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亦稱“自學輔導主義”。小學教學方法之一。民國初期(1914—1915 年間)傳入中國。即讓國民學校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先自學教材,遇到困難時,再由教師個別輔導。基本程序是布置、自學、檢查。旨在發展兒童的學習積極性,防止教師包辦。對近代小學教學由注重教師的教授到注重兒童的學習起過一定的作用。
其主要設計目標有: a.減輕學生負擔,不僅數學學習成績有提高,而且還要促進各學科的全面發展;b.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進而掌握一般的自學方法;c.抓住由“一級自學過程”向“二級自學過程”的轉化這一關鍵,尋求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結合點。
所謂“二級自學輔導”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心理規律,以教科書為依據,藉助參考資料、工具書等,學生獨立或半獨立地掌握新知識,獲得技能的課堂教學。它由兩個相互聯繫地遞進過程組成,一個是復現知識,初步領會和簡單運用知識的一級自學過程;一個是深化知識,深入領會和靈活運用,進而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的二級自學過程。它的基本程序是:引路--初讀教材--基本練習--挑疑練習--重讀教材--解疑小結。現分別闡述如下:
引路。
教師根據本課教材的教學目的,通過出自學提綱、談話等手段,為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提供一個線索,指明自學的方向;暗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引起學生探究的興緻,從知識的內在聯繫上找到用功的著力點,並提出自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這種引路提綱是教師事先根據下列原則構思編製的: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反映教材的重點;從培養能力出發,有啟發性、思考性;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有趣味性。
初讀 (即初讀教材)。
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自學提綱獨立地閱讀教材。初讀要達到能夠概括、質疑、準確地復現所學的內容。在看書過程中可請教老師,可翻閱參考資料和工具書,也可互相議論。這種議論是以組為單位的。組由班主任按照學生的程度進行搭配,前後座位四人為一組。教師在此時是盯住預定的三個“朋友”(上中下程度學生),掌握學生看書的情況,並來回巡視,廣泛進行答疑,重點輔導差生。學生看書時教師不要插話,以免打亂學生的思路。
基本練習。
為了檢查初讀效果,由教師布置一組練習題,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利用這段時間,最大限度地注意每個學生的解題情況,發現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屬個別性的,當即給予輔導,屬共同性的,隨即啟發講解。
挑疑性練習。
挑疑有兩層意思,一是教師向學生挑疑,其目的在於揭露學生自學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深化和運用知識;一是學生自己挑疑自我反饋,哪些地方沒有讀懂,存在哪些疑問。挑疑練習題是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事先準備好的並根據基本練習中所提供的信息編製的。這種題應具有合適的梯度,有一定的創造性因素;應有利於訓練學生的解題技能;組題還應考慮有一定的信度,要真正能檢查到學生掌握本課教材的程度。在挑疑練習階段,教師一方面巡視課堂,為解疑、小結提供可靠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強因材施教,對差生進行個別輔導,對優生進行創造性意識的培養,指導他們閱讀參考資料或發給事先編製的習題卡。
重讀。
它是再次重讀教材和重點地讀教材的意思。學生在完成挑疑性練習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重讀教材來解決。挑疑性練習和重讀教材兩個步驟往往不能截然分開,有時學生是邊考慮挑疑習題邊重讀教材。
小結、解疑。
其目的是解疑和對本節所學的知識加以系統提高。小結的方式有:①按自學提綱小結、整理;②根據學生自學中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進行;③就本節教材的某一個重要問題深入分析講解;④當學生自學本課的內容很順利的時候,可以進行引伸性的小結,為學習下一節課的內容給以揭示。
自學輔導法簡介
自學輔導法是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教授主持領導下的一項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研究學生學習思維活動及其規律的一項實驗。該項實驗,已通過鑒定並獲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實驗證明,自學輔導教學在使學生養成自學習慣,掌握自學方法,培養自學能力,提高學習成績及能力遷移等諸多方面是有成效的,它是有強大生命力的。
1 在使用教材的前提下,每人還應準備一本精選的輔助資料(學生自行購買,不做統一要求)。
2 輔助資料要求: a.與教材同步;b.知識點全面,題型與中招題型相吻合,且有拓展性試題;c.不僅有答案,還必須有詳細分析過程和解題思路,答案和解析就在題目下一行(極大有利反饋的及時);d.應具備一題多解;e.方法靈活,且有創造性思維。
3 準備一張卡片,一個練習本,一枝筆。
1 、按教材要求,教師按課時正常授課。每堂課授課時間為15--20分鐘,其餘時間為自學輔導和練習時間。授課完畢,即開始進行自學輔導法教學,使用精選的輔助資料,做相應的練習, 2 、做練習時,由於答案和解析就在題目下一行,為防止看見答案后對學習和解題產生不良影響,要求先用卡片遮住答案,仔細審題,獨立思考,並在練習本上解答。
3 、如解題順利,經核對答案無誤后,繼續做題,並允許超前預習,在核對答案時,要對照原題下面的解析,豐富和拓寬自己的思路,鼓勵尋找一題多解,總結多題一解,獎勵新穎、獨特、巧妙的解題方法和思路。 4 、當解題有障礙且3-5分鐘內無思路時,在題前加“?”號,然後下移卡片,通過參閱題后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分析,找到自己的不足點,疑難點,及時發現,及時解決,力爭通過自己的學習掌握正確的思路和答案。強調自我發現,自我解決。若自己看過解析后仍有問題,則再在題前加“?”號,並舉手請教師講解、輔導,當教師發現多數學生有疑難時,可就該問題在黑板上進行重點分析。
