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

序曲,是由管弦樂隊演奏的器樂體裁。特指歌劇、舞劇、其他戲劇作品,以及聲樂套曲和器樂套曲的開始曲。序曲的特點是預示劇情或概括人物性格特點,在音樂情緒上感染聽眾或觀眾。

17、18世紀的歌劇序曲分為“法國序曲”和“義大利序曲”兩類。19世紀以來,從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開始,作曲家們經常用序曲創作獨立的音樂會序曲,結構大部分是奏鳴曲式,而且有副標題。

音樂體裁


1812序曲
1812序曲
序曲(overture)
1、序曲是歌劇、舞劇等大型作品的前曲,最早只是為等待觀眾入場而演奏的簡短音樂段落。
2、從18世紀中後期德國音樂家格魯克的歌劇改革開始,將劇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與歌劇的戲劇性融為一體,從而能更有效地引導觀眾進入歌劇發展的過程。
3、19世紀以後的序曲越來越向音樂會序曲發展,並演變成單樂章的交響詩形式。

序曲發展


17世紀早期歌劇的序曲是一種簡短的開場音樂,沒有固定的形式。 A.斯卡拉蒂的序曲,定型為由“快板—慢板—快板”3段組成,除了開頭的快板常用模仿復調技術外,其餘兩段都用主調體制。這一形式的序曲史稱義大利序曲,又稱交響曲,如G.B.佩爾戈萊西的《女僕夫人》序曲、C.W.格魯克的《帕里斯與海倫》序曲。
創始於J.-B.呂利的法國序曲,則包含壯嚴緩慢的引子(常用附點節奏)和賦格式的快板,最後以悠長緩慢的尾聲或舞曲結束。G.F.亨德爾和J.S.巴赫的序曲都屬這一類型。巴赫的4首樂隊序曲(又稱組曲)是冠以法國序曲的組曲。
18世紀後半葉以後的古典序曲,大多採用奏鳴曲式的戲劇性結構。歌劇序曲必須起著暗示劇情和引導聽眾進入戲劇的作用,是格魯克從事歌劇改革的目標之一。他的《伊菲格涅亞在陶羅人里》序曲,預示了第一場的暴風雨氣息。其後的多數歌劇序曲都採納了格魯克的這一原則。莫扎特的《唐璜》和《女人心》序曲,還採用了歌劇中的音樂主題。貝多芬的三首《萊奧諾拉》序曲、C.M.von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和R.瓦格納的歌劇序曲,又進一步加強了表現劇情的功能。
反之,19世紀法國大歌劇的序曲,往往只是把歌劇中的曲調串連在一起的集成曲。貝多芬的《哀格蒙特》序曲開了為話劇寫作序曲的風氣之先。繼起者有F.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19世紀浪漫派作曲家,把序曲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標題性管弦樂曲,世稱音樂會序曲,如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平靜的海和幸福的航行》、《美麗的梅露西娜》,H.柏遼茲的《羅馬狂歡節》、J.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慶序曲》和《悲劇序曲》,都是交響詩的先驅。

