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當世

清末文學家

范當世(1854~1905))字無錯,號肯堂,因排行居一,號伯子。原名鑄,字銅士。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是清末的一位文學家、詩文名家、桐城派後期作家,也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

范當世於光緒時入李鴻章幕府,常相與談論政事,自負甚高,而終身坎坷。詩多沉鬱蒼涼之作,著有《范伯子詩文集》。2008年4月16日,“南通范氏詩文世家陳列館”開館。

人物簡介


范當世
范當世
范當世世代能詩,據有關學者考證:范當世的祖上是宋范文正公,后遷入通州。他早年從通州城內有名望的塾師王兆榛、顧金標學習八股時文。1869年15歲時首次參加州試取得第二名,1871年17歲時院試為廩貢生員,但此後9次應南京科試,均未得一第。

人物經歷


青年時代結交了張謇、顧錫爵、周家祿、朱曼君等意氣相投、聲氣相求的朋友,研討學問,關心國事,促使了當時通州“士風稍隘,識分敦靜”風氣的轉變。並與張謇、朱銘盤合稱“通州三生”。1879年25歲后負籍出遊,初從著名文藝理論家、興化劉熙載學習《藝概》,繼從桐城派古文大學、武昌張裕釗學習古文法,並為張主持修篡的《湖北通志》擔任“婺婦傳”部分的主筆,復得張裕釗等介紹,為冀州知州、古文家吳汝綸之邀主持觀津書院,在保蓮池書院講學,與古文家賀濤齊名,有“南范北賀”稱。但屢試不第,以諸生終。
1892年38歲后,以一介窮儒身份應時相李鴻章邀請,至天津任李家庭教師4年之久。1895年甲午戰爭后辭館南歸,曾任東漸書院山長,此後抱疾與張謇等一道致力興辦家鄉教育,參與籌辦南通小學堂。並為之撰寫了多篇鼓吹教育改革的精闢論文。晚年不受清廷之聘,流浪江湖,客死旅邸。陳三立悼挽范當世:所學轉負平生,偶以文章存國粹;小別真成后死,未來世界證心源。

榮譽稱號


與古文家賀濤齊名,有“南范北賀”之稱。

文學成就


《范伯子詩文集》
《范伯子詩文集》
范當世關心國事,思想亦較開通,“頗主用泰西新學以強國阜民”(馬其昶《范伯子文集序》)。所作詩篇,頗有反映現實、揭露時弊之作,晚年曾自稱:“萬語縱橫惟己在,十年親切為時嗟。”(《戲題白香山詩集》)“細思我與國何干,慘痛能來切肺肝。”(《夜讀遺山諸作復自檢省亂來所為詩百餘首至涕不可收憤慨書此》)《光緒三十年中秋月》一詩,寄託遙深,刺及慈禧,廣為時人傳誦。然其詩見重於當時,主要在於功力深厚,兼有蘇軾黃庭堅之長,曾自言其詩“出手類蘇黃”(《與俞恪士書》)。
范當世擅長對聯,被時人稱譽為“聯界之虎”。又因娶桐城古文家姚瑩女孫為妻,又與吳汝綸游,故深受桐城派影響。同光體江西派首領散原老人讚歎曰:“蘇黃而下,無此奇矣,”說:“吾生恨晚生前歲,不與蘇黃數子游。得有斯人力復古,公然高詠氣橫秋。”可謂傾倒備至。吳汝綸先生認為:“當今文學無出肯堂右者”(《與姚叔節》)。即使是對同光體十分不滿的詩界革命晚期巨子金天羽,也不得不承認范當世“貧窮老瘦,涕淚中皆天地名物”(《答蘇戡先生書》),並把他和詩人江湜並舉:“大江南北,二子蓋豪傑之士也”(《答蘇戡先生書》)。汪國垣《光宣詩壇點將錄》以馬軍五虎上將之一“天猛星霹靂火秦明”屬之,錢仲聯《近百年詩壇點將錄》則以“天雄星豹子頭林沖”屬之。
范當世兼長古文,宗尚桐城派,但是“苟意有所動,便放膽為之”,不“矯揉造作,以求波峭”(《與蔡燕生論文第一書》)。故其行文不尚矜煉,以情致勝。陳三立謂其文“斂肆不一體,往往雜瑰異之氣”(《范伯子文集序》),遂不甚為桐城派古文家所重,文名不逮詩名。
著有《范伯子詩集》19卷,文集 12卷。藏於家30年,始排日刊載於《通州日報》。詩集先有排印本。稍後,弟子徐昂集其詩文,刊刻大本《范伯子先生全集》,附有其續妻姚倚雲作《蘊素軒詩稿》。

