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白

中國油畫協會會員

張方白,1965 年生於湖南衡陽,現為北京青年政治學院藝術設計系油畫教研室主任,中國油畫協會會員。

人物履歷


1981 年畢業於湖南藝術學校舞美系,1991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獲學士學位,1993 年獲首屆中國油畫雙年展學院獎,1997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研究生課程班。1991-1995 年任教於湖南衡陽師範學院美術系,1995-2001 年任教於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2002 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首屆博士課程高研班。

舉辦個展


1991 年“張方白油畫展”中央美術學院畫廊,北京。1993 — 1996 年“張方白油畫展”台北高雄。2004 年“天際,張方白油畫展”醬藝術中心,北京。2005 年“鷹的形象,張方白油畫展” GALLERI ASTLEY 畫廊,瑞典。同時,自1988 年以來在國內外參加群展數十次。

張方白的藝術


張方白不是一個“流行化”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不是那種“速成”的樣式追模、符號製造或圖像挪用等簡單方法所能觸及到的。雖然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各種理論為這些平面化、拒絕深度的“藝術形態”提供了“暫時的庇護所”,讓人暫且在貌似強大和宏偉的理論面前進行一種“前理解式”地“見證”圖像和文本高深的“視覺儀式”,然而一旦潮流退去,作品的單薄不得不如實地言說出“創造性”的缺失與“實驗精神”荒廢的文化事實。恰恰相反,自1980年代投身當代藝術的張方白沒有盲目跟隨外部風向的局部變動,多年堅定的行動表明,他選擇的是一條沉潛於內心世界並反覆錘鍊語言表達思想的當代學路。
與那些生活在1980年代的藝術家一樣,“改革開放”的起始為那代青年創造了接觸外部世
界的條件,大量的西方哲學藝術流派湧入中國,使得他們有機會通過學習“西方現代藝術”來實現“與國際接軌”並“改良中國文化”的強烈願望。自那時起,張方白彷彿找到了自己和自己的事業,自然而然並充滿熱情地投入其中。在他很早的一幅《風景》作品中,就能看到德國表現主義的影子,這種藝術語言在八十年代的中國語境中無疑是具有先鋒性的。“八五新潮”期間,他從湖南動身前去浙江美術學院(今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在那裡了解到了谷文達、耿建羿等一批前衛藝術家的最新動態;同時在“浙美”的圖書館,他接觸到了日本版畫家東方梽功的畫冊並開始思考“為什麼現代化進程中的日本表現主義油畫很少出現大師而東方梽功確可以成為那個時代能與西方對話的日本藝術家”,張方白得
出的答案是在學習西方的同時,必須得有一種獨一無二的民族性形式,這次分析也成為影響他日後多年藝術實踐中潛移默化的藝術思想。
1987年,張方白
考入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如同大多數青年敏感於社會事件與新鮮事物一樣,張方白首先選擇了“行為”的方式與社會對話,1988年的作品《紅色五0》將整個中央美院仿照新中國五十年代的視覺特徵用紅旗、大字報等元素整個包裹起來,並配合以人群充滿激情且略帶瘋狂傾向的表演,以此來反思八十年代末的“躁動”、“瘋狂”的社會精神與五十年代在“真誠、熱情”以及“荒誕”等問題的思考。與這個大型的綜合性觀念藝術伴隨而來的是1989年實施的《四月雪》行為作品,漫天飛來的白紙從中央美院灰樓上方逐漸飄滿王府井,這種區域式的“人工造景”通過對社會時事的反應表達了對那個時代“不平靜”的種種文化心理的藝術表達與視覺記錄。
兩次“觀念藝術
的成功實施,不但沒有引導其往“中國早期觀念藝術”的方向進一步發展,反而促使這個“愛好讀書、喜歡探究事物本質”的年輕人產生了對這種前衛方式的反思。他毅然選擇了“回歸架上”的方式,接下來推出
的《家族——105個頭像》通過有規律的將表情各異的105個頭像排列並置的方式表達了他對時代精神狀況的某種勾勒。《空鳴系列》的畫面用一種“飄
散”的筆觸繪製了一種黑色的微小符號在空中如風飄去的感覺,帶有“嗡嗡”意象的信息是對社會心理的又一種視覺輸出。1991年批評家范迪安先生在中央美院為張方白策劃了他的首次個展“實在”,並為其作品命名,展出了《家
族》、《空鳴》以及作為畢業創作的《實在》系列。與“飄散”的筆觸不同,《實在》作品中簡潔濃重的邊緣線、內部厚重而講究層次的筆觸以及堅實的力量感是他“凝固”風格的開始,這個系列通過一種“既像人又不像人、孤獨的、簡約軀體的符號”(畫家自語)表現並帶抽象性地完成了對某種靈魂性意象的探索。批評家栗憲庭說“有一種凝固的東西”;巫鴻強烈的感受到“一種襲面而來的精神魂魄”。應該說,自1987年以來美術界開始的針對“八五新潮”後期出現的種種問題而展開的“純化語言”與“大靈魂”的學術討論對張方白藝術思想的成熟奠定了關鍵的基礎,“錘鍊語言表達觀念”成為他藝術思想體系中的中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