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丹薩寺
噶瑪丹薩寺
噶瑪丹薩寺,又名噶瑪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縣噶瑪鄉白西山麓下,海拔3996米。由噶舉派高僧嘎瑪·堆松欽巴於1185年創建。殿內供奉的一座17米高的泥塑彌樂佛,是昌都地區唯一留下來的最大泥塑像,堪稱古代泥塑精品。
目錄
噶瑪丹薩寺,又名噶瑪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昌都縣噶瑪鄉白西山麓下,海拔3996米。由噶舉派高僧嘎瑪·堆松欽巴於1185年(宋淳熙十二年,藏曆第三個繞迥陰木蛇年)創建。該寺是嘎瑪噶舉派的祖寺,佔地面積5935.6平方米,由“措欽”、“喇讓”、“扎倉”、塔殿等建築構成。其中“措欽”具有藏、漢、納西三個民族的建築風格。殿內供奉的一座17米高的泥塑彌樂佛,是昌都地區唯一留下來的最大泥塑像,堪稱古代泥塑精品。
![噶瑪丹薩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6/m4608990977cdb1e9c6b483caba0cf012.jpg)
噶瑪丹薩寺
影響
噶瑪丹薩寺是噶瑪噶舉派的祖寺,噶瑪噶舉派因建該寺而得名,噶瑪丹薩寺是藏傳佛教歷史上開創活佛轉世系統的第一寺,對藏傳佛教採用活佛轉世來確定宗教首領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噶瑪丹薩寺在促進西藏歸附元朝的歷史進程中,積極參與了康區一帶歸附元朝的歷史進程,為祖國的統一事業做出過積極貢獻。是繼薩迦派后最早與元朝建立密切關係的教派。並通過噶瑪丹寺活佛與內地的頻繁的政治交往和傳教活動,促進了西藏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