人物故事


詩名揚,雄冠同光
范當世是清代末年同治光緒年間傑出的文學家,同光體詩人,是范氏家族詩文傳承的集大成者。他足跡滿天下,盛名響遏大江南北,詩文和人格深深的影響著范氏後代。他因自己的卓越,吸引了當時的卓越之士;他以自己的高雅風度和精彩詩文,影響了同光時代的文人生態……
生於憂患之世、飽經世態炎涼的范當世,以超逸才華,書萬古孤憤。他在中國歷史上的成就主要是在文學活動尤其是詩歌創作方面。他的詩作題材廣泛,既有關心國家大事、不滿黑暗吏治、仇恨異邦侵凌、同情勞動人民的力作,也有表達文學見解、闡發生活哲理、眷懷親人、寄證詩友的佳篇,其平生所作,在同光體詩人中獨樹一幟,不啻是一部晚清中國現實生活的浩大史詩。他的詩作風格曠盪遒健,意境恢宏熾烈,對晚清官場腐敗、民生凋敝、外侮入侵欺凌和變革圖強艱險都有描繪。寫至蒼涼處令人落淚,寫至悲憤處令人拍案,寫至痛切處令人扼腕三嘆,寫至激揚處令人熱血沸騰。在他的詩文中,你可以讀到甲午之恥,戊戌之變,義和團風起雲湧,八國聯軍劫掠京城……那段時間,范當世曾一度入主李鴻章相府之西席,耳聞目睹中國時局之巨變,所思所感,皆發而為詩,記之為文。於是,我們得以讀到一介書生親歷親聞的歷史活劇,這些文字顯然在很多正史中都難以讀到。
范當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其逝世不久便有定評。吳汝綸對其詩文曾作如下評論:“文之道,莫大乎自然,莫妙於沉隱,無錯中年到此,則天下文章其在通州乎?”而吳汝綸公子吳闓生在其編訂的《晚清四十家詩鈔》中,將范伯子冠於卷首,所收錄的詩作也最多。他在序言中寫道:“先大人垂教北方三十餘年,文章之傳則武強賀先生,詩則通州范先生。二先生皆從先公最久,備聞要道,究極精微。當時有‘南范北賀’之目。其後各以所得傳授徒友,蔚為海內宗師,並時豪傑未有或之先也。”父子兩代人的評價真實全面地反映了當時學術界對范當世的看法。
范當世的作品大都收在《范伯子詩文集》中。作為通州范氏的第九代詩人,范當世自20歲開始,歷時20年,把自太蒙公范鳳翼以下歷代祖先的殘存詩稿精編成為《通州范氏詩鈔》四卷519篇。
詩言志,興辦教育
范當世對家鄉的貢獻,突出表現在關於教育改革的深刻思想及其辛勤實踐上。作為封建教育的過來人,他深知八股取士制度對人才摧殘之烈,在中年時代就明確摒棄科舉制度,至晚年迭遭戊戌、甲午庚子之變,更是奮而批判自己早年熱心從事的古文創作和教學活動,轉向尋求教育救國之路。他批評封建教育使“吾國開通至四五千年,被文化者猶不過百一,而全國之民至今猶淪於暗昧之域!”明確提倡學習西方進步文化,並認為西學“合乎天理,周夫人事”,“文雖過俚,但格致家言,有足觀焉。”
范當世熱衷於為家鄉興辦教育。光緒二十八年,他與張謇、張師江、孫寶書等人呈請兩江總督設立高等小學校,並抱重病奔走呼號,與張師江主持籌建工作,同時積極醞釀利用鹽義廢倉創辦公立中學校(今南通中學前身)。他往來於江蘇各地借鑒辦學經驗,並曾向來寧考察學務的日本人嘉納治五郎虛心請教,頂住了封建遺老遺少的百般干擾,嘔心瀝血為辦學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實際工作。