5 、下課前5--10分鐘可作為後進生專項輔導時間。重點解決他們的疑難與不足,這部分時間學優生以自學為主。
6 、為加深對知識和疑難問題的理解,三天後對有“?”的題目進行複習,既鞏固了自學成果,又使學生對自己和自學充滿了信心。當然,在複習時已經學會並掌握固然可喜,如仍有疑難,則更可賀,因為這裡就是他的薄弱點,而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時,應在原“?”號前加“?”號,並再次通過自學或老師的輔導解決。日後複習時,加“?”號越多的題越是複習重點。
1、學生自選的輔助資料不要求統一,這樣更有利於讓同學們互相交流,見到更多題型,特別是題后的解題思路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
2、能及時反饋,鞏固每堂課所學知識,優等生的解題思路、方法都能得到正面肯定,有助於加深知識印象,進一步提高學習成績和興趣。學困生能當堂發現不足,及時彌補,特別是做題中的具體問題和具體環節。
3、教學中應採用積分制、對抗賽、擂台賽等多種靈活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積極性。如“擂台賽”,先選擇靈活題目,將原作者設為擂主,如有學生的解題思路或方法比原作者的更簡潔,該生即為新擂主,如又有學生採用更簡潔的方法,又成為新的擂主。於是解題新思路、新方法不斷湧現,課上課下學生們積極參與,熱烈討論,出現了諸如一題九解甚至更多解法的情況。
4、體現“分層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學有餘力的學生能夠充分發展,學習困難的同學也能收到最大效益。
5、為了考查“自學輔導法”的效果,應定期進行測試,並對重點內容的題型多做變化。學生在複習時,應對前面曾加“?”號的題目做反覆練習,做到複習有針對性,有的放矢,有助於極大提高學習效率。
1.要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與時代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學精神的教育觀念
大家知道,觀念是行動的先導。教育觀念對教學起著指導和統率的作用。一切先進的教學改革都是從新的教育觀念中生髮出來的,而一切教學改革的困難都是來自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因此,確立新的教育觀念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然而,讓我們審視一下過去的教學行為,就不難發現我們過去的教學只滿足於把書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這種重結論、輕過程的傳統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但教師習慣了,學生也習以為常,甚至麻木了。老師滿足於讓學生學會書本知識,過於強調接受學習,學生為滿足於學書本知識而死記硬背,很少有人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生如何會學,如何自學。據調查顯示:一個人從小學到大學所學到的書本知識,只佔他一生應用知識的20%,絕大部分要靠自己走上社會後自學獲得;一個人是否能成才,不僅在於所受教育的層次高低,而且還取決於自己是否善於獨立獲取知識,並能系統化的能力,且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獨有的見解或創新。這無疑是一種生存能力!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還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一方面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困難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張揚個性、創造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將教與學嚴重割裂開來,只重視教師如何去教,而不大注重學生如何去學。自學輔導法則將教與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特別重視教育學生怎樣通過自學獲得新的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告訴我們:僅靠老師轉變教育觀念是不夠的,還必須向學生講清道理,學生一旦接受了這種新的教育理論,定會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自主學習的動機,而這將成為我們推行自學輔導法的強大動力。
2.營造自學的氛圍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嚴重窒息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的發展,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也成了推行自學輔導法的攔路虎,不搬掉這個攔路虎不行。為此,首先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教師要營造出民主和諧的寬鬆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以更多的學習自主權,鼓勵他們獨立自主地研究學習。其次,要保證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課前要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預習,課間休息時老師不能一講到底,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去思考和討論。為保證學生課後有充裕的時間自學政治課本及相關資料,政治教師還要取得學生家長以及班主任的積極配合與支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該法得以實行的關鍵。再次,要幫助學生樹立大教材觀。不要僅局限於政治課本,死讀書,讀死書。要引導他們通過看電視新聞、廣泛涉獵書刊報紙等形式,學會運用大量鮮活的現實材料去佐證書中的基本觀點,同時也要學會運用書本中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尤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第四,要與語文老師配合好,加強搜集整理材料的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因為自學必須以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保障,政治教師必須與語文教師一道早讓學生過“雙基”關。這一點在農村初級中學尤其重要。
