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儼等疏

晉宋易代之際陶淵明所作的文言文

《與子儼等疏》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在晉宋易代之際所作的一封家信。詩人在信中用平易淺顯的語言扼要地回顧了他五十餘年的生活,述說自己的思想和人生態度,還告誡兒子們要互相友愛,期望兒子們也能按照他的理想和做人的準則生活下去。全信款款而談,語重心長,尤能體現詩人的一生志趣及滿腔深厚的舔犢之情。

作品原文


與子儼等疏
告儼、俟、份、佚、佟:
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聖賢,誰能獨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將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遊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穎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於沒齒。濟北汜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復何言!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1.儼(yǎn)、俟(s ì)、份(bīn)、扶(yì)、佟(tóng):陶淵明的五個兒子。參見陶淵明《責子》詩。
2.賦:給予。
3.誰能獨免:逮本作“誰獨能免”,今據《宋書》及李本、焦本改。
4.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孔子的學生。
5.此二句見《論語·顏淵》。
6.四友:孔子的學生顏回子貢子路、子張,為孔子四友。(見《孔叢子·論書》)子夏與他們是同輩。
7.音旨:指孔子的教誨。旨:要義。
8.發:發表,講。斯談:這話,指“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之語。
9.將非:豈不是。窮達:失志與顯達,指命運的好壞。妄求:非分地追求。
10.壽夭:長壽與短命。外請:在命定之外求保。故:緣故。
11.以:因。弊:貧乏。
12.遊走:在外奔波,指外出做官。
13.性剛:性格剛直。才拙:才能拙劣。指不會逢迎取巧。
14.與物多忤(wǔ):與社會人事多不相合。忤:逆,違背。
15.自量為己:自己估量自己。即為自己考慮。
16.貽:遺留。俗患:指世俗官場上的禍患。
17.僶俛(mǐn miǎn):勉力,努力。辭世:指辭去世俗事物,即辭官歸隱。
18.汝等:你們。
19.孺仲:東漢王霸,字孺仲(《後漢書》作“儒仲”),太原人。《後漢書,逸民列傳》說他“少有情節。及王莽篡位,棄冠帶,絕交宦,以病歸。隱居守志,茅屋蓬戶。連征不至,以壽終”。又《後漢書·列女傳》載:太原王霸“妻亦美志行。初,霸與同郡令狐子伯為友,后子伯為楚相,而其子為郡功曹。子伯乃令子奉書於霸,車馬服從,雍容如也。霸子時方耕於野,聞賓至,投耒而歸,見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視。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卧不起。妻怪問其故,始不肯告,妻請罪,而後言曰:‘吾與子伯素不相若,向見其子容服甚光,舉措有適,而我兒曹蓬髮歷齒,未知禮則,見客而有慚色。父子恩深,不覺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節,不顧榮祿。今子伯之貴孰與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慚於兒女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終身隱遁。”
20.敗絮:指破棉襖。擁:纏裹,穿著。
21.何慚兒子:又何必為兒子的貧寒而慚愧呢。
22.一事:一樣的事。是說兒子同自己一樣,同處貧寒之中,故不必為之慚愧。
23.靡:沒有。二仲:指漢代的兩位隱士羊仲、求仲。
24.萊婦:老萊子的妻子。春秋時楚國的老萊子,在蒙山之南隱居躬耕。楚王用重禮來聘請他做官。他的妻子竭力勸止他說:“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祿,為人所制也,能免於患乎?”老萊子便與妻子一起逃隱於江南。(事見《高士傳)、《列女傳》)
25.抱茲:懷此。
26.良:甚,很。
27.樹木交蔭:樹木枝葉交錯成蔭。
28.時鳥:候鳥。
29.羲皇上人:太古之人。羲皇:伏羲氏,古代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30.意淺:思想單純。識罕:見識稀少。
31.謂:以為。斯言:指“常言”四句。保:保持,維持。
32.機巧:指逢迎取巧。好疏:很生疏。.
33.緬:遠。
34.眇然:渺茫的樣子。
35.就:接近。衰損:衰老。
36.遺:遺棄。
37.藥石:泛指藥物。石:指治病的石針。
38.大分(fèn):壽命。
39.每:常。役:擔任,被迫從事。
40.若何可言:意渭有什麼話可說呢。若何:怎麼。
41.不同生:不是一母所生。長子儼為淵明前妻所生,后四子為續弦翟氏所生。
42.四海之內皆兄弟:語出《論語·顏淵》。
43.無猜:無有猜忌。事見《讀史述九章·管鮑》注。
44.歸生、伍舉:戰國時楚國入,二人為好友。伍舉因罪逃往鄭國,再奔晉國;在去晉國的路上與出使晉國的歸生相遇。兩人便在地上鋪荊草,席地而坐,敘說昔日的情誼。歸生回到楚國后對令尹子木說,楚國人才為晉國所用,對楚國不利。楚國於是召回伍舉。(事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國語·楚語》)班:布列。道舊:敘舊。
45.以敗為成:指管仲因得鮑叔的幫助而在失敗中轉向成功。起初,管仲輔佐公於糾,鮑叔輔佐公於小白,後來公子小白打敗了公於糾,即位為齊桓公,管仲被囚禁,鮑叔向齊桓公極立推薦管仲。管仲被起用力相,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事見《史記·管晏列傳》)
46.因喪立功:指伍舉在逃亡之中因得歸生的幫助而回到楚國立下功勞。《左傳·昭公元年》載:伍舉回到楚國后,輔佐公子圍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楚靈王
47.他人:別人,非親兄弟之人。這裡指鮑叔與管仲。歸生與伍舉。尚爾:尚且能夠如此。
48.穎川:郡名,今河南省禹縣。韓元長:名融,字元長,東漢時人。年輕時不為章句而善辨事理,聲名甚盛,曾受到大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將軍等五府的同時徵召;漢獻帝時官至太僕。為九卿之一。(事見《後漢書·韓韻列傳》)
49.沒齒:猶言終身。
50.濟北:古地名,在今山東省長清縣。氾(fàn范)稚春:名毓,字椎春,西晉時人。《晉書·儒林傳》說他家累世儒素,九族和睦,到氾毓時已經七代。當時人們稱讚其家“兒無常父,衣無常主”。
51.操行人:品行高尚的人。
52.同財:共同擁有財產,指沒有分家。
5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二句語出《詩經·小雅·車轄).意思是說:對古人崇高的道德則敬仰若高山,對古人的高尚行為則效法和遵行。
54.爾:那樣。
55.至心:至誠之心。尚:崇尚,羨慕。
56.汝:猶“汝等”,你們。其:語氣詞,這裡有“應當”的意思。

