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溝鎮

山東省滕州市下轄鎮

鮑溝鎮隸屬於山東省滕州市,位於滕州市南部,京滬鐵路西側,距滕州城10公里。東與南沙河鎮官橋鎮接壤,南鄰張汪鎮,西與西崗鎮交界,北臨郭河北支(又稱呂坡河)與洪緒鎮相連。南北長8.1公里,東西寬9.2公里,總面積74.39平方千米。轄66個行政村總,78382人(2017)。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鮑溝鎮轄區隸屬古薛國領域。西漢時期(公元前187年)屬魯國豫州。明代(1436~1449年),鮑溝一帶為禮教鄉黃甫社。清代(1672~1813年),鮑溝是72保之一,後由保改社。到光緒年間,又易社為保。
民國三十年(1941年)滕縣成立偽政府,分9區74鄉,鮑溝現境分別隸屬滕縣六區、七區和一區管轄。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划鮑溝一帶為沛滕邊中心縣第二區。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改屬臨城縣第二區。
1952年改為薛城縣第二區。1956年鮑溝劃歸滕縣為鮑溝區。1957年3月撤西崗區併入鮑溝區。
1958年6月撤區建中華人民公社,次年改為鮑溝人民公社。
1966年5月撤鮑溝、金庄兩公社合建鮑溝區。1968年12月撤區恢復原鮑溝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改為鮑溝鄉,11月由鄉改鎮。所轄8個辦事處。

地理環境


地理境域

鮑溝鎮地處滕州市西南部,104國道縱貫2全境,篤西公路橫穿東西,東距京福高速公路出口約3公里。總面積74.6平方公里。 

地形

鮑溝鎮為平原鄉鎮。鎮域呈現東南西北斜形,地勢東北略高,最高處海拔62.9米;最低處海拔43.6米。境內有2片窪地,落差約5--10米。一片是磨庄湖坡,位於西磨庄村西,約100公頃;另一片是甄窪湖坡,位於甄窪村周圍,約300公頃。

水文

共有3條河流橫穿境內。郭河北支流經8.8公里,郭河南支流經6.15公里,在呂坡村后與郭河南支匯合,系季節性溢洪河道。小蘇河位於境內最南端,是滕南十字河的一條支流,流經鎮域1.4公里。 

自然資源


鎮內資源豐富,有滕東煤礦、金庄煤礦、田陳煤礦北七採區三座大型煤礦,年產量達180萬噸。
鎮內黃沙資源豐富,儲沙面積約2000公頃,沙層厚3--4米。西北部煤礦資源較為豐富。 

行政劃分


區劃沿革

鮑溝一村建於北宋初雍熙二年(986年)。原名陳許村。北宋末更名為鮑家溝村。1950年改為鮑溝一村。
鮑溝二村建於明·萬曆年(1581年)。原名西閔樓。1950年改為鮑溝二村。
鮑溝三村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原名後街。1950年改為鮑溝三村。
鮑溝四村村名由來原名倪庄、郭庄。1950名改為鮑溝四村。
呂坡村建於北宋末南宋初(1120~1138年)。原名雲家樓。元初改名呂坡。位於呂坡村前的呂場,建於清中期(1726年),原為佃戶村,1957年劃歸呂坡村。
壩前村建於清初(1620年)。原名壩窩,1961年分出壩前大隊。1984年改為壩前村。
壩后村建於清初(1620年)。與壩前本是一個自然村,1961年分出壩后大隊。1984年改名為壩后村。
前漢宮村原名漢宮。建於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系光武帝行宮,故稱漢宮。1976年改為躍進大隊。1984年恢復原名漢宮,並劃分出前漢宮村。
後漢宮村原名漢宮,與前漢官村本是一個自然村,1984年劃分為後漢宮村。
前皇村建於元末1337年,原名東房村、新郭村、皇甫壩,清初改為前皇甫。1984年改名為前皇村。
前鞋城村建於西漢時期,因村莊為斜型,以諧音鞋得名鞋城。1984年劃分出前鞋城村。
甄窪村建於金大定年間(1180年)。以甄姓為村名的第一個字,因地勢相對較為低洼,故名為甄窪。
郝寨村建於明初,原名郝家莊。清·咸豐十一年改郝家寨。1984年定名為郝寨村。
邢寨村建於明初·洪武初年。原名邢家莊,又為邢家寨,后簡稱邢寨。
閔樓村建於南北朝天嘉五年(564年)。原名雙龍溝,后改為閔家樓,1984年定為閔樓村。
西宋庄村建於明·洪武年間(約1380年)。原名宋庄。1982年更名為西宋庄。
趙泉樓村建於明·嘉靖八年(1529年)。原名趙莊。1982年更名為趙泉樓。
楊村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原名楊家村。后簡稱為楊村。
馬口村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原名馬家河口,又稱馬庄,1982年更名為馬口村。位於村前的尚庄建於明初,於2001年劃歸馬口村。

