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地梢瓜的結果 展開

地梢瓜

龍膽目蘿藦科植物

地梢瓜(學名: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是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直立半灌木;地下莖單軸橫生;莖自基部多分枝。葉對生或近對生,線形。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蓇葖紡錘形,先端漸尖;種子扁平,暗褐色,長8毫米;種毛白色絹質,長2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分佈於中國、朝鮮、蒙古和俄羅斯;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和江蘇等省區。生長於海拔200-2000米的山坡、沙丘或乾旱山谷、荒地、田邊等處。

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幼果可食;種毛可作填充料。以全草入葯,主治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昏失眠,產後體虛,乳汁不足。可作為荒坡、荒地治理前期植被尚未恢復或喬灌木未有一徠定鬱閉度時的先行群落。

形態特徵


地梢瓜
地梢瓜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地下莖單軸橫生,地上莖多自基部分枝,鋪散或傾斜,密被白色短硬毛。葉對生或近對生,線形,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緣,向背面反卷,兩面被短硬毛,中脈在背面明顯隆起,近無柄;長3-5厘米,寬2-5毫米。傘形聚傘花序腋生,密被短硬毛;花萼外面被柔毛,5深裂,裂片披針形,先端尖;花冠綠白色,5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外面疏被短硬毛;副花冠杯狀,5深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漸尖,高過葯隔的膜片,柱頭扁平。蓇葖果單生,狹卵狀紡錘形,被短硬毛,先端漸尖,中部膨大,長5-6厘米,直徑2厘米;種子卵形,扁平,暗褐色,長8毫米;頂端具白色絹質種毛,長2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地梢瓜為旱生植物,在我國北方從典型草原到草原化荒漠的草場植被中均可生長。主要生長在沙質土和沙礫質土壤上,在沙壤土上也可生長。生長於海拔200-2000米的山坡、沙丘或乾旱山谷、荒地、田邊等處。

分佈範圍


地梢瓜產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新疆和江蘇等省區。分佈於朝鮮、蒙古和蘇聯。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幼果可食;種毛可作填充料。

藥用價值

地梢瓜,以全草及果實可入葯。夏秋采,切段曬乾生用。嫩果實可以吃。
【性味歸經】甘,平。
【功能主治】益氣,通乳。用於體虛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鮮草適量,折斷取汁外搽瘊子。
【採制採收】:夏、秋采全草及果實,加工:洗凈,曬乾
【功能】:補肺氣,清熱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

使用價值

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
徠地梢瓜以其莖較纖細而且木質化程度很低,質地柔軟,有利牲畜採食。
地梢瓜青鮮時為駱駝,山羊和綿羊所喜食,這幾種動物尤喜食其幼嫩的瞢莢果,乾枯后,葉脫落,適口性稍差。
從化學成份看,地梢瓜營養價值較高,其蛋白質含量接近於紫花苜蓿,且同小麥麩的相當,粗脂肪和灰分也較豐富,尤以鈣的含量是較高的,接近於一般豆科牧草的水平,較難消化的養分粗纖維則甚少(表153—1)。地梢瓜不僅蛋白質含量比較豐富,而且蛋白質品質也較好。就其所含9種必需氨基酸數量言(表153—2)可以同苜蓿乾草媲美,比小麥麩所含的尚多近一半.據分析,地梢瓜所含元素如表(153—3) 9種元素中除鋁外均系動物營養所需,它們的含量相對而言屬高灰分,氮、鈣,硫,鋁,中磷,鐵,硅,低鉀,鈉類型。
地梢瓜應屬於中等以上或良等的飼用植物。果實及種子還可充藥用,嫩果實可食用。藥名沙奶草,蒙藥名斗格奴。它味甘性溫,功能為通乳,和血通經,消炎止痛、止瀉。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

栽培技術


無菌材料的獲得
從當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地稍瓜植株上切取2~3 cm帶頂芽的莖段,除去葉片,置燒杯中用自來水沖洗30 min,取出后在超凈工作台上先用70% 酒精表面消毒30 s,再用0.1% 升汞消毒2~5 min,無菌水沖洗3~5 次,然後接種在培養基上。
芽的誘導
外植體接種后約 10 d,莖尖生長點開始萌動,同時在芽的基部四周出現黃綠芽點;繼續在培養基上生長20 d 左右,即可分化出叢生芽;30~40 d 后,新芽長到2~3 cm。這些叢生芽在培養基上繁殖速度快,但生長弱。將這些生長旺盛的小苗切下接在培養基上進行生根培養,生根率在95% 以上;基部帶有部分愈傷組織的小苗仍然接到培養基上繼續增殖分化。一般30 d 可繼代1 次,增殖率6~7 倍。
增殖培養
將叢生芽切下,接種到培養基中,這些芽則生長旺盛、健壯,25~30 d繼代1 次。增殖係數不要過高,一般控制為3 ,這樣可以保持芽苗既有良好的增殖,又有健壯的長勢。
生根移栽
小苗在培養基上培養1 周左右,陸續生長出白根, 20 d 左右每株小苗基部即可長出5~7 條約5 cm 長的白色肉質根。這時,將已生根的瓶苗在普通房間里散射光下煉苗1 周,打開瓶口,加入適量的清水以軟化培養基,洗去根部的培養基,移栽到滅菌的營養土(沙壤土和有機肥的比例為1 ∶1)中,溫度控制在25 ℃左右,每3~4 d 用清水噴灑1 次,成活率在90% 以上。成活的小苗生長旺盛,整齊一致。

分類學


地梢瓜,別名:地梢花、女青。拉丁文名: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捩花目;蘿藦科;鵝絨藤屬;地梢瓜。