白話譯文

告訴嚴、俟、份、佚、侮諸子:
天地賦予人類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自古至今,即便是聖賢之人,誰又能逃脫死亡呢?子夏曾經說過:“死生之數自有命定,富貴與否在於天意。”孔子四友之輩的學生,親身受到孔子的教誨。子夏之所以講這樣的話,豈不是因為人的窮困和顯達不可非分地追求,長壽與短命永遠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緣故嗎?
我已經年過五十,年少時即受窮苦,家中常常貧乏,不得不在外四處奔波。我性格剛直,無逢迎取巧之能,與社會人事多不相合。自己為自己考慮,那樣下去必然會留下禍患。於是我努力使自己辭去官場世俗事務,因而也使你們從小就過著貧窮饑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賢妻的話所感動,自己穿著破棉襖,又何必為兒子不如別人而慚愧呢?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只遺憾沒有求仲、羊仲那樣的鄰居,家中沒有像老萊子妻那樣的夫人,懷抱著這樣的苦心,內心很是慚愧。
我少年時曾學習彈琴、讀書,間或喜歡悠閑清靜,打開書卷,心有所得,便高興得連飯也忘記吃了。看到樹木枝葉交錯成蔭,聽見候鳥不同的鳴聲,我也十分高興。我常常說,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著,遇到涼風一陣陣吹過,便自認為是伏轟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單純,見識稀少,認為這樣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時光逐漸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復過去的那種生活,希望又是多麼渺茫!
自從患病以來,身體逐漸衰老,親戚朋友們不嫌棄我,常常拿來藥物給我醫治,我擔心自己的壽命將不會很長了。你們年紀幼小,家中貧窮,常常擔負打柴挑水的勞作,什麼時候才能免掉呢?這些事情總是牽掛著我的心,可是又有什麼可說的呢!你們兄弟幾人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應當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鮑叔和管仲分錢財時,互不猜忌;歸生和伍舉久別重逢,便在路邊鋪上荊條坐下暢敘舊情;於是才使得管仲在失敗之中轉向成功,伍舉在逃亡之後回國立下功勞。他們並非親兄弟尚且能夠這樣,何況你們是同一父親的兒子呢!穎川的韓元長,是漢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職,享年八十歲,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濟北的匯稚春,是晉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們家七代沒有分家,共同擁有財產,但全家人沒有不滿意的。
《詩經》上說:“對古人崇高的道德則敬仰若高山,對古人的高尚行為則效法和遵行。”雖然我們達不到那樣高的境界,但應當以至誠之心崇尚他們的美德。你們要謹慎做人啊,我還有什麼話好說呢!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大約作於宋永初二年(421年)詩人五十三歲時,當時他所患痁疾曾一度加劇。重病中他自恐來日無多,便懷著生死由命的達觀態度,給幾個兒子留下了這封帶有遺囑性質的家信。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信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提出生必有死,接著從孔子弟子子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名言中,引出“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的道理,然後就此分層敘說。
首先用年過知天命的歲數來回首已往,雖有自責,卻也有清除非己的無奈和閑居躬耕的歡然自喜,孺仲妻的話使他深信對生活方式作出的選擇,而不受拘束的生活也使他充分感受到羲皇上人般的閑適。這種對平生志趣的追述,實際上充滿了“窮達不可妄求”的生活哲理。
其次是以病重難久的心情來交代後事,儘管沒有足夠的財產留給後代,詩人還是真誠的希望他們能像鮑叔、管仲那樣對待家產,像歸生、伍舉那樣念及情誼,像韓元長那樣兄弟同居,像汜稚春那樣七世同財,這又是在“壽夭永無外請”思想支配下的殷殷囑託。
全信款款而談,語重心長,尤能提現詩人的一生志趣及滿腔深厚的舔犢之情。

名家點評

明代林雲銘《古文析義》:“與子一疏,乃陶公畢生實錄、全副學問也。窮達壽夭,既一眼覷破,則觸處任真,無非天機流行。末以善處兄弟勸勉,亦其至情不容己處。讀之惟見真氣盤旋紙上,不可作文字觀。”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