龍蓮公路28公里,鄉(鎮)道花鄭線5公里,通村公路80公里,可通100%的自然村,村組公路硬化里程180公里,硬化率達56%.橋樑210座,分別為童司牌、劉常村、關於橋、鄭公塔橋等,其中新修4座大橋。
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花橋社區、郭德元村已達標。全鎮80%農民住上新樓房,人均住房面積達52平方米。
花橋人民廣場
花橋人民廣場地處花橋鎮新街道中段南側。北面是正在建設中的花橋鎮行政中心和商貿中心,東西兩邊是商戶和居民住宅小區。2008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及相關市直部門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在全鎮廣大黨員幹部群眾的齊心協力下,花橋人民廣場已完成了所有功能區建設,現已正式投入使用。該廣場是武穴市目前在建面積最大的綜合性、現代化廣場,是集鎮區繁華與雅緻於一體;合娛樂與休閑於一身;熔時尚文明與健康舒適於一爐,是一座花園式充滿時代氣息的活動場所。更是黨員幹部學習教育的實踐基地。
花橋鎮
花橋人民廣場佔地面積31556平方米,共投入資金900萬元。廣場由兩部分組成:北邊為廣場區,以花崗石硬化鋪地為主,入口處設花崗岩巨石,鐫刻“花橋人民廣場”六個大字,並設置旗台、噴泉、雕塑等景觀無限;南邊為休閑區,以中心幹道為分界,西邊為“靜”區,即休閑觀賞區;東邊為“動”區,即娛樂健身區。景觀設計以“親民為民、和諧共生”為主題,綠化景區,突出個性,實行遮蔭與美化相結合,喬木、灌木、草坪相掩映,做到四季常青蔥綠,月月鮮花怒放,彰顯個性特色,展現時代風采。
花橋是廣濟文曲戲的發源地,傳統藝術形式有:戲劇、舞蹈、採蓮船、舞龍、舞獅等。藝術團體有:程三愛劇團、花橋居委會社區中老年婦女腰鼓隊、管弦樂隊等;獲得主要榮譽有:黃岡市、武穴市級文藝表演二、三等獎項;文化活動場所有:花橋人民廣場等;農家書屋41個。傳統體育項目有武術,花橋鎮下彭村是岳家拳的發源地,多次獲得國內外武術表演金獎。主要活動場所有:花橋人民廣場、各中小學操場,及部分村級體育文化活動中心。
域內有中心衛生院1個,分院2個,中心衛生室6個,村級衛生室35個,醫務人員107人,從業鄉村醫生40人,2011年全鎮參合人數76357人,參合率為100%。能開展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疾病預防控制。鞏固完善新農合醫療制度,強化醫療質量管理,提升醫院文化建設,2011年投入1100萬元,新建花橋衛生院門診綜合樓,從根本上改善了病人的就醫環境,完善了醫院的整體功能,提高了醫院的社會形象。全鎮計劃生育率達84.11%,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出生性別比為122.52:100。
2011年,落實農村低保1373戶,2725人,發放低保金60萬元。五保老人732人,其中集中供養的115人,分散供養617人,年人均補助生活費1600元。新增就業人數910人,公益性崗位安置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免費職業介紹500餘人,再就業培訓150人次,直接輸出勞力1500餘人,辦理農村養老保險460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3000人。
13個村建有農村飲水工程21處,受益村民21000人;沼氣池650個;太陽能2600戶;農村公廁85座。
教育全鎮現有初中3所,小學21所,幼兒園30所,在職教師443人,在校學生9879人,其中初中3456人,小學6418人,在園幼兒12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比例97%,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98%,初中升學率達90%,9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5%。
花橋鎮有中學6所,小學40所
武穴市花橋鎮宗山嶺中學 | 武穴市花橋鎮連山中學 |
武穴市花橋鎮張河口中學 | 武穴市花橋鎮羅城中學 |
武穴市花橋鎮花橋中學 | 武穴市花橋鎮鄭公塔中學 |
明朝中憲大夫吳亮嗣、清朝河南提台藍斯民均出生在花橋。近現代誕生過共和國6位將軍,他們是中將:陳康、郭錫章,少將:藍僑、杜國平、張春森、陳金鈺,其中陳康、藍僑、杜國平、張春森、陳金鈺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而且杜國平是中共七大正式代表,藍僑是中共七大候補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文化名人有新聞驕子新華通訊社社長郭超人,文化部廣電局顧問、原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陳播,廣濟文曲戲創始人陳三愛等。
2006年被評為全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至2008年被黃岡評為文明鄉鎮,2009年、2010年、2011年連續3年被黃岡市評為二十強鄉鎮。2010年獲“全國油菜農業機械化示範基地”稱號,2011年位於花橋鎮藍傑、王祥畈的武穴市現代農業示範中心,被確定為“全國青少年農業科普示範基地”、“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田間學校”、“國家糧食科技豐產工程華中農業大學實踐基地”。獲2011年黃岡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