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學獎
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文學獎項
魯迅文學獎,是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文學獎項。與老舍文學獎、茅盾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並稱中國四大文學獎。創立於1986年。魯迅文學獎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之一,旨在獎勵優秀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雜文、文學理論評論的創作,獎勵中外文學作品的翻譯,推動中國文學事業的繁榮發展。
魯迅文學獎各單項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4年評選一次魯迅文學獎大獎。將選出該評獎年度里某一文學體裁中思想性藝術性俱佳的作品。首次評獎從1997年開始,評選1995—1996年的作品。包括以下各獎項: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全國優秀詩歌獎;全國優秀散文、雜文獎;全國優秀文學理論、文學評論獎;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
魯迅文學獎以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魯迅文學獎,設立於1996年,其前身“全國中、短篇小說獎”,自1980年代初新時期文學開始即設立。
魯迅文學獎獎章
魯迅,浙江紹興人,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樹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筆名魯迅(Lution)源於革命(Revolution)。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后從事文學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內心。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的基石,后與《阿Q正傳》、《葯》、《故鄉》等小說名篇一同收入小說集《吶喊》。毛澤東主席評價魯迅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簡稱:文思革),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
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
全國優秀詩歌獎 |
全國優秀散文 |
雜文獎 |
全國優秀文學理論 |
文學評論獎 |
全國優秀文學翻譯獎 |
魯迅
範圍
1、凡屬評獎年度內在國家批准出版發行的報紙、刊物、出版社發表和出版的上述文學體裁、門類的作品,均可參加評選(單篇作品以首次發表的時間為準,書籍以版權頁標明的第一次出版時間為準)。
2、鑒於評選工作的語言限制,凡是用少數民族文字創作的作品,要求以漢文譯作參加評選。用少數民族文字創作的作品,可參加中國作協有關少數民族文學獎項的評獎。
3、詩歌和散文、雜文作品,以出版的詩集、散文、雜文集參評。文學理論和文學評論著述,單篇作品和理論評論專著,均可參評。
4、凡是台灣作家在大陸正式出版的文學作品,都可以參加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等4項大獎的評選。
標準
第四屆魯迅文學獎頒獎現場
2、重視作品的藝術品位。鼓勵在繼承我國優秀文學傳統和借鑒外國優秀文化基礎上的探索和創新,尤其鼓勵那些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富有藝術感染力的作品。
3、重視作品的社會影響力。各獎項評委會,可根據本條例的要求,結合該文學體裁門類的特點,聽取讀者意見,提出具體要求。
紀律
1、確保評獎的權威性與公正性。魯迅文學獎各獎項的評獎委員會要堅持評獎標準,實行評委名單公開、評委會評語公開制度。
2、杜絕行賄受賄等違法亂紀行為和人情請託等不正之風。評委會、審讀小組及評獎辦公室成員,不得有任何可能影響評選結果的不正當行為。一旦發現此種行為,有關評委或工作人員的資格將被取消,有關參評作品的資格也將予以取消。
3、實行迴避制度。評委會成員若有作品參評,或與參評作家作品有較為密切的關係(如系作品的責任編輯、參評作者的親屬等),必須迴避。若發現有隱瞞者,取消評委資格,並不得再參加魯迅文學獎評獎工作。
機構
魯迅
2、各獎項評獎委員會委員由中國作家協會聘請文學界有影響的作家、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擔任,人數以11人為宜。擔任各獎項評獎委員會委員者不應交叉。每一屆評委應比上屆更新1/2以上。京外評委應占評委總數的1/3以上。評委名單由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並報告主席團,同時報請上級主管部門備案。
3、中國作協成立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協調各獎項的評獎以及負責評獎結果的發布和頒獎大會的組織工作。
4、各獎項評獎委員會組成后,須認真討論評選標準,重申評獎紀律,統一思想,以確保評選工作的導向性、權威性與公正性。
程序
