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冬
劉大冬
劉大冬,中國著名音樂家、指揮家、教育家。與音樂相伴50年,用壺口奏響了人生最後的輝煌。他是我們的老師,更像我們的父親;他是我們做人的楷模,也是我們最好的朋友。他一生執著地追求藝術,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言退,對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永遠值得我們敬重!
劉大冬
圖片
劉大冬
圖片
他與音樂相伴50年
劉大冬1935年出生於山東濟南,15歲時考入西安音院的前身———西北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修小提琴,留校任教后,他自修作曲與指揮,並被派往天津跟隨前蘇聯和德國專家學習指揮。在50年的藝術實踐中,他多次與國際音樂大師合作演出,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一絲不苟、理智含蓄而充滿熱情的指揮風格,用趙季平的話說“他是西北地區首屈一指、在國內音樂界頗有影響的一代指揮家”。50年來,劉大冬執棒過近400場大型音樂會,演出了數百部中外音樂作品,並為幾十部影視劇執棒主題音樂。在許多重大活動中人們都能看到他穩健瀟灑的身影,“劉大冬”的名字隨著一場場火爆的音樂會為樂迷們所熟悉。
壺口:奏響人生最後的輝煌
西安音院交響樂團在全國藝術院校中赫赫有名,而這支樂團是劉大冬在1978年一手創辦的,他擔任了27年的常任指揮,樂團的每一步發展都凝聚著他的心血。昨天許多學生含淚與劉大冬老師告別,他們告訴記者,8月10日,在紀念冼星海誕辰100周年的大型演出《黃河頌》中,伴著黃河壺口的飛瀑,劉大冬親自執棒了整場演出。“當時的天氣特別炎熱,劉老師不顧70歲高齡,指揮百多人的合唱團為民族精神高歌,演出結束后他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我們怎麼也想不到,這竟成了他最後一次為觀眾執棒!”
翟志榮提及恩師泣不成聲
“劉大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樂家,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音樂事業,他的去世是我省音樂界的一大損失。”昨天,省音協主席賀藝沉痛地說。他的老友、著名民樂指揮家魯日融教授說:“在藝術的道路上,我們倆做了50年的搭檔,他是一個腳踏實地幹事業的人,名氣很大但從不張揚。”提及恩師,西安音院院長、作曲家翟志榮泣不成聲:“他走得太突然了,從1974年我考上音樂學院起他就是我的老師,我們的關係可用四句話來概括:他是我的老師,更像我的父親;他是我做人的楷模,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一生執著地追求藝術,遇到再大的困難都不言退,永遠值得我們敬重!
2005年8月31日,當劉大冬同志突然辭世的噩耗傳來,我以萬分悲痛的心情在日記中寫道:一生淡泊從不言倦,離去匆匆令人心寒。我與大冬同學、共事五十餘載,大冬的突然辭世,使我刻骨銘心。一個普通人活到七十歲,已是高壽,有道是“人活七十古來稀”,而對於一個指揮家、音樂教育家來說,七十歲正如日中天,是藝術上成熟和奮力自由馳騁的最好年華。這麼說是因為年高意味著根基深厚、經驗豐富、學識淵博和積累的作品更多。大冬的一生,是政治上堅定的一生;是對黨、對人民、對祖國忠誠的一生;是對學生永做楷模的一生;是對指揮和音樂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執著追求的一生。他的楷模形象不僅影響和教育著莘莘學子,而且也教育了他的同輩們。無論大冬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他都一如既往,步履穩健,朝著既定的目標勇往直前,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從以下事實和數字中,可以清晰地管窺大冬同志的成就和作為楷模的行動軌跡:2005年8月30日晚,在他逝世前兩個小時,大冬去醫務所看病,為的是第二天早晨不延誤學生的指揮課。在1978年至2005年這27年裡,從音樂學院交響樂團組建到大冬同志辭世,演出三百餘場,演奏了數百部中外音樂名作。
驚悉劉大冬教授於今年8月30日不幸病逝,余不勝悲哀。我至今仍然不能、也不願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正當他處於事業巔峰的時期,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劉大冬祖籍河北遷安,1935年5月30日生於濟南,翌年舉家遷往西安。1953年,劉大冬畢業於西北藝術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前身),同年留校任教,從事小提琴教學工作。
