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黎蒓齋使英吉利序

送黎蒓齋使英吉利序

覃:延,伸延。 [26]作:興起,出現。簡:同“柬”,選擇。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黎蒓齋使英吉利序【創作年代】清代【作者】張裕釗【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泰西自前古不通中國,明中葉,利瑪竇艾儒略之徒以其術游內地。國朝開統,聖祖仁皇帝嘉西洋歷算之精,特旌導之。於是來者益眾,閩粵瀕海之區,市舶稍稍集矣。百有餘年至於道光之際,而海疆始有兵革之事。其後國家懷柔綏服,一務兼容並包,遠撫長駕,威德覃於遐裔,是以殊域輻湊,通互市,結盟約者至五十有餘國。泰西人故擅巧思,執堅仞,自結約以來,數十年之間,益鐫鑿幽渺。智力鋒起角出,日新無窮。其創造輿舟兵械火器暨諸機器之工,研極日星緯曜水火木金土石聲光氣化之學,上薄九天,下縋九幽,剝剔造化,震駭神鬼,申法警備,確若金石,發號施令,疾馳若神。又以其舟車之力,空極六合四遠,五大洲之地,無所不洞豁,徜徉四達,競相師放,精能俶詭,甚盛益興,天地剖泮以來所未嘗有也。蓋嘗論天地之化,古今之紀,天人相與構會,陰陽以之摩盪,窮則變,變則通,而世運乃與為推移。上古人民鳥獸雜處,巢窟之居,毛血之食,羽革之衣,聖人者作,立君臣上下,興修禮樂制度,備物制用,通變宜民,遞相損益,天下文明。虞夏殷周之世,稱極盛焉。同道衰,而至於秦,一革除先王之法,封建、井田、學校、典禮、文物掃地俱盡,更立新制,卒漢唐之世,不能易也。唐末之亂以訖五季,輾轉遷貿,盡移其故,田賦兵制、選舉、學術、俗化與西漢以來泮渙殊絕。宋明以還,承而用之,而蒙古及聖清之有天下,混一華裔,方制數萬里,土宇昄章,跨越百代。若今日,其尤世變之大且劇乎?天實開之,人之所不能違也。而當世學士大夫,或乃拘守舊故,猶尚鄙夷詆斥,羞稱其事,以為守正不撓。烏乎!司馬長卿有言;“鷦(明鳥)已翔於廖廓,而羅者猶視夫藪澤。”豈非惑歟?夫以學士正人之不習乎此,於是當事乃一切以求能習知此者而任之,則其所得,乃皆庸猥污下賈豎輿隸之流,稍能通彼語言與一二瑣事者也。如彼等者,烏足以任此?適足為遠人之所嗤而已矣。邇者,一二遠識之士,稍知二者之弊,議欲得俊異志節之彥,相與精求海國之要務,以籌備邊事。蓋強本折衝尊主庇民之計,誠莫先乎此。而朝廷方簡重臣,通使諸外國,使遐邇中外,益通達無阻。於是黎君蒓齋,自州牧授三等參贊,從使英吉利。將行,問贈言於裕釗。夫覘國之道,柔遠之方,必得其要,必得其情。得其要,得其情,而吾之所以應之者,乃知所設施。且即吾所為乘時順天,承敝易變,使民不倦者,神而明之,利而用之,亦可以得其道矣。蒓齋之賢,其必能心喻乎此,以俟異時受國家之重,而副海內之望也。它日歸,吾將從而訊之。