區劃詳情

截至2014年,鮑溝鎮轄66個行政村:
鮑溝一村鮑溝二村鮑溝三村
鮑溝四村薛岩前村薛岩中村
薛岩后村圈裡村華庄村
西寧村東寧村侯樓村
前皇甫村東皇甫村中皇甫村
西皇甫村楊村壩窩前村
壩窩后村北朱庄村劉坡東村
劉坡西村東石廟村中石廟村
西石廟村呂坡村馬口村叢屯村
於倉村西宋庄村後漢宮村
漢宮村徐村趙泉樓村
官莊村前鞋城村后鞋城村
邢庄村甄窪村邢寨村
興劉庄村關村三清閣村
褚村張村楊郝庄村
大劉庄村大楊樓村卜廟村
郝寨村閆廟村琉璃廟村
郝庄村南潭村張埠村
姜店村南吳庄河涯村
裴樓村孫崗村大李樓村
閔樓村西荊林村東荊林村
南朱庄村西磨庄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鮑溝鎮總人口8.1萬 。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
2017年,人口78382人(2017)。

經濟


綜述

2015年1—10月份,全鎮生產總值實現51.17億元,同比增長11.7%;地方財政收入實現1.52億元,同比增長15.58%;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79.1億元,同比增長19.6%。 

農業

鮑溝鎮
鮑溝鎮
2012年,全鎮生豬存養量1.99萬頭,年出欄生豬4.1萬頭,2012年生豬飼養純盈餘1200多萬元;肉雞存欄18.2萬隻,年出欄肉雞近100萬隻,2012年肉雞養殖純盈餘300多萬元;肉鴨存養量27.5萬多隻,年出欄肉鴨近200萬隻,2012年肉鴨養殖純盈餘570多萬元;水貂、狐狸、貉子等皮毛動物存養量6萬多隻,佔全滕州市飼養量的60%,2012年純盈餘1500多萬元。大力推進林果發展。目前,全鎮各類果品1195畝,花卉苗木519畝,經濟結構調整1554畝,發展經濟林1350畝,形成了以蘋果、葡萄、梨、桃、冬棗日本甜柿、櫻桃等為主的50多個品種的特色生態林果村。
目前全鎮66個村都配備了動物防疫員、技術指導員,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8家。其中,以土地為紐帶的合作社15個,畜牧業9個,農機服務業4個。2012年,全鎮人均純收入實現11002元,增長20.0%,五年年人均增長11.6%。
2012年,全鎮綠化總投資達586萬元,造林總面積1770畝,其中道路綠化446畝,平原綠化1220畝,完成防護林300畝,經濟林100畝,栽植各類樹木29.5萬株,種植花卉苗木460畝,農田林網4600畝,完成滕州市級綠化示範村6個,森林覆蓋率達37%。 