變種


地梢瓜(救荒本草)地梢花(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女青(本草新注)
地梢瓜(原變種)圖版133
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 var. thesioides.
本種植物變異較大,在營養部分,莖低矮直立或傾卧或枝頂蔓生或纏繞;節間通常較短(長2-10毫米),有時(特別是枝頂)達7厘米;葉片通常為線形,長8-30毫米,寬1-2毫米,而頂部蔓生或纏繞部分的葉片長達7厘米或更長,寬可達1.5厘米,通常達1厘米。花序呈聚傘狀,單生或簇生;總花梗長1-5毫米,在葉腋內單生或簇生;花直徑長3-4毫米,有時不及3毫米,花冠內面被疏微柔毛或僅在花冠裂片基部被微柔毛或光滑無毛;副花冠長過合蕊柱或等長。上述形態變化情況,多發生於不同的地區,不同的生境下。根據材料,我們還不能進行更為細緻的分類,雖然以前已有許多作者根據不同的形態特徵在本種下分出許多變種和變型,它們的名稱是:
(1) Vincetoxicum sibiricum Decne.var.austral e Maxim. Bull. Acad. Sci. St. -Petersb. 23: 355. 1877. 頂枝纏繞,毛被物較少;葉線或線狀長圓形。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南部黃河沿岸。
(2) Vincetoxicum sibiricum Decne. var. boreale Maxim. l. c. 莖低矮,自基部分枝較多,伸展。產於新疆。
(3) Cynanchum sibiricurn (L.) R. Br.var.gracilentum Nakai et Kitagawa in Rep. First Sci. Exped. Manch. sect. 4, 1: 43, cum fig. 1934. 莖自基部分枝多,纖細,有時變紫色;葉極小;花少數。模式標本采自河北承德。
(4) Cynanchum sibiricum (L.) R. Br. var. gracilentum Nakai et Kitagawa f. hypopsilum Nakai et Kitagawa, l. c. 葉平滑,除葉背中脈外均光滑無毛。模式標本采自河北承德長山峪。
(5) Cynanchum sibiricum (L.) R. Br. var. latifolium Kitagawa in Rep. First Sci. Exped. Manch. sect. 4, 4: 40,90. 1936. 莖纏繞;葉片大而闊,線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達9.5厘米,寬2.3厘米,基部楔形至截平;葉柄長8毫米。模式標本采自河北承德。
上述各變種和變型,我們均未見到可靠標本,僅根據我們所見到的材料,基本上可將本種區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植株低矮,直立或稍蔓生,基部分枝較多,節間短,葉片狹小,即是模式變種var. thesioides,在這一類型中,包括了上述第(2)、(3)和(4)變種和變型;另一種是下述變種。
雀瓢(西北)
莖柔弱,分枝較少,莖端通常伸長而纏繞。葉線形或線狀長圓形;花較小、較多。花期3-8月。
產於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陝西、江蘇等省區。生長於水溝旁及河岸邊或山坡、路旁的灌木叢草地上。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鄂爾多斯。
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幼果可食;種毛可作填充料。

繁殖方法


播種
前作物收穫后及時深耕翻,灌足底墒水,早春精細整地,結合耕地,施優質有機肥3.75-4.50噸/公頃,磷酸二氫胺0.38噸/公頃,均勻混施於0-20厘米的耕作層中。4月上中旬,當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便可進行播種。播種時,地整平後起壟覆膜,膜面寬50厘米、膜間距為40厘米。播種採用穴播,每穴3粒,深度1-2厘米,播量為40.5千克/公頃,一般株距為15-20厘米,小行距為30厘米、大行距為50厘米,播后覆薄土,稍加鎮壓,並蓋一層薄沙后灌水。
組織
無菌材料的獲得:從當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地稍瓜植株上切取2-3厘米帶頂芽的莖段,除去葉片,置燒杯中用自來水沖洗30分鐘,取出后在超凈工作台上先用70%酒精表面消毒30秒,再用0.1%升汞消毒2-5分鐘,無菌水沖洗3-5次,然後接種在培養基上。
芽的誘導:外植體接種后約10天,莖尖生長點開始萌動,同時在芽的基部四周出現黃綠芽點;繼續在培養基上生長20天左右,即可分化出叢生芽;30-40天後,新芽長到2-3厘米。這些叢生芽在培養基上繁殖速度快,但生長弱。將這些生長旺盛的小苗切下接在培養基上進行生根培養,生根率在95%以上;基部帶有部分愈傷組織的小苗仍然接到培養基上繼續增殖分化。一般30天可繼代1次,增殖率6-7倍。
增殖培養:將叢生芽切下,接種到培養基中,這些芽則生長旺盛、健壯,25-30天繼代1次。增殖係數不要過高,一般控制為3,這樣可以保持芽苗既有良好的增殖,又有健壯的長勢。
生根移栽:小苗在培養基上培養1周左右,陸續生長出白根,20天左右每株小苗基部即可長出5-7條約5厘米長的白色肉質根。這時,將已生根的瓶苗在普通房間里散射光下煉苗1周,打開瓶口,加入適量的清水以軟化培養基,洗去根部的培養基,移栽到滅菌的營養土(沙壤土和有機肥的比例為1:1)中,溫度控制在25℃左右,每3-4天用清水噴灑1次,成活率在90%以上。成活的小苗生長旺盛,整齊一致。

病蟲防治


地梢瓜在馴化栽培期間,暫時沒有發現病害。蟲害主要有蚜蟲,防治方法是用濃度為0.1%的菊馬乳油或氧化樂果進行葉面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