劉大冬早在學生時期就痴迷指揮藝術。1955年,劉大冬奔赴上海,入德國指揮家希撤曼的指揮班學習指揮。1956年,又在天津中央音樂學院蘇聯指揮家巴拉曉夫指揮班旁聽,從而奠定了他從事指揮的專業基礎。在小提琴教學之餘,劉大冬熱心於合唱指揮和於1954年成立的西安音專管弦樂隊的排練工作。而音專管弦樂隊排練的不少曲目,則是由他親自根據總譜改編的。他在這些實踐過程中,逐步積累了指揮經驗,為其未來的指揮事業鋪平了道路。
1978年,劉大冬和學院里幾個志同道合的青年教師發起正式組建西安音樂學院交響樂隊。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堅持每星期上6節合奏課,每學年排練4—6套交響音樂會曲目。
劉大冬把他從事指揮藝術的重心放在訓練樂隊和培養演奏員方面。他說:“訓練樂隊、訓練培養演奏員,也許是我不同於旅行演出型指揮家之處。”他還說:“我力求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個比喻,一個(示)范(演)唱去感染學生,並糾正他們的錯誤感覺。我自信我給作為一個未來的樂隊演奏員的學生所灌輸的樂隊演奏員概念是正確的、傳統的。”因次,對於凡是接受過劉大冬教授指導的西安音樂學院管弦樂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很幸運的。
1982年,劉大冬指揮該院樂團參加了“西北音樂周——長安音樂會”的演出。1984年4月,西安高校音樂愛好者協會成立,劉大冬任該協會名譽會長。同年6月26日至7月20日,在劉大冬的率領下樂團赴寧夏(銀川)、甘肅(蘭州)和青海(西寧)巡演,先後舉行了13場交響音樂會,聽眾達兩萬人次。杜鳴心的《青年》交響曲、哈恰圖良的《假面舞會》組曲、阿魯秋年的小號協奏曲,以及膾炙人口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命運》交響曲和《新世界》交響曲等中外名曲,受到了聽眾的熱烈歡迎,媒體稱“劉大冬的指揮點線分明,剛柔並濟,瀟灑俊逸,更博得聽眾喝彩。”(1984年7月10日《蘭州報》)而劉大冬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卻謙和地說道:“我們為普及交響樂而來。”
1986年5月至11月,在劉大冬教授的倡議和籌劃下,該院樂隊與陝西樂團在西安隆重聯合舉辦了貝多芬九大交響曲音樂會。分別由鄭小瑛(No.9)、劉大冬(No.2,3,4,6)、齊國才(No.1,5)、朱少伯(No.7,8)輪流執棒。並由劉大冬和高世傑教授在音樂會之前舉辦了電視專題講座,向廣大音樂愛好者介紹貝多芬及其交響樂。音樂會共演出20場,聽眾約兩萬人次。此舉不僅在大西北,即使在全國樂壇亦屬盛事。1987年1月《人民音樂》刊登了《盛大的演出,光輝的篇章》的專題報道。
劉大冬教授欣慰而自豪地說:“終於使這座放射著中國古代燦爛文化光芒的古城西安,增加了一縷與之相稱的現代文明的光束,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
1988年11月,在西安音樂學院召開的首屆“全國高等音樂院校復調音樂學術會議”期間,劉大冬教授指揮該院交響樂隊,奉獻了一台精心準備、別開生面的“外國復調音樂作品交響音樂會”,受到與會專家們的一致稱讚。會後《中國音樂學》、《音樂藝術》、《音樂探索》及《交響》雜誌等刊物均載文予以好評。
1989年5月,在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廳隆重舉行百場交響音樂會演出,由劉大冬教授指揮該院樂隊和合唱隊成功地演出了貝多芬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在全國引起轟動,並獲得專家們的一致讚賞。著名指揮家韓中傑教授寫道:“交響樂事業在我國正處於滑坡中,而你們還能持續前進,實在是鼓舞人心,這不僅對其他院校是一個楷模,對專業團體來說也應是學習榜樣了。”
該樂隊一百場音樂會上演過的曲目包括20部交響曲,40部序曲、交響詩和組曲,34部協奏曲,12首弦樂曲以及清唱劇、大合唱等共計一百餘部自巴赫至肖斯塔科維奇等作曲家的經典作品,還演出、試奏了不少中國管弦樂曲和新作品。劉大冬以樂隊課為基礎,有計劃地帶動演出和創作,終於取得了全面的成果。
劉大冬教授的遠見卓識,早在1985年就得到了李德倫大師的推崇。李德倫曾語重心長地寫道:“多年來堅持樂隊合奏課,堅持嚴格的樂隊訓練,是在音樂院校建設上確有卓見的做法。目前,在我國各地音樂院校普遍存在重獨奏不重合奏、以至在培養目標上脫離國家的實際需要的問題。劉大冬同志堅持合奏課確屬難能可貴,對他這方面的貢獻應該如何加以總結,而推廣到全國已是很為迫切的問題了。”
遺憾的是20年後上述狀況依然如故。在今年舉辦的“首屆中國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期間,中國音樂院校學生室內樂和樂隊合作能力的缺乏,再一次引起人們對音樂院校管弦樂專業教育改革的極大關注,可見劉大冬教授長期從事音樂院校樂隊訓練的經驗更值得推廣。
