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杜父魚

以底層魚蝦等為食的底棲魚類

絨杜父魚屬輻鰭魚類鮋形目,最大長度35厘米,太平洋絨杜父魚屬底棲肉食性魚類,在日本岩手縣大陸架,太平洋絨杜父主要攝食底層魚類

形狀特徵


體較長,粗大,向後漸側扁狹小;背緣低斜,腹緣淺弧形;軀幹前半部稍高,腹鰭基部處體最高,軀幹較長,約等於尾長;尾柄中長,尾柄長約為尾柄高1.5倍。頭大,略側扁,背面多凹凸,背緣斜凹,與上頜相交約60度,頭部腹緣斜弧形。吻短,圓鈍,吻長約等於眼徑。鼻孔2個,靠近,前鼻孔距眼近於距吻端,后鼻孔位於眼前。眼頗小,圓形,上側位,眼球突出於頭背緣,距鰓蓋后緣約為距吻端2.5倍。眼間隔寬,略小於眼徑2倍。口大,上端位,口裂上斜。上頜明顯前突,下頜上包,上頜骨露出,伸越眼後部下方。唇肥厚。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均具牙群,牙尖細,圓錐形,略后彎。舌寬大,前端稍遊離。鰓孔寬大;第四鰓弓后無裂孔。鰓蓋膜相連,不與峽部相連。鰓蓋條6。鰓耙短小。假鰓發達。
鼻棘1個。前頜骨突高大。眼前吻側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後方具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擴大,下部無棘,外側具1叉狀骨突,上端有1骨突。第一眶下骨短小;第二眶下骨後部伸達前鰓蓋骨前緣,眶下棱低,有3~4個不規則小骨突;第三、第四和第五眶下骨狹小,具眶下感覺管。眼前背中線無中篩棘。側篩骨無眼前棘。額骨具1眶上棱,具眼上棘突和眼后棘突各1個;鼓骨具1棘突;眼間無額棱和額棘。頂骨具2棘突,前後排列。眼后的翼耳骨、后顳顬骨和肩胛骨各具1棘突。前鰓蓋骨具4~5棘突。鰓蓋骨具1低平縱棱,無棘。下鰓蓋骨和間鰓蓋骨無棘。胸鰭基部上方無肱棘。眼間隔中央具1深窩,三角形。頂枕部中央具1半圓形淺窩,底部平坦,外側在頂棱和眶后棱之間具1新月形淺溝。前鼻孔具短管狀皮突。前頜骨上緣,上頜骨後端外側,下頜骨下方,鼻棘基部前方,眶上棱上方,眶下棱下方,鰓蓋骨棱後端,背鰭鰭棘部以及體背側等處均具皮突和皮瓣。沿側線具1縱行皮瓣。
體無鱗,皮膚粗糙,散布瘤狀骨突和絨毛狀細刺,無骨板。頭上側密布骨突。側線斜直,上側位,伸達尾鰭基底。背鰭連續,第四至第五鰭棘間以及鰭棘部與鰭條部間各具1深凹刻,起點位於前鰓蓋骨後端稍前上方,鰭棘部較長大,基底為鰭條部基底2.4倍,鰭條後端不伸達尾鰭基底;第一和第二鰭棘最長,約為頭長;第三和第四鰭棘漸短;第七和第八鰭棘頗長;約與第四鰭棘等長,向前和向後漸短;倒數第二鰭棘頗長;最後鰭棘最短,約為其前棘;第四至第五鰭條最長,約為最長鰭,向前和向後漸短。臀鰭起點位於背鰭倒數第二鰭棘下方,基底長略大於背鰭鰭條部基底,鰭條後端不伸達尾鰭基底,無鰭棘,最長鰭條略短於背鰭最長鰭條。胸鰭寬大,下側位,不伸達臀鰭,鰭條均不分枝,下方無遊離鰭條,基底寬大。腹鰭狹小,胸位,具1鰭棘、3鰭條,不伸達肛門,鰭棘長約為第一鰭條,第二鰭條最長。尾鰭后緣截形,鰭長約為頭長,小於體高。背鰭、臀鰭、胸鰭、腹鰭和尾鰭鰭條均不分枝。體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狀,壁厚。腸盤曲2次。幽門盲囊細長。無鰾。體褐色或黑褐色,具斑塊,斑點和條紋。頭部具不規則斑紋。體側具不規則斑紋和斑點。背鰭和臀鰭具斑紋。胸鰭具斑塊和多條弧形條紋。腹鰭黑色。尾鰭具斑點和斑紋。

食性


太平洋絨杜父魚屬於底棲魚類,肉食性,主要攝食底層魚類和蝦類等,如鰣魚玉筋魚等。

地理分佈


太平洋絨杜父魚主要分佈於太平洋西北部沿岸水體,從白令海峽黃海都能見到其蹤影。在中國,常見於大連和長島等地沿岸海域,在日本,常見於石川縣以北日本海沿岸海域和東北地區太平洋沿岸海域,在俄羅斯,常見於彼得大帝灣和勘察加沿岸海域。

營養價值


絨杜父魚卵中粗蛋白質含量為17.26%(鮮重基礎),總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分別為78.77%、33.24%、38.95%(乾重基礎),EAA/TAA、EAA/NEAA分別為0.42、0.85;蛋氨酸+半胱氨酸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氨基酸評分(AAS)為0.82,化學評分(CS)為0.47。絨杜父魚卵的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為75.19。絨杜父魚卵中粗脂肪含量為2.83%(鮮重基礎),其中飽和脂肪酸(SFA)、單不飽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分別占脂肪酸總量的24.73%、23.86%、50.29%。此外,絨杜父魚卵中C20∶5n-3(EPA)+C22∶6n-3(DHA)含量高達40.59%,EPA/DHA為0.68。由此得出,絨杜父魚卵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較為適合生產魚子醬

養殖前景


鑒於世界鱘鰉魚類資源日益枯竭,而全球名貴魚籽醬價格急劇攀升,需求持續增長,從魚籽醬生產角度來看,太平洋絨杜父魚增養殖前景極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