在《通州小學堂(今實驗小學前身)宗旨》中,他對辦學思想、指導大綱,發展方向乃至課程設置均作了科學合理的明確規定。他寫道:“爭強莫如以兵,強兵莫如以富,何為而必出於學?曰:此其先務也。兵且有兵學焉,富且有農工商之各學焉,自今無一事可以不學。”“立國必資乎人才,而培才當始於子弟;立教必遍乎全國,而變國莫先於秀民也。凡為學堂之大綱有三,智育、體育、德育是也。”在強調小學教育的重要性、表明自己的決心時說:“州雖小,乃天下之積;學堂雖小,居眾學之先。自我為之,敢不重耶!”這些在當時非常進步的思想和主張,今天看來也有借鑒意義。可惜天不假年,兩校規模粗成,當范當世先生創辦的通州小學堂開學之時,先生已溘然長逝三個月了。
詩為媒,范姚聯姻
說到范當世,不能不提到當時在通城傳為美談的以詩為媒的范姚聯姻。
范當世的夫人姚蘊素(1863.5 —1944.10),字倚雲,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派古文宗師姚鼐的侄曾孫女。南通女子師範學校的第一任校長,也是享譽蘇皖舊文壇的詩人。
桐城姚氏,家學源遠流長,姚蘊素從小生活在濃郁的文學氛圍之中,飽受祖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十歲母歿后,她侍讀於老父身邊,打下了深厚的文學功底。在故里家山的層岩飛泉之間,她和父兄們吟詩作賦,相互唱酬,才華橫溢。清末著名文學家吳汝綸看到她的《蘊素軒少時詩稿》時,大加激賞,評價極高。
詩成為桐城姚家與通州范家千里聯姻的媒介。范當世而立之年喪偶,應冀州知州吳汝綸的邀請主持觀津書院,以詩文名揚天下。古道熱腸的吳汝綸熱心地以雙方的作品為介紹,一手促成了詩人與才女的美滿結合。光緒四年(1888年)冬范姚在安徽成婚,顧怡生先生根據陳師曾先生語有簡單而生動的記載:“賓筵酒闌時,蘊素先生突聞中庭有人引吭高誦其詩不置,異之,方知即嬌客伯子先生。”由此可見范當世“好逑”的程度了。
婚後的范當世決意不再參加進士考試,明確提倡學習西方進步文化。官宦世家出身的姚蘊素對此表示了極大的理解和支持,她坦然地對丈夫說:“一生師友恩情重,半壁江山感慨多。便學鴻光能舉案,由來孔孟末登科!”她贊成范當世教育改革的主張,並最終投身於推動社會進步的教育改革實踐之中。范姚結婚十五載,他們始終是一對詩友。以姚蘊素之言:“我和伯子名為夫婦,實為朋友,為師生,為知己也。”
光緒三十二(1906年)年,張謇、陳啟謙、徐聯等人籌建公立女子學校(后改為女子師範學校),姚蘊素不顧新喪,毅然應聘出任校長。苦心經營七、八年,使學校發展成以女子師範為主幹,附設附屬小學、女紅傳習所、幼稚園和職工傳習所的綜合規模,初步形成師範本科、預科、實習教授批語會以及高小、初小的教學體系。姚蘊素擔任校長十五年,學校獨以質靜的校風著稱於世。她的教學以情動情,學生心悅誠服。她還應南通縣教育會之聘任婦女宣講會長。常常在數百人的集會上演講,隨機立說,宣傳家庭教育的重要,聽者都被她的演講所感動。七十歲后,姚蘊素曾擔任一段時間南通紅十字會會長。姚蘊素著有《蘊素軒詩集》十二卷和《滄海歸來集》十卷傳世。

