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義鄉

湖南省韶山市下轄鄉

永義鄉下轄東湖、獅山、白玉、韶南、永泉、長湖、楓木7個自 然村,116個村小組。現在是第12屆人民政府和第11屆中共委員會。政府的直屬單位有:司法所、農辦、計育辦、黨政辦和武裝部等。永義鄉名字源於永義亭,永義亭歷史上就是湘潭通往常德益陽的必經之地。這裡鄉風淳樸,成以講禮節、講仁義著稱,為了方便過往的客人,鄉里人自發捐款修建了一座茶亭,並免費為過往行人提供茶水,幾百年中居然從未間歇。這裡的人們期望亭子永久保留,施茶不取分文只為仁義,故得名“永義亭”,而後逐漸發展為集鎮,並聲名遠播,因為湧現了彭公達、林尉等著名的早期革命活動家及黃祖示、劉克強將軍等,辛亥革命老人何海清將軍系永義鄉白玉村人。

概況


永義鄉位於韶山市東南部。南和湘鄉市龍洞鎮毗連,西與韶山鄉相鄰,北與如意鎮交界。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1.06萬人(約2007年)。轄7個行政村,83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永義亭。湘(潭)韶(山)公路經此。

沿革


境內昔有驛站茶亭稱永義亭,鄉從亭名。1949年置永義鄉,1958年屬韶山公社,1961年析置永義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24平方千米,人口1.1萬人,鄉政府駐青塘灣,轄東湖、獅山、白玉、永泉、韶南、長湖、楓木7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永義更因此而天下有名。永義鄉境內西北多山,地勢稍高,東南較平坦。韶河兩岸以及清塘灣一帶的田土肥沃,獅子山橫亘鄉西北部。境內永泉村現存一株國家二級保護珍稀樹種——花櫚木。永義鄉交通便利,省道1823線,韶廣鐵路穿境通過,潭韶公路連接永義鄉與清溪鎮銀田鎮通往湘潭等地。永義鄉境內的梵凈山以地球同緯度生態系統保存最完整的“綠色寶庫”和最早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四大保護區網成員之一而蜚聲海內外。它集山、水、林、洞為一體,自然性強,觀賞價值高,山高谷深,林壑優美,幽谷森森,古樹虯龍盤錯,醴泉隨處可掬。境內有一棵世界倖存的,亞洲最大的奇樹——紫薇樹,也稱為“紫薇王”;另有一棵樹齡最長、桿莖最大的茶樹,被茶葉專家稱為“中國茶王樹”;有明代“四大皇庵”之首的“護國禪寺”,享有“西部走廊”之稱;有最大的彌勒道場和天然佛像。

