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聚的結果 展開

漢語漢字

聚,現代漢語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jù,最早見於楚系簡帛中,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聚”的基本含義為會合,集合,如聚合、聚會。

在日常使用中,“聚”也常做動詞,表示積蓄,累積,如聚沙成塔。

字源演變


聚,最早見於楚系簡帛。小篆,下面是三個人,表示人多;上面的“取”,作聲符。本義為村落。后逐漸演變為楷書體及簡化版的“聚”字。其字源演變圖如下:
聚的字源演變圖
聚的字源演變圖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文例詞例句
名詞村落village聚落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枚乘上書諫吳王
眾;集團;一夥group聚觀、聚口陳人恃其聚。——《左傳·哀公十七年》
地名Ju city
 
 在今山西省絳縣東南
動詞會合;聚集assemble;flock together;gather;get together聚散浮生、聚麀之誚鳴鑼聚眾。——《廣東軍務記》
積蓄,累積accumulate聚沙成塔、聚米我今將畜積並聚之於倉廩。——《荀子·王制
徵集collect太醫以王命聚之。——柳宗元捕蛇者說
使民眾聚居assemble;dwell in groups大叔完聚。——《左傳》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會也。從乑取聲。邑落雲聚。才句切。
說文解字注
(聚)會也。公羊傳曰:會猶冣也。注云:冣,聚也。按冖部曰:冣,積也。積以物言,聚以人言,其義通也。古亦叚埾爲聚。從㐺取聲。才句切。古音在四部。一曰邑落曰聚。平帝紀:立學官。郡國曰學、縣道邑侯曰校、鄉曰庠、聚曰序。張晏曰:聚,邑落名也。韋昭曰:小鄉曰聚。按邑落,謂邑中村落。

康熙字典

【未集中】【耳】聚·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8
《唐韻》《正韻》慈庾切《集韻》《韻會》在庾切,徐上聲。《說文》會也。《易·乾卦》君子學以聚之。《禮·檀弓》聚國族於斯。《前漢·高帝紀》五星聚於東井。《管子·君臣篇》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於眾心之所聚。《注》聚謂所同歸湊也。
又《玉篇》斂也。《禮·樂記》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周禮·地官·稍人》凡其餘聚以待頒賜。《疏》聚是縣四百里,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
又居也,邑落也。《史記·五帝紀》一年而所居成聚。《注》聚謂村落也。
又《秦本紀》幷諸小鄕聚,集為大縣。《注》萬二千五百家為鄕聚。《前漢·平帝紀》鄕曰庠,聚曰序。《注》張晏曰:聚,邑落名也。師古曰:聚,小於鄕。
又積也。《禮·月令》孟冬之月,命有司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又《管子·正篇》會民所聚曰道。《注》聚謂眾所宜。
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六材旣聚,巧者和之。《注》聚,具也。
又《左傳·庄二十五年》城聚。《注》晉邑。
又《唐韻》才句切《集韻》從遇切《正韻》族遇切,音。義同。
又音娵。《史記·曆書》月名畢聚。日得甲子。索隱讀。
又與驟同。《周禮·天官·獸醫注》趨聚之節。《釋文》聚,本一作驟。
又《韻補》葉組救切,音僦。《班固·西都賦》毛羣內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日本
日本
韓國
韓國
參考資料

書寫演示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參考資料

書法欣賞

隸書-汪鋆-《中國書法大字典 · 隸書卷》
隸書-汪鋆-《中國書法大字典 · 隸書卷》
草書-智永-《中國書法大字典 · 草書卷》
草書-智永-《中國書法大字典 · 草書卷》
行書-張即之-《行草大字典》
行書-張即之-《行草大字典》
楷書-祝允明-《中國書法大字典 · 楷書卷》
楷書-祝允明-《中國書法大字典 · 楷書卷》
參考資料

音韻彙集


方言集匯

客家話:[台灣四縣腔] ci5 [東莞腔] ci5 [海陸豐腔] ci6 [陸豐腔] ci6 [沙頭角腔] ci5 [客語拼音字彙] qi4 [客英字典] ci5 ci1 [梅縣腔] ci5 [寶安腔] ci5
粵語:zeoi6

韻書集成

字形韻書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索引
廣韻全濁慈庾切dzʰjuo260.15
全濁才句切/秦雨切dzʰjuo366.11
集韻全濁在庾切dzio335.11.1
全濁從遇切dzio496.8.1
韻略13.1
從遇切14.1
增韻慈庾切13.1
從遇切14.1
中原去聲魚模全清tsiu27.1
中州去聲魚模倉絮切12.1
洪武全濁慈庾切dz‘y18.1
全濁族遇切dz‘y12.1
參考資料

用法搭配


相關組詞

凝聚、聚攏、聚焦、聚斂、積聚、圍聚、聚齊、聚星、聚會、聚餐

相關成語

獸聚鳥散、物以類聚、一聚枯骨、蟻聚蜂屯、攢三聚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