作品選摘


題聯

長嘯一聲,山鳴谷應;
舉頭四顧,海闊天空。
——范當世題江蘇省南通狼山寺
百里蒙庥,山川大神享於此;
萬方多難,雲雷君子意如何。
——范當世題江蘇省南通狼山寺雷祖殿
明公家法有禮堂手訂之經,異日當成通德里;
此地昔時多燕趙悲歌之士,為我一弔望諸君。
——范當世題河北省武邑縣觀津書院
遠客乍歸,藉城東一畝園亭,白石青松尋舊約;
故家常在,喜江北百年人物,碧梧翠竹有清才。
——范當世題張氏枕紅亭
明公家法,有禮堂手訂之經,異日當成通德里;
此地昔時,多燕趙悲歌之士,為我一弔望諸君。
——范當世題河北省武邑觀津書院
自來學校以書院輔之,如今比屋東西,稍有歡顏在風雨;
吾為父兄望子弟成耳,此後一官南北,還將老眼看雲霄。
——范當世再題河北省武邑觀津書院。
為政十年心,經緯百方除太甚;
臨岐一尊酒,綢繆萬語望重來
——范當世贈汪星劍
夙與賢郎相期,欲道其繼胡,先生名過冒公子;
來為長者致祝,惟有壽之狼,山石酌以東海波。
——范當世賀沙元炳父60歲壽誕
環瀛海大九州,欽相國異人,何待子瞻說盛德;
泰山小天下,藉通家上謁,方今文舉足平生。
——范當世賀李鴻章70歲壽誕
夙與賢郎相期,欲道其繼胡先生,名過冒公子;
來為長者致祝,惟有壽之狼山石,酌以東海波。
——范當世賀沙元炳父60歲壽誕
從野蠻時期至文明時期,兩可間必有磊磊畸人,不顯於代;
以普通教育興實業教育,十年後惟望粲粲諸子,無忘斯言。
——范當世挽陶賓南父
又不是新婚、垂老、無家,如何利重離輕,萬古蒼茫為此別;
且休談過去、未來、現在,但願魂凝魄固,一朝歡喜博同歸。
——范當世挽妻吳氏
嘗以齒冢二律,受知於當代魁耆,孑然寡儔,女學至今猶否塞;
不親鬢師廿年,自寫其胸中鬱勃,善哉有子,家聲從此卜遐昌。
——范當世挽陳啟謙之母孫淑人
與曾左胡駱百戰成功,比投老家園,浸灌滋培,還使門閭氣允固;
歷道咸同光四朝全盛,迄考終里第,傷亡殄瘁,頓教天地色凄涼。
——范當世挽李小泉總督
賤子於人間利鈍得失,渺不相關,獨與公情親數年,見為老書生、窮翰林而已;
國史於大臣協罪是非,向無論斷,有吾皇褒忠一字,傳俾內諸夏、外四夷知之。
——范當世挽李鴻章
賤子無似,德少而辭多,只與郎君同學同志,得母之矜憐,已矣平生,弗俟遭喪猶下淚;
大兄有言,親亡則身老,莫知人間何世何年,於我乎蕭瑟,哀哉此語,孰能處變不傷心。
——范當世挽顧伯母

詩作

【晚涼置酒坐諸君堂下即席賦詩】
使君為月我為星,卻為諸君放晚晴。祇可談天說瀛海,不須想帝夢瑤京。
眼前瓜果新離土,腳下蓬蒿半掩城。問客爾從繁會至,箏琶何似席間清。
【光緒三十年中秋月】
噫余瘦削不成影,見汝盈盈在上頭。一世閨人齊下拜,八方園實競前投。
移鐙讀曲行行怨,倚杖看雲片片愁。病久可勝寒徹骨,頹然掩袂若為秋。
【采南為詩專贈我新奇無窮傾倒益甚再倒前韻奉酬以其愛好也亦稍為戲語調之】
我與斯文交,寥寥孰今曩。無端忽見君,魂夢猶自壯。平生在江沱,神孤意凄愴。
拓海方寸間,蓊鬱不能放。豈無山中人,因風託遠響。解佩一要之,佳期什九爽。
旨哉荒州庭,每飯有奇賞。君詩復絕倫,光怪非吾想。以此橫山東,那弗招人謗。
謬以小國稱,來侵大國壤。丈夫何娟娟,面好復有障。看君善躍鱗,今落任公網。
瑜來亮則無,邢出君何兩。君知桐城否,所學一身創。我來三載餘,眼中失煙莽。
久住方自然,聰明祇能強。應須白髮生,始附青雲上。堅留願學心,勿與身俱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