3.授人以漁,即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首先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①初讀。就是讓學生通讀全冊書,從總體上了解教材內容和結構,做到心中有數。從教材目錄入手把握教材內容和結構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徑。古人云:目錄不明不做學問。目錄是綱,綱舉才能目張。教師要指導學生善用目錄來宏觀把握教材。②細讀。讀課題(絕大多數是論點),讀每節課(單元)的前言,弄清各課所學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製成知識結構圖表,把握其內在邏輯聯繫,形成單元整體印象。③精讀。一讀《課程標準》,明確學習每一框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有的放矢。二讀每一框節的具體內容,弄清課本陳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事實,掌握其基本內容、觀點、立場和方法。三讀課外資料。讀時政資料時尤其要注意針對性和實效性,最好能理論聯繫實際,藉以加深對理論觀點的理解。初讀一般用於開學上新課時,細讀用於每單元開始,精讀用於每一框節。精讀是主要方法。
其次,要教給學生一些分解組合教材內容的方法。①教會學生擴書。由於政治課本內容的滯后性及篇幅的限制,有些內容與現實聯繫得不緊密,有些內容闡述得不是很細、很深入,列舉事例也不可能很充分,為使書本上的內容能與時俱進,準確而及時地把鮮活的現實材料吸納到教材中來是必要的。如江總書記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德治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內容就可以吸納到教材中來。大量的現實材料一旦引入教材,既可增加理論力度,又可以拉近書本與現實的距離,使課本內容(自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大大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學會縮書。就是把課本內容歸納概括成很少一部分內容,甚至歸結為幾句話、幾個詞,以便於理解和記憶。這是一個由博返約、由繁到簡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③學會議書。即學生自學一段內容(包括名人名言)后,能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哪怕是三言兩語,只要有所得就好。
4.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習慣是人們心理內部的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亞里士多德有“習慣是第二天性”的名言,培根則認為“一切天性與語言都不如習慣更有力量”。總之,一個人從小形成的良好習慣,將使人終身受益。為此,教師首先要求學生要養成愛看書的習慣,並注意在書中圈划評點,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其次,要求學生做好讀書筆記,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第三,要常疑、善疑,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宋人張載說:“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可以這麼說,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沒有問題就沒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因此,要引導學生在懷疑的基礎上理論聯繫實際,反對“惟上”“惟書”,要敢於創新,敢於提出新觀點、新見解。最後,要求學生學習孔子“每事問”的精神,自覺自願地拜別人為師,勤學好問。
總之,自學輔導法的實驗準備工作絕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尤其是向學生灌輸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更非易事。因此,做好這一切不但需要做大量耐心細緻的工作,而且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對此要有一個充分的思想準備,扎紮實實的把實施自學輔導法前期準備工作做好。這是確保自學輔導法得以順利實施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方法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
現行的中學政治教材形式活潑,圖文並茂,內容可讀性強,但學生自學時往往滿足於一知半解,不求深入,或流於形式。為提高學生自學時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在沒有其他自學教材的情況下,老師要根據現行教材的特點,給學生編寫自學綱要。一般可採用自由式和目標導學式兩種。
1.自由式
由學生自學(精讀)某一框節,列出學習要點,編製帶閱讀體會性質的提綱,在課堂上講出來,由集體討論補充,老師幫助形成知識結構圖表(板書形式),凸現學習的重點難點。然後由學生提出自學中發現的問題,大家討論,教師點撥,多方位多角度誘導啟發學生,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最後,進行當堂檢測。基本程式是:精讀→列出提綱要點→講出要點→歸納結構圖→問題討論→課堂反饋。這是一種帶歸納性的自學方式。學生不僅要認真讀書,列出提綱,還得從中發現問題,並由自己設法去解決。課前學生以自學為主,課上可預留一定時間讓學生再讀並補充。這樣做,一方面督促了學生,另一方面老師也能在課前心中有數,真正做到備了教材、備了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切忌設框框條條,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當學生的看法有不同時,教師不要馬上下結論,而是師生平等地討論、切磋,直至達到共識為止。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2.目標導學式