作品註釋


黎蒓齋:黎庶昌(1837至1897),字蒓齋,貴州遵義人,歷任駐英、法、德、日參贊,回國后官至川東兵備道。他是桐城派後期作家之一,著有《拙尊園叢稿》,編有《續古文辭類纂》。他出任駐英參戰在1876年(光緒二年)。泰西:極西,指歐美西方各國。(jì):到。利瑪竇: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明朝1582年(萬曆年)來中國,在廣東、北京等地傳教,為在華耶穌會教士首領。曾與中國一些士大夫有所交往,介紹過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譯著有《幾何原本》(與徐光啟合譯)、《天學實義》等。艾儒略:義大利傳教士,來過中國,在江蘇、山西、福建等地傳教,著有《幾何要法》、《職方外紀》等。旌導:表彰使突出。懷柔:用關懷籠絡使其柔順服從。綏服:安撫使其歸服。遠撫長駕:對遙遠之地進行安撫以便遙控。覃:延,伸延。遐裔:邊遠之地。以上數句將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政策說成是“懷柔綏服”、“兼容並包”等,都是在曲意維護清政府的尊嚴。輻湊:車輻集於車轂,比喻人或物向心。堅仞:也寫作“堅忍”,指堅持不懈。鐫鑿:刻鑿,引伸為深入探尋。鋒起角出:指智力如刀鋒獸角那樣尖銳有力。緯:行星的古稱。曜:對日、月及太陽系五行星的總稱。縋:物繫於繩下墜,此處指深入。造化:自然界。申:表明,這裡有實施的意思。確:堅固。 “發號”二句:指電報之迅捷。六合:指天地上下及東西南北四方。四遠:四方極遠之地。放:通“仿”。俶(chù)詭:奇異。剖泮(pàn):開闢形成。紀:世代,這裡有時代發展之意。構會:溝通交會,互相感應。古人認為自然與人能互相干預,災害、收成,禍福都是天人感應的結果。 “陰陽”句:古人認為自然界的現象都是由於陰、陽二氣流蕩搏擊形成的。作:興起,出現。遞相損益:意思是說,禮樂制度世代相承而根據需要常有增減。封建:天子分封王侯進行統治的制度。典禮:禮儀。五季:指唐后梁唐晉漢周五代遷貿:變遷。泮渙:消融散失。土宇昄(bǎn)章:領土廣大而光明。昄:大。司馬長卿:司馬遷。引文見《難蜀父老》。鷦[明鳥](míng):傳說中的神鳥,此處泛指鳥類。淵藪:魚類、獸鳥聚居之地。賈豎:對商人的賤稱。輿隸:轎夫。彥:有修養的士人。折衝:抵禦敵人。簡:同“柬”,選擇。遐邇:遠近。覘:察看。所為:所謂。

文章賞析


該文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強調了變革和學習。張裕釗認為,在西方科技發達、世變劇烈的情況下,反對拘守舊故,主張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以達到富國強兵與西方抗衡的目的。張裕釗借黎庶昌出使英國的機會,給以贈言,諄諄告語,情深意長,表達了他改革求新的思想。該文是為黎庶昌出使歐洲時所寫的贈序,文章中心強調一個“變”字,積極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以加強國防,抵禦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文章寫得情深意切。他的《答吳摯甫書》、《答劉生書》和《北山獨遊記》、《游虞山記》等寫景文章,都是比較能代表作者思想與寫作風格的作品,表現了張氏散文長於議論,寫景雅潔平實的特點。

作者簡介


張裕釗(1823至1894)字廉卿,號濂亭,出生於鄂州市東溝鎮龍塘村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幼讀私塾,稍長,便能作詩應對,展軸揮毫。1850年,考取國子監學政,官授內閣中書。主試官曾國藩賞識其才,親自召見。自此,曾師事曾國藩,與吳汝綸、黎庶昌、薛福成並稱為“曾門四子”。在為文方面,因深得曾的精心指點,學有大進。張裕釗塑像
張裕釗一生執教數十年,桃李盈門,弟子三千,名士逾百,其中張謇范當世朱銘盤等人,皆為國內政壇、文苑名流,各有建樹。執教的同時,曾校刊《史記》;考訂《國語》、《國策》;著有《今文尚書考證》、《左氏服貢注考證》、《濂串文鈔》。其弟子為其輯有《濂亭遺詩》、《濂亭遺文》、《論學手札》、《濂亭文集》等。其遺墨甚多,後學甚眾。宮島詠士為其送殯后歸日,創辦起“善鄰書院”,以發揚光大先師的人品風骨及書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