1、參評作品徵集。經中國作協書記處批准后,以中國作協的名義統一發布徵集參評作品的通知,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作協、各行業文協(作協)、全國各省級以上有關出版單位和大型文藝雜誌社在規定期限內向各獎項評獎辦公室報送符合評選要求的參評作品。
2、推薦備選作品。各評獎辦公室報請各評委會批准,聘請若干評論家、作家和編輯家組成審讀小組,對推薦作品在廣泛閱讀、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篩選,提出適當數量的作品,作為供評委會審讀備選的篇目。經由3名以上評委聯名提議,亦可在審讀小組推薦的篇目以外,增添備選篇目。在評選過程中,可適當召開讀者座談會,聽取讀者的意見。
3、投票產生各單項獎的獲獎作品。評委會在認真閱讀全部備選篇目的基礎上,經充分的協會商與討論,最後投票產生獲獎作品。投票是否採用記名方式,由評委會以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確定。作品獲得不少於評委總數的2/3的票數,方可當選。
4、評獎揭曉。評選結果報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備案,由中國作協統一發布。對獲獎作品,頒發獎牌和獎金。對出版、刊登獲獎作品的出版社、雜誌社及其現任編輯頒發證書。
魯迅文學獎評選活動經費由國家撥款及吸收社會贊助方式解決。
第一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名單(1995-1996) | ||
---|---|---|
類型 | 姓名 | 作品 |
短篇小說 | 史鐵生 | 《老屋小記》 |
遲子建 | 《霧月牛欄》 | |
阿成 | 《趙一曼女士》 | |
陳世旭 | 《鎮長之死》 | |
畢飛宇 | 《哺乳期的女人》 | |
池莉 | 《心比身先老》 | |
中篇小說 | 鄧一光 | 《父親是個兵》 |
林希 | 《小的兒》 | |
劉醒龍 | 《挑擔茶葉上北京》 | |
何申 | 《年前年後》 | |
李國文 | 《涅槃》 | |
劉恆 | 《天知地知》 | |
東西 | 《沒有語言的生活》 | |
閻連科 | 《黃金洞》 | |
李貫通 | 《天缺一角》 | |
徐小斌 | 《雙魚星座》 | |
報告文學 | 邢軍紀曹岩 | 《錦州之戀》 |
楊黎光 | 《靈魂何歸》(亦名:《沒有家園的靈魂》) | |
冷夢 | 《黃河大移民》 | |
金輝 | 《慟問蒼冥》 | |
一合 | 《黑臉》 | |
江宛柳 | 《沒有掌聲的征途》 | |
郭曉曄 | 《東方大審判》 | |
張建偉 | 《溫故戊戌年》 | |
陳桂棣 | 《淮河的警告》 | |
徐劍 | 《大國長劍》 | |
王家達 | 《敦煌之戀》 | |
何建明 | 《共和國告急》 | |
李鳴生 | 《走出地球村》 | |
程童一 等 | 《開埠》 | |
董葆存 | 《毛澤東和蒙哥馬利》 | |
詩歌 | 李瑛 | 《生命是一片葉子》 |
匡滿 | 《今天沒有空難》 | |
韓作榮 | 《韓作榮自選集》 | |
沈葦 | 《在瞬間逗留》 | |
張新泉 | 《鳥落民間》 | |
王久辛 | 《狂雪》 | |
辛茹 | 《尋覓光榮》 | |
李松濤 | 《拒絕末日》 | |
散文雜文 | 冰心 | 《我的家在哪裡》 |
季羨林 | 《賦得永久的悔》 | |
嚴秀 | 《牽牛花蔓》 | |
雷加 | 《半月隨筆二集》 | |
郭風 | 《郭風散文選集》 | |
艾煊 | 《煙水江南綠》 | |
散文 | 何為 | 《何為散文選集》 |
王充閭 | 《春寬夢窄》 | |
周濤 | 《中華散文珍藏本·周濤卷》 | |
鐵凝 | 《女人的白夜》 | |
李輝 | 《秋白茫茫》 | |
周同賓 | 《皇天后土》 | |
趙玫 | 《從這裡到永恆》 | |
劉成章 | 《羊想雲彩》 | |
夏堅勇 | 《湮沒的輝煌》 | |
斯妤 | 《兩種生活》 | |
雜文 | 林祖基 | 《微言集》 |
何滿子 | 《何滿子雜文自選集》 | |
邵燕祥 | 《邵燕祥隨筆》 | |
韓羽 | 《韓羽雜文自選集》 | |
唐達成 | 《世象雜拾》 | |
理論評論 | 樊駿 | 《認識老舍》 |
敏澤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文學價值論》 | |
陳伯海 | 《自傳統至現代——近四百年中國文學思潮變遷論》 | |
曾鎮南 | 《論魯迅與林語堂的幽默觀》 | |
邵伯周 | 《茅盾幾部重要作品的評價問題》 | |
文學翻譯 | 楊德豫 譯 | 《華茲華斯抒情詩選》 |
燕漢生 譯 | 《艾青詩百首》 | |
綠原 譯 | 《浮士德》 | |
范維信 譯 | 《修道院紀事》 | |
顧蘊璞 譯 | 《萊蒙托夫全集2·抒情詩Ⅱ》 |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單(1997—2000) | |||
---|---|---|---|
類型 | 姓名 | 作品 | 刊登期刊/出版社 |
短篇小說 | 劉慶邦 | 《鞋》 | 《北京文學》 |
石舒清 | 《清水裡的刀子》 | 《人民文學》 | |
紅柯 | 《吹牛》 | 《時代文學》 | |
徐坤 | 《廚房》 | 《作家》 | |
遲子建 | 《清水洗塵》 | 《青年文學》 | |
中篇小說 | 葉廣芩 | 《夢也何曾到謝橋》 | 《十月》 |
鬼子 | 《被雨淋濕的河》 | 《人民文學》 | |
鐵凝 | 《永遠有多遠》 | 《十月》 | |
衣向東 | 《吹滿風的山谷》 | 《橄欖綠》 | |
閻連科 | 《年月日》 | 《收穫》 | |
報告文學 | 何建明 | 《落淚是金》 | 《中國作家》 |
王樹增 | 《遠東朝鮮戰爭》 |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
梅潔 | 《西部的傾訴》 | 《報告文學》 | |