序曲分類


早期的序曲,即十七世紀末葉和十八世紀前半葉的序曲有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法國作曲家呂里創始的法國式序曲,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另一種是義大利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代表人物斯卡拉蒂確立的義大利式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它的快慢順序恰恰和法國式序曲相反。
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的序曲是法國式序曲,分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一開始是慢板的引子,音樂採用一長一短的節奏,顯得莊嚴肅穆。然後是快板樂段,它是序曲的主要部分,用“賦格段’寫成。賦格的主題短小精悍,雄健有力。最後,音樂又回到慢板。構成一個短短的結尾。
格魯克的歌劇《巴里斯和海雷娜》的序曲,是典型的義大利式序曲。分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第一段是進行曲性質的快板,富於英雄氣概。第二段是抒情的中板,同第一段形成了剛柔的對比。第三段是歡快活躍的迴旋曲,分成a-b-a-c-a五個小段,是迴旋曲的主題。這首序曲三個段落的主題各不相同,但第三段和第一段的旋律有密切的聯繫。
早期的歌劇序曲和歌劇的內容沒有直接的關係,往往一部歌劇的序曲可以借用於另一部歌劇。以後,格魯克和莫扎特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歌劇序曲的表現力,使歌劇序曲開始具有暗示劇情的作用。而貝多芬為歌劇《費台里奧》所寫的四首序曲,則把這一體裁提高到交響音樂的水平。尤其是其中的《雷奧諾拉》第三序曲,表現人物性格和戲劇衝突更為深刻。
貝多芬的《雷奧諾拉》第三序曲,是採用歌劇音樂的主題貫串著戲劇性的發展而寫成的。如果僅僅把歌劇中幾個最精彩的主題組合起來,而沒有貫串這種戲劇性的發展,那就叫做“集錦式”的歌劇序曲。法國作曲家托馬的歌劇《迷娘》的序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迷娘》是根據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和漫遊年代》創作的。歌德筆下的威廉·邁斯特,是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時期德國市民青年的代表,他要擺脫狹隘的生活天地,走向自由世界,到實際鬥爭中去認識生活的意義。序曲包含歌劇的五段音樂:第一段是老藝人在迷娘養病時所唱的搖籃曲,吐露了慈父對愛女的舐犢深情。第二段是老藝人的豎琴音樂。第三段是迷娘對威廉傾訴自己的身世時所唱的歌。這首歌很有名,被稱為“迷娘之歌”。這是一首波洛涅茲體裁的三拍子舞蹈歌曲。第五段是菲麗娜的福拉納舞曲。福拉納是一種六拍子的威尼斯舞曲,表現出生動活潑的情趣。五段音樂既不是隨意的湊合,也不是順著在歌劇中出現的次序排列,而是按照美學原則精心剪裁的一幅鑲嵌畫
十九世紀初葉以後,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序曲,它既不是歌劇的開場音樂,也不是器樂作品的開始曲。而是一種獨立的、專為音樂會演奏而作的管弦樂作品,所以這種作品被稱為“音樂會序曲”。其中有些是標題音樂,也就是用文字或題目來闡明作品思想內容的器樂曲;有些是紀念性的樂曲,如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日序曲》就是作者為答謝布勒斯勞大學授予他榮譽哲學博士學位而作。在形式上,這些序曲都是單樂章的作品,大多用奏鳴曲式寫成。

名家作品


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

又名《芬格爾山洞》序曲,是一首標題性序曲。芬格爾山洞是蘇格蘭西海岸外赫布里底群島中斯塔法島上最大的岩洞。這首序曲抒寫了作者遊歷赫布里底群島和芬格爾山洞的印象,採用奏鳴曲式的結構。第一主題用一個動機作為主題核心。這個動機不斷反覆、模進和引伸,並從低音區擴展到高音區,描寫岩洞的靜僻和幽深。第二主題由大提琴、大管和單簧管奏出優美的歌唱性旋律,伴隨著弦樂器上碧波蕩漾一般的音型,描寫浩瀚的大海。展開部淋漓盡致地發揮了這兩個主題,描寫海鳥飛鳴,海風凄厲和海浪的起伏逐漸變為洶湧澎湃的氣象。當音樂平靜下來時,開始進入再現部,又回到了幽靜的岩洞景色。最後,熱情洋溢的尾聲把壯麗的自然景色和心醉神迷的精神境界結合起來,作了生動的描述。

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日序曲》

是一首紀念性的音樂會序曲。1879年3月,布勒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以榮譽哲學博士的學位。勃拉姆斯在1880年8月寫成這首序曲,作為答謝。
這首用奏鳴曲式寫成的序曲,採取四首德國大學生歌曲作為主題。
第一主題是在十九世紀德國民主革命運動中起過積極作用的《一八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之歌》。創立於1815年的耶拿德國大學生協會,因為傳布自由思想而於1815年11月26日被解散。這首歌是抗議協會被解散的大學生團獎歌曲,曾在德國大學生中廣泛流傳,有很大的影響。過去中國的學校歌曲,也曾採用過它的曲調,配上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流傳於二、三十年代的中學里,為當時的中學生所熟知。在序曲中,這個主題是由小號吹出的。連接部採用大學生歌曲《國父》的曲調,這是德國大學生舉行慶宴時所唱的歌曲。
第二主題是《大學一年級生之歌》,是一首富於風趣的大學生歌曲,由大管吹出。尾聲採用了十八、十九世紀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的拉丁文大學生歌曲《短暫的生命》,歌詞宣揚青春及時行樂和對師友的祝福,但最後一段歌詞唱出了“擺脫憂患,送走困苦,驅除惡魔。掃清暴虐”的意願,表現了爭取民主的進步思想。這首庄麗雄健的大學生歌曲由全部樂器強勁地奏出,序曲在歡欣鼓舞的熱烈氣氛中結束。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此曲大約可分為叄個部分。
剛開始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第一主題,那是基督教的聖歌“上帝佑吾黎民”。隨著樂器的加入,音量的增加,你可以體會到拿破崙大軍的入侵。
第二主題是,當速度轉為行板,軍鼓的擊聲中,俄軍的援軍到了。不久就變為快板你可以發覺戰爭越發迫在眉睫...法國軍隊出場。法國號開始吹奏“馬賽曲”。你會聽到“馬賽曲”的音樂充滿了四周,代表法軍占近優勢。
接下來的主題是俄羅斯的民謠....第三主題由鋼琴先來演奏,這意味的是莫斯科市民“揭竿起義”,一起對抗法軍。調子又轉回c大調..法軍蜂擁進入莫斯科,引起大戰俄羅斯的音樂和馬賽曲混合在一起,最後法軍終於在饑寒交迫潰散。最後速度又回到largo,第一主題又再現木管和銅管音樂一加入演奏,宣告勝利的鈴聲嘹亮想起,曲子更為雄偉,再轉為快板,俄羅斯的國歌高升唱出,並加入戰勝的炮聲而結束全曲。
音響迷通常在選音響也會挑張錄音好的1812去選購,看看炮聲是否雄厚,鈴聲是否響亮。

