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貫療法

序貫療法

序貫療法目前尚無明確的定義,抗菌藥物的序貫療法通常是指選用半衰期長且生物利用度接近注射劑的抗菌藥物口服製劑替代注射劑繼續進行治療的方法,它是同一種藥物不同劑型間的轉換。

目錄

簡介


序貫療法的藥效學基礎
β內醯胺類藥物:此類藥物為時間依賴型,即給葯期間血葯濃度超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時間越長,則抗菌活性越強;但當其血葯濃度超過MIC一定程度后,再增加藥物濃度並不能增強其抗菌活性。因此,這類藥物的給葯策略是盡量延長給葯期間血葯濃度超出致病菌MIC的時間。臨床療效確切的口服抗菌藥物可達到有效的血葯濃度,通常應用頭孢類抗生素。
氟喹諾酮類藥物:此類藥物的特點是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有明顯的生物後效應(PAE),可損傷靜止期細菌,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血漿半衰期長等。這些特點決定了應用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是序貫療法的最佳選擇。
序貫療法的臨床研究
轉換時機:序貫療法在嚴重感染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應掌握適當時機。臨床治療嚴重感染性疾病通常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治療最初的2~3天,這時感染的病原尚不明確,主要憑臨床經驗選擇抗菌葯,並要求感染部位的藥物能迅速達到有效濃度以控制感染,故多採用靜脈內給葯。第二階段始於治療的第4天左右,此時病人的臨床癥狀通常有所改善,致病菌及其葯敏結果也已明確,可根據這些結果選用針對性更強的抗菌葯。第三階段一般從治療的第7天前後開始,此時病人的病情已經穩定,屬鞏固治療階段。分析上述3個階段的治療用藥,第一階段用靜脈內給葯是絕對必要的。在第二階段,當選擇針對性很強的抗菌藥物后,若病人能口服藥物並可較好吸收時即可轉為口服治療。對於第三階段,病人多半可出院在家中治療,給藥方法可改為口服用藥。由此看來,序貫療法的適當時機可考慮從第二階段開始。
臨床應用:序貫療法主要用於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泌尿感染、骨髓炎盆腔炎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等病症,多選用頭孢類和氟喹諾酮類抗菌葯
使用序貫療法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治療費用,預防長期靜脈輸液引起的感染,減少靜脈注射所致的疼痛及其他危險,是值得臨床推廣的一種治療方法。
婦產科的序貫療法
序貫療法一般用來治療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指人工周期,從月經期第5天開始,每晚服用己烯雌酚1mg,連服20天,在服藥第11天後,每天加服安宮黃體酮6~10mg,兩葯同時用完停葯后3~7天會出血,一般3個周期后可以自發排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