1990年4月,劉大冬指揮武漢交響樂團與西安音樂學院交響樂隊聯袂演出了《奧伯龍》序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大提琴獨奏:劉鵬)和德沃夏克的G大調第八交響曲獲得成功。當年與劉大冬教授合作的朱耀熹、劉鵬和李立章等武漢音樂家,至今留有美好而難忘的印象。他們交口稱讚劉大冬的指揮“像年輕人一樣充滿活力,富於激情,一招一式中規中矩。”劉大冬對藝術一絲不苟,孜孜以求,他對弦樂演奏的弓法、指法有過細的指導。在日常生活中,劉大冬平易近人、韜光養晦。當年與其合作過的武漢音樂家幾乎每人都到過他家裡做客,大家都把他當作自己的良師益友。
1990年8月,劉大冬率西安音樂學院交響樂隊赴烏魯木齊參加“西北音樂周——天山之聲音樂會”的演出獲得成功。音樂會的曲目包括王海天作曲的《西北風情》第二組曲,這部作品巧妙地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的民歌熔於一爐,受到廣大聽眾的歡迎。評論稱劉大冬“不僅指揮的著整個樂隊,同時也指揮、感染著全場觀眾的情緒,將人們領進了音樂的天地之中,整個樂隊在他的指揮下發揮了最佳的表現能力,把《天山之聲音樂會》推向了又一個高潮。”(新疆《音樂天地》1990年第11期,朱志遠文)
眾所周知,室內樂在我國無論是創作、表演、欣賞、教學和理論方面均處於薄弱和滯后的狀態。劉大冬教授深知室內樂之重要,他在指導學院交響樂隊的同時,精心指導弦樂四重奏、木管五重奏和銅管五重奏,並在本院和各大學舉辦室內樂專場音樂會。
1983年11月,劉大冬任西安音樂學院院長。翌年,劉大冬院長率該院的“西安弦樂四重奏組”赴美國密執安州大學音樂學院訪問,演出了海頓、貝多芬、巴伯和中國作曲家的作品,獲得很高的評價——“表現非常出色,聽眾表示非常欣賞。”這是我國室內樂在國外展示其藝術風采為數不多的記載之一。在訪美期間,劉大冬還舉辦了《中國陝西音樂》的學術講座。
由劉大冬教授任藝術指導的學院銅管五重奏還曾赴成都、武漢、重慶和蘭州演出,是國內頗有水平和影響力的一個銅管五重奏樂團。
1989年,劉大冬卸任院長之後,曾戲言“從此給自己放了‘學術假’”。因而,他加強了在指揮學術理論方面的研究。劉大冬教授的《合唱指揮法》一書於1990年11月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從事合唱指揮數十年,其演出保留曲目有《黃河大合唱》、《長江組歌》、《祖國大合唱》(李煥之曲)、《幸福河大合唱》和《延安大合唱》等。此書是作者從事合唱指揮的藝術結晶,全書共分五章,提綱挈領,簡明扼要,既理論條理化,而又富有實際指導意義,是學習合唱指揮的一本入門手冊。
1995年8月劉大冬教授與王少軍先生通力合作,將日本現代指揮藝術的一代宗師齋藤秀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指揮法教程》一書譯為中文,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中譯本的出版獲得了以小澤征爾為首的約30名齋藤秀雄的高足聯名祝賀,在我國指揮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同時表明:中國指揮家在指揮藝術理論方面的探索,步入了更廣闊的領域。我們從“中譯本引言”中可以深刻地體會到劉大冬教授追求“建立、完善適合中國國情,具有我們自己特點的指揮學術體系、指揮教學體系”的崇高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劉大冬教授應《中國音樂年鑒》特約撰寫的《建國以來指揮學科建設及理論研究工作縱橫觀——對新中國指揮藝術發展的追述》一文,回顧總結了新中國40年(1949—1989)來的成果,其中有關80年代部分發表於該年鑒的1991卷上,是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內屈指可數的學術論著之一。
1989年初,劉大冬教授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培訓陝西省小天鵝藝術團少年管弦樂團的工作。他手把手地指導平均年齡為12歲的孩子們演奏,在他耐心而富有成效的訓練下,該樂團於同年11月舉辦首場交響音樂會,在他的指揮下成功地演出了《玩具交響曲》、莫扎特A大調鋼琴協奏曲(作品488號)、J?C?巴赫的D大調第四交響曲和中國管弦樂曲。一群“小天鵝”起飛了,人們從一代新人的成長過程中,看到了中國交響樂藝術事業未來的前景和希望。
像劉大冬教授這樣,在交響樂、室內樂、合唱指揮、音樂教育和理論研究領域內取得了全方位的藝術成就,在同代指揮家中屈指可數,實乃吾等學習之楷模。
劉大冬教授在祖國大西北黃土高原播撒了交響樂的綠色種子。若干年之後,當交響樂的植被覆蓋這片熱土之時,人們將會更加懷念並銘記這位大師在開拓新中國交響樂事業的奮鬥進程中,做出的重大而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