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寺舍利塔
1034年在河南建造的佛塔
在濟源市區西北2公里延慶寺內。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建。塔門南向,平面六角形,為七層密檐磚塔,高約28米。塔外各層壁面嵌砌佛像雕磚或辟設圭形塔門。塔檐由簡單的疊澀磚層組成,塔身輪廓略呈拋物線形,巍峨挺拔,優美壯觀。內為六角形塔心室,室內有《濟源縣龍潭延慶禪院新修舍利塔記》宋碑一通,書法遒美。塔的北面附設一入口處,有梯級可登至第二層。二層以上構有疊澀磚層承受木質樓析,現樓板已毀。此結構盛行於北魏、隋、唐,至宋代已不多見。
Dagoba of Yanqing Temple
延慶寺舍利塔
延慶寺舍利塔位於濟源市城區西北延慶寺內。因塔下埋舍利佛珠,故名。亦稱龍潭寺塔。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濟源縣通慧禪院比丘法言提供舍利佛珠數十粒,與濟源縣延慶寺主持省初步共同創建。
塔門南向,高28.16米,為七層密檐式六棱磚塔。塔檐由簡潔的迭澀磚層組成。塔身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塔內外各層壁面嵌有磚雕佛龕千餘塊,鐫刻精細,造型生動,類似北魏手法。自北券門拾級登上第二層,可裡外旋轉沿至塔頂。塔內部筒狀結構,二層以上有迭澀式磚層樓板。南門內置《大宋河陽濟源縣龍潭延慶禪院新修舍利塔記》碑。塔西有龍潭泉,為濟水西源 延慶寺舍利塔
延慶寺舍利塔
延慶寺舍利塔
古塔第一層最高,挑出的閣檐也最寬,有四個券門,人可以從券門進入塔內,每層都有券門和閣檐。第二層高度次之,以上各層高度稍低。第六層開始,塔內有一根粗大直木剎桿,直木上有骨形木架,其直通塔頂上的鐵質塔剎。古塔頂以磚疊逐層收縮而構成,結構巧妙,工藝精湛。
越往上登塔,每層的高度越來越低,傾斜度越來越大,讓人望而卻步。塔頂凌空,甚有李白的“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之感。
延慶寺舍利塔
據《松陽縣誌》記載,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行達禪師奉旨西行,到中印度,得《大經論》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歸。行達禪師歷十寒暑,得大經綸八部、舍利子49粒,受到朝廷嘉賜,為此發願建塔,以藏舍利。經多方籌募,於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動工,到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
延慶寺塔初名“雲龍”,因塔址在雲龍山下延慶寺前,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改稱延慶塔。與1165年竣工的杭州六和塔相比,要早一百六十三年。現存塔體磚銘還有“醇化五年(公元994年)六月中”的字樣,足以證明此塔屬北宋原物,系唐風宋塔,而杭州六和塔乃宋風宋塔。
延慶寺舍利塔風景
是濟水西源龍河的發源地,最終和濟源另一條河珠河合流,合稱珠龍河。龍潭的得名,正是來源於此。現在,龍潭之名猶在,但清澈的河流和噴涌的泉眼已經消失了。在《濟源縣誌》上,數十首關於龍潭和延慶寺的詩作,依稀可見龍潭當日的風韻。延慶寺內,四令堂前,鑲嵌著北宋皇祐五年公元1055年的、知軍州事河南富弼的一首《七絕·題龍潭》:“亂山深處一龍潭,竹削琅軒水潑藍。更倚雲岩構蘭若,直疑風物勝江南。”龍潭美景,吸引了北宋時的一位官員,約公元976年曾經擔任濟源縣令的陳省華。正是因為他舉家遷居到這裡,才有了後來的四令堂,延慶寺也被後世推崇為“文峰勝地”。
延慶寺舍利塔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