李鳴生 | 《中國863》 | 《北京文學》 | |
楊黎光 | 《生死一線》 | 《深圳特區報》《報告文學》 | |
詩歌 | 楊曉民 | 《羞澀》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曲有源 | 《曲有源白話詩選》 | 作家出版社 | |
朱增泉 | 《地球是一隻淚眼》 |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
西川 | 《西川的詩》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曹宇翔 | 《純粹陽光》 | 明天出版社 | |
散文雜文 | 李國文 | 《大雅村言》 | 東方出版中心 |
余秋雨 | 《山居筆記》 | 文匯出版社 | |
朱鐵志 | 《精神的歸宿》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
徐光耀 | 《昨夜西風凋碧樹》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
張抗抗 | 《張抗抗散文》 | 解放軍出版社 | |
理論評論 | 陳涌 | 《“五四”文化革命的再評價》 | 《文藝報》 |
程文超 | 《一九O三:前夜的涌動》 | 山東教育出版社 | |
何向陽 | 《12個:1998年的孩子》 | 《青年文學》 | |
韓子勇 | 《西部:偏遠省份的文學寫作》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
錢中文 | 《文學理論現代性問題》 | 《文學評論》 | |
文學翻譯 | 屠岸 譯 | 《濟慈詩選》 | |
董燕生譯 | 《堂吉訶德》 | 浙江文藝出版社 | |
王煥生 譯 | 《奧德賽》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
董純 譯 | 《秧歌》 | 法國“中國之藍”出版社 | |
陶潔 譯 | 《聖殿》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單(2001—2003) | ||||
---|---|---|---|---|
類別 | 姓名 | 作品 | 刊登期刊/出版社 | 日期 |
中篇小說 | 畢飛宇 | 《玉米》 | 《人民文學》 | 2001年第4期 |
陳應松 | 《松鴉為什麼鳴叫》 | 《鐘山》 | 2002年第2期 | |
夏天敏 | 《好大一對羊》 | 《當代》 | 2001年第5期 | |
孫惠芬 | 《歇馬山莊的兩個女人》 | 《人民文學》 | 2002年第1期 | |
短篇小說 | 王祥夫 | 《上邊》 | 《花城》 | 2002年第4期 |
溫亞軍 | 《馱水的日子》 | 《天涯》 | 2002年第3期 | |
魏微 | 《大老鄭的女人》 | 《人民文學》 | 2003年第4期 | |
王安憶 | 《髮廊情話》 | 《上海文學》 | 2003年第7期 | |
報告文學 | 王光明、姜良綱 | 《中國有座魯西監獄》 | 《人民文學》 | 2001年第12期 |
李春雷 | 《寶山》 | 花山文藝出版社 | 2002年10月 | |
楊黎光 | 《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 | 《中國作家》 | 2003年8月 | |
加央西熱 | 《西藏最後的馱隊》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2003年10月 | |
趙瑜、胡世全 | 《革命百里洲》 | 中國青年出版社 | 2003年12月 | |
詩歌 | 老鄉 | 《野詩全集》 | 敦煌文藝出版社 | 2003年11月 |
郁蔥 | 《郁蔥抒情詩》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3年9月 | |
馬新朝 | 《幻河》 | 中原農民出版社 | 2002年12月 | |
成幼殊 | 《倖存的一粟》 | 山東畫報出版社 | 2003年1月 | |
娜夜 | 《娜夜詩選》 | 甘肅文化出版社 | 2003年8月 | |
散文、雜文 | 賈平凹 | 《賈平凹長篇散文精選》 | 陝西人民出版社 | 2003年9月 |
李存葆 | 《大河遺夢》 |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2002年1月 | |
史鐵生 | 《病隙碎筆》 |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2002年2月 | |
素素 | 《獨語東北》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2001年1月 | |
鄢烈山 | 《一個人的經典》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2003年1月 | |
文學理論、文學評論 | 吳義勤 | 《難度·長度·速度·限度——關於長 篇小說文體問題的思考》 | 《當代作家評論》 | 2002年第4期 |
王向峰 | 《〈手稿〉的美學解讀》 | 遼寧大學出版社 | 2003年7月 | |
陳超 | 《打開詩的漂流瓶——現代詩 研究論集》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3年8月 | |
朱向前 | 《朱向前文學理論批評選》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3年9月 | |
文學翻譯 | 田德望 譯 | 《神曲》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2年12月 |