著名作品


羅西尼《威廉·退爾序曲》、《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序曲》、《賊鵲序曲》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
貝多芬《菲德里奧序曲》、《克里奧蘭序曲》、《艾格蒙特序曲》、《萊昂諾拉序曲》
莫扎特《後宮誘逃序曲》、《魔笛序曲》、《費加羅婚禮序曲》、《唐璜序曲》、《女人心序曲》
舒伯特《羅莎蒙德序曲》
舒曼《曼弗雷德序曲》
勃拉姆斯《悲劇序曲》、《學院慶典序曲》
韋伯《自由射手序曲》、《奧伯龍序曲》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芬格爾山洞序曲》、《號角序曲》
比才《卡門序曲》
奧芬巴赫《地獄中的奧菲歐序曲》
威爾第《命運之力序曲》、《西西里晚禱序曲》、《納布科序曲》
格林卡《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
瓦格納《黎恩濟序曲》、《漂泊的荷蘭人序曲》、《紐倫堡的歌手序曲》、《唐豪瑟序曲》、《特里斯坦與伊索德序曲》
蘇佩《輕騎兵序曲》、《農夫與詩人序曲》、《維也納早中晚序曲》、《美麗的加拉蒂亞序曲》
約翰·施特勞斯《吉普賽男爵序曲》、《靛藍與四十大盜序曲》、《威尼斯之夜序曲》、《蝙蝠序曲》
肖斯塔科維奇《節慶序曲》
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俄羅斯復活節序曲》
鮑羅丁《伊戈爾王序曲》
伯恩斯坦《天真漢序曲》

圖書


圖書信息

作者: 徐鉞
出版社: Red Hen Press
副標題: 徐鉞詩選
出版年: 2013-8
頁數: 96
裝幀: 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為詩人徐鉞(XY)的首部詩集
“這本詩集共選取了41首詩,題目則來自其中三年前所寫的一首。“序曲”,有樂章開始的喻指,但並不意味著對任何一個過去時起點的否定,而是試圖表明這樣一種態度:沒有任何被聽到的聲音不是過去時的聲音,但它卻可以成為一種新的時間計量的起始,它的創造者可以繼續在 宇宙中創造新的振幅,並聽到遙遠星系給出的、嶄新的(卻又是幾百萬年前的)回應。《序曲》,這首詩所表達的也正是一種慾望,關於詩歌本身,關於永恆之在中那被不斷命名的此在:每一秒的凱撒都有一個新的名字,就像初生的嬰兒。詩歌所做的,是給他建一座新的羅馬。”
——引自《吉訶德的名字,——序<序曲>》

作者簡介

徐鉞,詩人,酒徒。
1983年生於中國海濱城市青島,2001年考入北京大學計算機軟體系,兩年後轉中文系學習。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專業博士候選人,方向為魯迅研究及現代主義詩學研究。
患抑鬱症至今逾十年,其間開始寫作詩歌、小說、隨筆及評論,2008年獲“未名詩歌獎”,2010年出版長篇詩體小說《牧夜手記》。另從事英文文學著作的中文翻譯,曾翻譯的重要作品包括Eugene O’Neill(1888-1953)的戲劇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Hart Crane(1899-1932)的詩集White Buildings和Key West等。

目錄

吉訶德的名字,——序《序曲》
2007-08
房子
晚禱
黎明
敵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