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補

韻補

《韻補》是宋吳棫撰音韻書,五卷。

古籍論述


〖韻補〗五卷。宋吳棫(約1100一1154)撰。棫字才老,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宣和進士,召試館職不就,紹興中為太常丞,忤奉檜,出為泉州通判而終,為南宋初經學家、訓詁音韻學家,一生對儒學貢獻頗多,有《書裨傳》、《詩補音》、《論語指掌考異續解》、《楚辭釋音》等著作。本書是宋明以來古音學的創始之作,作者根據音訓與古韻文以說明古時韻補,認為古人用韻較寬,有古韻通轉之說。上補自漢迄宋研究先秦古音之空白,下則影響有清一代之古音研究,故此編實為宋代比較有成就的小學類著作之一,在我國音韻學史上,佔據著一定的地位。但此編的缺點亦存在不少,首先是材料繁雜,所引諸書達:五十餘種,下逮歐陽修蘇軾、蘇轍諸作;旁及張商英偽《三墳》等等莫不徵引,故顯其書參錯冗雜,漫無體例,缺乏條理。另外作者的觀點亦有失誤之處,如吳氏認為唐韻不可析離,古韻只是唐韻幾個韻部的合併或某幾部間的相通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書的學術價值。自陳振孫在《直齋書錄解題》中提出朱熹撰《詩集傳》時,即用此書之說后,後世諸儒便皆推崇而鮮有駁難。《四庫全書總目》經考證后認為,陳氏之說有失誤,朱子所用蓋是其《詩補音》中部分觀點,而不是此書;另外,朱子注《楚辭》時,亦取用了吳氏《楚辭釋音》中的一些材料。對其舛誤,明末頤炎武曾為其糾正,成《韻補正》一書,與原書互為表裡。今存有明翻刻宋本,不易得見;另有熹靖元年(1522)陳風梧重刊本,分上下二卷;入清,《四庫全書》亦給予收錄。

四庫提要


《韻補》·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宋吳棫撰。棫字才老。武夷徐蕆為是書序,稱與蕆本同里,而其祖后家同安。王明清《揮麈三錄》則以為舒州人,疑明清誤也。宣和六年第進士,召試館職,不就。紹興中為太常丞,以為孟仁仲草表忤秦檜,出為泉州通判以終。蕆《序》稱所著有《書裨傳》、《詩補音》、《論語指掌考異續解》、《楚辭釋音》、《韻補》凡五種。陳振孫《書錄解題·詩類》、載棫《毛詩補音》十卷,注曰:“棫又別有《韻補》一書,不專為《詩》作。”《小學類》載棫《韻補》五卷,注曰:“棫又有《毛詩補音》一書,別見《詩類》。”今《補音》已亡,惟此書存。自振孫謂朱子注《詩》用棫之說,朱彝尊作《經義考》未究此書僅五卷,於《補音》十卷條下誤注“存”字,世遂謂朱子所據即此書,莫敢異議。考《詩集傳》如《行露篇》二“家”字,一音“谷”,一音“各空反”;《騶虞篇》二“虞”字,一音“牙”,一音“五紅反”;《漢廣篇》“廣”音“古曠反”,“泳”音“於誑反”;《綠衣篇》“風”音“孚愔反”之類,為此書所無者,不可殫舉。《兔罝篇》“仇”音“渠之反”,以與“達”葉。此書乃據《韓詩》“逵”作“馗”音“渠尤反”,以與“仇”葉。顯相背者亦不一。又《朱子語錄》稱棫音務為蒙,音嚴為壯。此書有“務”而無“嚴”。周密齊東野語》稱朱子用棫之說,以艱音巾,替音天。此書有艱而無替。則朱子所據,非此書明甚。蓋棫音《詩》、音《楚辭》,皆據其本文,推求古讀,尚能互相比較,粗得大凡。故朱子有取焉。此書則泛取旁搜,無所持擇,所引書五十種中,下逮歐陽修、蘇軾、蘇轍諸作,與張商英之偽《三墳》,旁及《黃庭經》、《道藏》諸歌,故參錯冗雜,漫無體例。至於韻部之《上平》註:“《文》、《殷》、《元》、《魂》、《痕》通《真》,《寒》、《桓》、《刪》、《山》通《先》。”《下平》忽註:“《侵》通《真》,《覃》、《談》、《咸》、《銜》通《刪》,《鹽》、《沾》、《嚴》、《凡》通《先》。”《上聲》又註:“《梗》、《耿》、《靜》、《迥》、《拯》等六韻通《軫》。《寢》亦通《軫》。《感》、《敢》、《琰》、《忝》、《豏》、《檻》、《儼》、《范》通《銑》。”《去聲》又註:“《問》、《焮》通《震》,而《願》、《慁》、《恨》自為一部。《諫》、《襇》通《霰》,而《翰》、《換》自為一部。《勘》、《闞》、通《翰》,《艷》、《 》、《斂》通《霰》,《陷》、《覽》、《梵》通《諫》,割為三部。”《入聲》又註:“《勿》、《迄》、《職》、《德》、《緝》通《質》,為一部。《曷》、《末》、《黠》、《戛》、《屑》、《薛》、《葉》、《帖》、《業》、《乏》通《月》,為一部。”顛倒錯亂,皆亘古所無之臆說。世儒不察,乃執此書以誣朱子,其傎殊甚。然自宋以來,著一書以明古音者,實自棫始,而程迥之《音式》繼之。迥書以三聲通用,雙聲互轉為說,所見較棫差的,今已不傳。棫書雖牴牾百端,而後來言古音者皆從此而推闡加密,故辟其謬而仍存之,以不沒篳路藍縷之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