工業

2014年1月至6月,全鎮完成工業企業技術創新項目13個,佔全年任務的109.09%;納入上級重點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導向計劃的有15個,技術改造新立項項目7個,創建棗莊市級研發中心5家,研發新產品、新技術67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196項。
2014年上半年,全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5億元,佔全年任務的67.13%;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50.7億元,佔全年任務的58.12%;完成新產品增加值15.8億元,佔全年任務的68.71%。 

文化


省級文物級保護單位:呂坡遺址
棗莊市級保護單位8處:呂坡遺址、西石廟遺址、三清閣遺址、閔樓遺址、前鞋遺址、后鞋遺址、薛岩前村遺址、西宋庄遺址等
呂坡灣(擬建呂坡生態濕地公園)
呂坡河
呂坡河
漷河南北支匯合的地方叫呂坡灣,這裡水草豐美,景色宜人,每個到過呂坡灣的人都會被她的美所折服,秋天,呂坡灣靜悄悄地鑲嵌在秋葉織成的花地毯上,夕陽將絳紅暖色調塗抹在小河灣的水面上,小河灣周圍仍然保留著夏天還未完全褪去的綠色,豐腴有些發黃的蒿草還長在那裡,豐收的莊稼還在最後沐浴溫暖的陽光。不遠處,可見幾間茅屋裊裊飄浮的炊煙,秋陽染紅了水邊叢叢低矮的樹,它們在微風的親吻下歡快地搖曳,跳躍著優美的舞蹈!
秋天的呂坡灣,有她獨有的風韻,她一絲不苟地用清濯的水哺育周圍稠密的林木,青青的小草。她用甘甜的乳汁讓牛羊喝醉耳鳴鳴的鳥兒亮翅。她育出來的魚蝦,引來眾人垂釣,野鴨嬉戲,水鳥飛吻。在天高雲淡的日子裡,來到呂坡灣,享受大自然給予甜蜜的愛,大有脫俗之感,十分愜意。 

社會


鮑溝鎮
鮑溝鎮
2009年,鮑溝鎮全面加強社會治安防控工作,在66個村建成高標準的綜治辦公場所,並投資30餘萬元建設了鎮綜治工作中心,夯實了基層工作基礎。開展了12次安全生產大檢查和生產煙花爆竹專項整治活動,全鎮安全穩定形勢不斷好轉,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大教育資源整合力度,投資30餘萬元對中心幼兒園進行了擴建整修,投資200餘萬元建設了騰雲石廟希望小學教學樓,投資600餘萬元對中心中學餐廳、宿舍樓、實驗樓等進行了改擴建。不斷規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機制,改善群眾就醫的硬體設施,建成了14處高標準村級衛生室;投資106萬元、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鎮中心衛生院多功能一體病房樓也即將投入使用。積極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繼續拓寬救助渠道和範圍,救助殘疾人、特困戶、五保戶和貧困群眾232人次。實現信訪工作重心下移,認真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70起,主動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200餘件,全鎮信訪穩定工作出現可喜局面。 

發展建設

綠色的公交、寬闊的馬路、整潔的街巷……日前,筆者走進鮑溝鎮劉西村,漫步在村莊里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秀美宜居、宛若城市社區、落落大方的美麗農村。
這是鮑溝鎮蓬勃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今年以來,該鎮以建設幸福鮑溝為總目標,以改善村居環境為出發點,多措並舉、內外兼修,突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整治、精神文明創建等工作,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再上新台階。
該鎮全面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道路硬化、電網升級等各項工程穩步推進。投資468萬元完成了8個村的小農水建設項目,投資976萬元實施了10個村的中低產田改造項目,投資230萬元實施了3個村的電網改造工程、更新架設高壓線路1.8公里,總長101公里的“戶戶通”道路硬化工程及惠及2000餘戶的旱廁改造工程正在穩步實施,清新秀美、暢順宜居的新農村雛形初顯。
環衛工作全面實行市場化運作,形成“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無縫隙”的環衛管理網路。今年,該鎮新配備垃圾車10輛、垃圾桶300個,新聘專業保潔員20餘人,累計清理無序垃圾39噸,粉刷牆壁6.7萬平方米,栽植綠化樹木4.1萬棵,整修道路47公里,村容村貌及村居“顏值”持續提升。
“四德工程”建設深入推進,美麗鄉村的“內涵”不斷豐富。該鎮在各村紮實開展四德榜評樹、巾幗十傑評選等活動,形成長效機制,文明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同時,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和鄉村文明行動,全鎮66個村個均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凡事從簡的婚喪嫁娶蔚然成風。 