教師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每堂課的教學目標以預習思考題的形式出示給學生(可課前預留,也可當堂出示),讓學生圍繞問題自學,老師輔導。基本程式是:出示問題→自學→討論→明確目標→檢測反饋。這是帶有演繹性的自學方式,學生自始至終在老師編製的自學閱讀提綱(問題)的框架內自學。例如,可擬這樣一個框架:①本框主要講了幾個問題;②每個問題在書中哪些段落;③每個問題書中是怎樣論證的;④你是怎樣理解這些問題的;⑤通過預習,你發現了哪些問題(或有哪些啟示)。這種方式目的性強,教師操作起來方便,但不足的是易束縛學生的思維,妨礙其個性發展。
分層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包括自學主體分層、目標分層、任務分層和評價分層。所謂自學主體分層,是老師根據學生實際把他們分為A、B、C三組,A組同學學習目的明確,態度端正,自學能力強,成績優良;B組次之;C組即所謂的後進生。一般來說,一個班中間(B組)大,兩頭(A、C組)小。老師不應把分組情況告訴學生,以免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自尊心,只做到心中有數即可。這個分層是一種動態分層,要隨時注意其變化。所謂目標分層,是老師按《課程標準》規定的每節課的教學要求、教學目標,細分為幾個不同的能級層次,如識記、理解、活動等,並在學生自學前告訴學生(學生最好做到《課程標準》人手一冊),讓他們在目標的調控下自學。這種分層比《課程標準》的三個層次更細化、更具體,可在完成《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基礎上,根據本班的實際和時事的變化而變化。所謂任務分層,是指老師對A、B、C三組同學分別提出不同的自學任務。對A組,要求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學會歸納總結,並能聯繫實際加以運用,即識記、理解、活動三個層次都要達到。對B組,只要求達到識記、理解層次。對C組,也只是要求其識記一些基本的知識點和概念即可,不可要求過高。當然,老師在布置任務時要一視同仁。所謂評價分層,就是在討論明確和檢測反饋階段,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各自的任務即為優秀,應予鼓勵。要讓每個同學都有摘到桃子吃的愉悅感和滿足感,藉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任務、評價分層都是動態的分層,老師要隨時調整要求及評價。要實行好這一原則,老師必須吃透兩頭,大幅度增加備課量。
無論採用自由式還是目標導學式,可根據課本內容的難易程度、學生狀況、教材特點而定。一般而言,初二法律常識部分可用自由式,初一新生接觸思想政治課時間不長且自學能力不強,可採用目標導學式,初三可靈活運用。不論採用哪一種方式,只要落到實處,堅持不懈,都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觀察、記憶、思維、操作等多種能力。
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自學輔導法是教學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這項改革從一開始就引起了學校、家長乃至社會的普遍關注,人們主要是擔心這種教學方法會不會影響政治課的教學質量。人們對中學教育教學質量期望值很高,加上對此法不了解,由此而產生懷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現在學生最大的變化是由過去“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能學”。自學輔導法的最大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過去,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重知識結果,偏重認知性學習,受教材左右很大,嚴重地制約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學輔導法為中學生的學習打開了一個開放的時空,開闢了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活動的新天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破天荒地得到充分發揮和體現,他們對政治課的學習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政治課學習不再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成了學生的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
第二,拉近了學生與社會的聯繫,豐富了學生學習的內容,使學生的視野更開闊,生活世界更豐富多彩。過去學生的學習採用的是單一的知識接受性的方式,老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學生只能是死記硬背,成了只會背書本條條而不能運用基本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書獃子。自學輔導法打破了學生學習的時空,把學生的視野從書本拉向自然和社會,引導他們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不僅拓寬了教材內容,而且使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強化了問題意識,大膽質疑,積極探究,形成多種能力。
第三,正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營造了一個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係。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低估、漠視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忽視、壓制學生的獨立要求,學生的主體作用喪失殆盡。自學輔導法則不然,它要求教師充分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幫助學生重塑“我能學、我會學”的自信。教師已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和評價者。這種教學方法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地調動起來,達到完美的結合。與此同時,一個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係,也隨之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