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窩窩

北京風味小吃

艾窩窩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北京風味小吃,頗受大眾喜愛。主要食材是糯米粉(江米)、麵粉做外皮,其內包的餡料富有變化,有核桃仁、芝麻、瓜子仁、山藥泥等營養豐富的天然食材,質地粘軟,口味香甜,色澤雪白,常以紅色山楂糕點綴,美觀、喜慶。因其皮外糝薄粉,上作一凹,故名艾窩窩。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另外一種傳說是艾窩窩來自於維吾爾族,與乾隆的寵妃香妃有關。艾窩窩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因糯米較難消化,脾胃虛弱者宜適量食用。

食品簡介


名詞

【詞目】:艾窩窩
【別名】:愛窩窩
【類別】:食品類辭彙
【讀音】:ài wō wō
【注音】:[ㄞˋ] [ㄨㄛ] [ㄨㄛ]
【輕音】:后一個“窩”為輕聲
【兒化】:無兒化音
【英譯】:Aiwowo (Steamed Rice Cakes with Sweet Stuffing)
【詞性】:名詞
【用法】:做主語、賓語
【釋義】:用熟糯米做成的球型食品,有餡。
【示例】:鐵哥做的艾窩窩真好吃。
【相關內容】: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甜食。中包餡兒,搓成球狀,蒸熟,外糝薄粉,上作一凹,故名。
【引證解釋】:《金瓶梅詞話》第七回:“婦人安排酒飯,與薛嫂兒正吃著,只見他姑娘家使了小廝安童,盒子里跨著鄉里來的四塊黃米面棗兒糕,兩塊糖,幾個艾窩窩。”
【參考資料】:
1、查字典網
2、漢典網
3、《現代漢語詞典》 P4

歷史

艾窩窩是老北京清真風味小吃。曾有詩云“白黏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它的特點就是色澤潔白如霜,質地細膩柔韌,餡心鬆散甜香。同樣切糕也是深受老百姓喜愛的老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特別是到了年節,切糕一定是老百姓必吃的食物,主要是為了取個吉利,因為切糕有“年年高”的意義。
艾窩窩
艾窩窩

製作方法


做法一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250g
中筋麵粉(普通麵粉)80g
核桃仁40g
葡萄乾20g
熟白芝麻15g
牛奶15g
細砂糖6g
枸杞適量
清水50g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糯米用清水提前浸泡4小時以上。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把泡好的糯米瀝干後放入蒸盤中,倒入50g左右的清水。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冷水上鍋,水開后大火繼續蒸20分鐘。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蒸熟的糯米搗至發粘後備用。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把80g中筋麵粉(普通麵粉)放入蒸屜,冷水上鍋,水開后大火蒸約15分鐘。記得倒扣一個平盤,防止水蒸氣迴流到麵粉中。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把核桃仁用小火烘炒約8分鐘。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倒入料理杯中,攪打成核桃粉。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葡萄乾切小丁。除了核桃和葡萄乾,也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加入其它堅果和果乾。
步驟九
步驟九
步驟九
把核桃粉、葡萄乾倒入碗里,加入熟白芝麻和細砂糖。
步驟十
步驟十
步驟十
再加入15g牛奶,拌勻。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步驟十一
把蒸熟的麵粉過篩。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步驟十二
在案板上撒上蒸熟的麵粉。熟麵粉的加入可以防止糯米粘連和改善口感。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步驟十三
戴上手套,把糯米放至案板上,搓成長條。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步驟十四
分成10等份。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步驟十五
裹入適量的餡料。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步驟十六
團成圓球,依次做好剩餘的。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步驟十七
最後點綴上枸杞,就可以享用咯~

做法二

用料
食材用量
糯米(能做12個)150g
蔓越莓果醬適量
椰蓉適量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材料備好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蔓越莓果醬是用蔓越莓果汁、果實和冰糖熬制,要熬的很粘稠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糯米按照正常做米飯的方法蒸熟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帶上手套防沾,我還抹了點椰子油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再壓成圓形小餅
步驟六
步驟六
步驟六
放入一點果醬
步驟七
步驟七
步驟七
包起來
步驟八
步驟八
步驟八
包好后粘一層椰蓉即可,頂上點一點蔓越莓果醬,完美。

做法三

用料
食材用量
圓糯米粒500克
麵粉300克
核桃仁50克
白芝麻30克
青紅絲少許
葡萄乾少許
糖桂花少許
白砂糖50克
京糕10克
詳細步驟
步驟圖片說明
步驟一
步驟一
步驟一
提前用清水浸泡糯米4個小時,上鍋蒸15分鐘,蒸的時候碗里要有一點水。蒸好的糯米飯持續用杵臼打至發粘,同時保留部分米粒,口感會更豐富。
步驟二
步驟二
步驟二
這次做的是傳統的什錦餡。原味核桃仁干鍋稍微烘一下,切細碎。
步驟三
步驟三
步驟三
麵粉放入碗中,覆上保鮮膜上鍋蒸熟、過篩,製成熟麵粉。
步驟四
步驟四
步驟四
接著將青紅絲、白芝麻、葡萄乾、核桃碎、白砂糖、糖桂花混入部分熟麵粉中,拌勻備用。
步驟五
步驟五
步驟五
案板事先撒一點兒熟面防粘,取糯米飯置於案板上,揉搓成長條狀,切成差不多大小的劑子,將劑子壓扁,包入餡料收口,再點綴上京糕(山楂糕)塊,即可。

營養價值


營養功效

糯米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索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成分。艾窩窩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適宜體虛自汗、盜汗、多汗血虛、頭暈眼花、脾虛腹瀉之人食用;適宜肺結核、神經衰弱、病後產後之人食用。