代表人物


書畫界名人:王學仲、馬世曉、閔蔭南,鮑溝鎮是三位書畫大家故鄉
王學仲
1925年10月生於山東省滕州市鮑溝鎮寧家村,原名王黽,字黽子,筆名夜泊,號滕固詞人,晚號黽翁,室名潑墨齋。
書畫家、教授。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天津書法家協會主席。1953年起在天津大學任教,創立天津大學王學仲藝術研究所,兼任南開大學、廣州美院及日本筑波大學客座教授,王學仲藝術研究所榮譽所長,中國文聯第八屆、九屆全委會榮譽委員,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畫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精通書法、繪畫、文學、哲學;是一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家,創立“黽學”學派。
一代大家王學仲先生於2013年10月8日晨7:17在天津武警總醫院病逝,享年88周歲。
1942年考入北平京華美術學院國畫系,曾師從邱石冥、吳鏡汀、容庚,1945年畢業後由北平國立藝專墨畫科轉入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學習年畫及油畫,同時也接受齊白石黃賓虹、張伯英、徐悲鴻、李可染等人的指導,書法功底深厚,諸體皆善,尤長於行草書,豪放雄健,跌宕多姿,繪畫則以山水為主,精於書畫理論,著述甚豐,1953年在天津大學任美術課教師。1978年入文化部中國畫創作組創作。1985年天津大學建成“王學仲藝術研究所”,任該所所長。1989年獲天津市魯迅文藝大獎,出版有:《書法舉要》、《中國畫學譜》、《王學仲美術論》、《王學仲書法論》、《王學仲書畫詩文集》、《夜泊畫集》等。
王學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了三則治學主張,即:二言——歐風漢骨,東學西行;四感——文化的厚重感,歷史的滄桑感,詩人的蒼涼感,藝術的高貴感;四我——揚我國風,勵我民魂,求我時尚,寫我懷抱。作品還有《四季繁榮圖》、《垂楊飲馬圖》、《雙鯉圖》等。
馬世曉
1934年出生於山東滕州鮑溝鎮馬口村,童年遷居徐州。幼承家訓,篤志翰墨。1960年畢業於原浙江農業大學(今浙江大學)茶學系,留校任教。現為浙江大學教授、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顧問、江蘇省徐州市藝術館名譽館長、浙江省高校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浙江省錢江書畫院名譽院長、國際書法家協會顧問等職。長期從事書法創作和書法教育工作。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三屆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二屆評審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第二、三屆副主席。2013年1月30日,馬世曉與世長辭。
閔蔭南
譜名繁榕,別署逸文,以字行,室名蘆花別館,1939年出生於滕州市鮑溝鎮閔樓村。現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新疆書畫研究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新疆書法家協會顧問(原新疆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新疆書法家協會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新疆軍旅書畫院名譽院長。
幼承家學.五十年代就讀于山東曲阜師範,師從著名書畫家孔端甫先生.其書法初沉酣於二王、唐楷,復浸淫於六朝碑版與漢隸奏簡之間,然後上溯金文、羯鼓。40餘年潛心書藝,轉益多師,未嘗稍怠,書風漸趨深沉簡遠。書法之外,兼涉文史、美學、國畫、詩詞寫作與書畫評論。閔蔭南書法作品曾入選全國第四屆和第七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全國第四屆藝術節書法展覽,中國首屆書法藝術節(天津)等書法展、自治區成立四十年大慶書法展等書法大展中,五次獲一等獎。1996年自治區文聯授予“德藝雙馨”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