經濟發展


永義鄉農業以種植水稻和牲豬,魚養殖為主兼種玉米、油菜、紅薯等。農業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確保種植面積,工業以冶鍊造紙為主,工業有海聯錳鋼廠,銀湖紙廠、三旺公司3家骨幹企業,還有加油站、磚廠、黑山羊、個體私營企業,至2003年底止工農業總產值18455.1萬元,企業總產值16849萬元,財政收入完成237萬元,農民可支配收入2580元。
永義鄉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地形地貌,為發展旅遊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依託梵凈山自然資源和區位的優越,抓好用活文化旅遊經濟發展的政策機遇,以良好的生
永義鄉區域圖
永義鄉區域圖
態、優美的環境、豐富的文化底蘊、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彌勒道場濃厚的佛文化為載體,旅遊業得到了迅猛發展,現已成為區域經濟的新亮點,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地理條件處於絕對優勢的永義鄉,堅持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科技為依託,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諧永義為主線,圍繞“穩糧煙、興畜茶、活旅遊、優環境、促和諧”五大戰略,不斷強化發展意識,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後勁,努力實現永義經濟發展新跨越。現已形成烤煙、畜牧業、茶葉、旅遊四大產業,為永義鄉經濟快迅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為切實解決烤煙專業化生產所面臨的勞動力不足和土地流轉等問題,今年永義鄉組織一部分有技術的專業大戶推行“種烤分離”模式,即成立煙葉農場、修建新型密集式烤房群,由農場負責搞好小戶煙農各生產環節指導,無償投入小戶煙農肥料、農藥、煙苗等生產物資,小戶煙農投入土地、勞力,各生產環節小戶煙農嚴格按優質煙技術方案操作,待烘烤時,由小戶煙農採摘鮮煙葉交售給農場烘烤。據測算,小戶煙農交售鮮煙葉每畝可獲純收入800元左右,農場可獲純收入400元左右。推行這種生產模式,簡化了種烤程序,有利於將大批勞力從烘烤的緊張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小戶煙農專心於抓好生產質量,減少了生產風險,堅定種煙信心。同時還可減少地租成本,達到節本增效效果。永義鄉已落實煙葉“農場”2戶,小戶15戶,推行“種烤分離”200餘畝。2008年,永義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實現生產總值增長14%
永義鄉稻田
永義鄉稻田
以上,達到6560萬元;財政收入達到11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達到1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達到212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下的目標。為了塑造有自身特色的投資環境,永義黨委政府特彆強調外部環境設施配套和服務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把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穩定、民風淳樸作為投資環境優越的保障,讓投資者在永義安心投資興業和生活,還將招商引資工作作為各項工作重中之重來抓,本著“親商、安商、扶商、富商”的原則,為投資者提供“一對一”的優質服務,並致力於快捷、優質、守信,不斷提高行政效率,最大限度的滿足投資者的需求,提倡“親商是我們的第一資源,富商是我們共同追求的引資理念”。通過短短几年的建設開發,已有多家企業落戶永義鄉。
2011年
全年完成招商引資近1000萬元,超額完成市下達的招商引資任務。財政稅收逐步壯大,2011年完成工商稅收550萬元,超額完成全年稅收任務,實現財政收入877萬元,同比上年度增長40%。
2011年全鄉糧食種植總面積9000多畝,良種覆蓋率達100%,嚴格控制了拋荒面積;進一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投資300多萬元的余家壩、紅衛河全線改造工程的掃尾工作,東湖、白玉兩村農業開發低產田改造項目基本完成。
2012年主要預期目標是:
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0億元,增長20%以上;工商稅收 640萬元,增長15%以上;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0420元,增長20%以上;招商引資1000萬元。

歷史名人


何海清(1875—1950)中華民國陸軍上將。何海清為湖南省湘鄉縣(今湘鄉市)人,1875年6月10日出生於湘鄉縣城前鋪早家沖一個行伍家庭。1894年投入湘軍魏光燾部。1895年參加甲午戰爭作戰有功,被提升為先鋒隊排長。1904年,官費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次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回國后,被派往雲南任清軍第七十五標一營隊官,后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與朱德同在特別班見習,常在一起交流反清救國思想,情深誼篤,結拜為兄弟。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后,蔡鍔等於10月31日在昆明舉行“重九起義”,他積極響應,臨安起義一舉成功,蔡鍔聞訊大為讚賞,晉陞他為營長。隨後,任北伐軍唐繼堯部第一大隊長、上校聯隊長、第五旅九團團長,曾帶兵討伐貴州地方勢力楊柏舟,追至貴州銅仁城下,考慮到大炮攻城將殃及百姓,採取欲擒故縱戰術,命士兵佯裝不敢攻城撤離城圍,等待時機,后乘守敵鬆懈之際,突率兵攀城而人,楊軍措手不及,狼狽逃往湖南。幾個月後,敵軍糾集萬餘兵力捲土重來,兩軍激戰40多天,眾寡懸殊情況危急。他當機立斷率兵突圍,左手持刀,右手拿槍,帶頭沖入敵陣,頓時全軍士氣大振,殺開一條血路,突圍成功。他獲得獎賞,授陸軍少將,後任雲南步兵第八團團長。
1927年馬日事變后,暗中保護到湘鄉調查農民起義情況的共產黨員,並平安送往他處。他對農民運動不理解,但曾向農民協會贈銀元300元。從湘鄉遷居韶山永義亭后,將縣城宅第捐辦醫院,還捐田50畝,作為湘鄉至寧鄉公路常年修路基金,以50畝作湘鄉湘西鄉小學基金,獲國民政府教育部“敬教勸學”匾與金質獎章。1945年,又以韶山永義亭200畝田產自辦“海清學校”,免收貧困子女學雜費,後來成為進步青年宣傳革命思想的活動場所。1944年日軍進犯韶山,捐款購置槍支,組織抗日自衛委員會,年近古稀,出任委員會主任兼抗日自衛大隊隊長,多次給日軍以沉重打擊。1950年11月,在鎮反運動中不幸被錯殺,終年75歲。1983年10月,人民政府確認他為“辛亥革命人員”對其一生作出了公正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