禁忌人群

凡濕熱痰火偏盛之人忌食;發熱、咳嗽痰黃、黃疸、腹脹之人忌食;糖尿病患者不食或少食;另外由於糯米極柔黏,難以消化,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老人、小孩或病人更宜慎用。

菜品特色


艾窩窩以其味美可口,回味悠長的特色深受人們的喜愛,取料廣、技法多樣,能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適應南北各地人的需要。中式面點品種豐富,口味各異,歷經百代,並且因時而異,輪換上市,四季更替。這一路上的點點小吃令您流連忘返,美不勝收,無肚能容。艾窩窩面點小吃技術其製法簡單,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學習艾窩窩技術, 無論自製食用還是開店立攤,都是很有生活情趣和發展前景的,在當今的飲食小吃界,艾窩窩面點大行其道,經營者家家贏利。

歷史傳說


關於艾窩窩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古已有之,源於北京;另一說是由維吾爾族穆斯林帶入清宮,后流傳至北京民間。兩種說法孰是孰非,或二者之間尚有什麼聯繫,還應該由專家學者作進一步的研究。這裡我們不妨將兩種說法一併列出,供對此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源於北京

各式艾窩窩成品
各式艾窩窩成品
據《明宮史·火集》載:“(四月)初八日,進‘不落夾’,用葦葉方糯米,長可三四寸,闊一寸,味與糉同也。”這個“不落夾”是什麼呢?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所著的《酌中志》中有答案:“以糯米飯夾麻糖為涼糕,丸而餡子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有人認為元代就有不落夾,只是尚未見到文字記載。
由此可知,明代已有了艾窩窩。那麼艾窩窩這種普普通通小吃,如何成為名震京城的清真風味小吃呢?
原來,艾窩窩與故宮(即“紫禁城”,俗稱“皇宮”)內的“儲秀宮”還有著密切的聯繫。據老北京人傳說,有一位在“皇宮”紫禁城裡當過太監的人說,明時皇宮裡的“儲秀宮”居住著的皇后和妃子,她們天天吃山珍海味,感到有些膩了。有一天,在“儲秀宮”做飯的一個回族廚師,從家裡帶了些經常食用的清真食品“艾窩窩”,正在廚房裡吃的時候,被一位宮女看見了。她一嘗很好吃,就給皇后帶了點,皇后一嘗,亦感到非常好吃,就當即讓這位回族廚師為居住在“儲秀宮”的皇后和妃子們做“艾窩窩”吃。特別是皇后很喜歡吃艾窩窩,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食用,而且還格外大加讚賞,說廚師做的“艾窩窩”不僅“色雪白”好看,而且吃起來,其“味香甜”。
此後艾窩窩就由“皇宮”紫禁城傳了出來,一下子變得身價百倍,名震京城,成為京城有名的一款清真風味小吃,並被美譽為“御艾窩窩”。對此,《北京傳統文化便覽》記載:艾窩窩為“北京一種清真風味小吃。色雪白,球狀,質粘軟,味甜香,因明代為帝后所喜食,故名‘御艾窩窩’,後傳入民間,脫衍為‘艾窩窩’了。”

源於維吾爾族

第二種說法是艾窩窩源於維吾爾族,其中還有一段艾窩窩與香妃的傳說。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時,伊帕爾漢家族配合平叛有功,於二十五年隨全家奉召進京。伊帕爾漢被召入宮,時年26歲。初封為貴人,后冊封為容妃。她不僅長得漂亮,而且渾身自然散發出一股清馨的香氣,備受乾隆寵愛,所以叫香妃。香妃是維吾爾族穆斯林,為了使香妃開心,乾隆十分尊重香妃的生活習慣,專門在宮中配備了一名叫努伊瑪特的維吾爾族廚師為香妃做清真飯菜。
艾窩窩
艾窩窩
相傳香妃入宮前已為人婦,入宮后,香妃非常思念她的丈夫,日夜茶飯不進,這可急壞了乾隆皇帝。他急忙下旨給御膳房:有誰能做出使香妃愛吃的食物,賞銀萬兩。御廚們都想得到重賞,想盡名膳美食,各獻絕技。於是,山珍海味、風味名食,做了數千樣,可是端進宮內,香妃連看都不看。無奈之下,乾隆只得讓維吾爾族人給香妃做家鄉的飲食送進宮中。
再說,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召入宮后,也很想念香妃,就不遠萬里,爬山涉水從新疆來到京城,設法與香妃聯繫。當他聽說乾隆下旨讓維吾爾族人做一樣家鄉美食送進宮時,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委。香妃的丈夫知道這是與香妃聯繫的好機會,就做了一種江米團。這種江米團食品製法特殊,是香妃丈夫在家時經常做給香妃吃,別人都沒見過,只有香妃吃過,所以只要她一見到這種江米團食品,就準會知道是她的丈夫來了。
江米團做成后,被送進了宮裡,太監問香妃的丈夫:“這叫什麼名字?”他想自己姓“艾買提”,就急中生智,脫口而出:“叫艾窩窩。”宮女將艾窩窩端到香妃面前,香妃見到艾窩窩,心知自己的丈夫來到京城,十分悲痛,淚流如雨,她輕輕地拿起一個艾窩窩咬了一口……
艾窩窩
艾窩窩
乾隆皇帝得知香妃想吃東西了,很高興,於是下旨讓在京城的維吾爾族人天天製做艾窩窩給香妃用膳,從此,艾窩窩就出了名,成為一款有名的宮廷名食。這一名食也很快傳到北京和新疆維吾爾族民間,特別是北京人更喜歡吃艾窩窩。北京民間還流行有關艾窩窩的一首民謠:“白黏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元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艾窩窩是春夏季美食,每年一到春節,各家清真小吃店就陸續添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