黃燎宇 譯 | 《雷曼先生》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2年12月 |
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單(2004 — 2006年) | ||||
---|---|---|---|---|
類別 | 姓名 | 作品 | 刊登期刊/出版社 | 日期 |
中篇小說 | 蔣韻 | 《心愛的樹》 | 《北京文學》 | 2006年第5期 |
田耳 | 《一個人張燈結綵》 | 《人民文學》 | 2006年第12期 | |
葛水平 | 《喊山》 | 《人民文學》 | 2004年第11期 | |
遲子建 |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 《鐘山》 | 2005年第3期 | |
曉航 | 《師兄的透鏡》 | 《人民文學》 | 2004年第3期 | |
短篇小說 | 范小青 | 《城鄉簡史》 | 《山花》 | 2006年第1期 |
郭文斌 | 《吉祥如意》 | 《人民文學》 | 2006年第10期 | |
潘向黎 | 《白水青菜》 | 《作家》 | 2004年第2期 | |
李浩 | 《將軍的部隊》 | 《朔方》 | 2004年第10期 | |
邵 麗 | 《明惠的聖誕》 | 《十月》 | 2004年第6期 | |
報告文學 | 朱曉軍 | 《天使在作戰》 | 《北京文學》 | 2006年第6期 |
何建明 | 《部長與國家》 | 《中國作家》 | 2004年第10期 | |
新世界出版社 | 2006年1月 | |||
黨益民 | 《用胸膛行走西藏》 |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2005年1月 | |
王宏甲 | 《中國新教育風暴》 | 北京出版社 | 2004年8月 | |
王樹增 | 《長征》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6年9月 | |
詩歌 | 田禾 | 《喊故鄉》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6年9月 |
榮榮 | 《看見》 | 寧波出版社 | 2005年9月 | |
黃亞洲 | 《行吟長征路》 | 浙江文藝出版社 | 2006年9月 | |
林雪 | 《大地葵花》 | 春風文藝出版社 | 2006年10月 | |
于堅 | 《只有大海蒼茫如幕》 | 長征出版社 | 2006年11月 | |
散文雜文 | 韓少功 | 《山南水北》 | 作家出版社 | 2006年10月 |
南 帆 | 《辛亥年的槍聲》 | 海峽文藝出版社 | 2006年12月 | |
劉家科 | 《鄉村記憶》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6年3月 | |
裘山山 | 《遙遠的天堂》 |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2006年6月 | |
文學理論評論 | 李敬澤 | 《見證一千零一夜——21世紀初的文學生活》 | 新世界出版社 | 2004年5月 |
陳曉明 | 《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 》(修訂本)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 2004年1月 | |
歐陽友權 | 《數字化語境中的文藝學》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05年2月 | |
雷達 | 《當前文學創作癥候分析》 | 光明日報 | 2006年7月 | |
洪治綱 | 《困頓中的掙扎——賈平凹論》 | 《鐘山》 | 2006年4月 | |
文學翻譯 | 許金龍譯 | 《別了,我的書》(大江健三郎·著·日文)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2006年9月 |
王東亮譯 | 《笑忘錄》(米蘭·昆德拉·著·法文)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004年1月 | |
李之義譯 | 《斯特林堡文集》(五卷)(斯特林堡·著·瑞典文)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5年5月 |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單(2007 — 2009年) | ||||
---|---|---|---|---|
類別 | 作品 | 姓名 | 刊登期刊/出版社 | 日期 |
中篇小說 | 《最慢的是活著》 | 喬葉 | 《收穫》 | 2008年第3期 |
《國家訂單》 | 王十月 | 《人民文學》 | 2008年第4期 | |
《手銬上的藍花花》 | 吳克敬 | 《延安文學》 | 2007年第6期 | |
《前面就是麥季》 | 李駿虎 | 《芳草》 | 2008年第2期 | |
《琴斷口》 | 方方 | 《十月》 | 2009年第3期 | |
短篇小說 | 《伴宴》 | 魯敏 | 《中國作家·文學》 | 2009年第1期 |
《老弟的盛宴》 | 盛瓊 | 《十月》 | 2007年第2期 | |
《放生羊》 | 次仁羅布 | 《芳草》 | 2009年第4期 | |
《茨菰》 | 蘇童 | 《鐘山》 | 2007年第4期 | |
《海軍往事》 | 陸穎墨 | 《解放軍文藝》 | 2009年第5期 | |
報告文學 | 《震中在人心》 | 李鳴生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2009年4月 |
《中國作家·紀實》 | 2009年第5期 | |||
《生命的吶喊》 | 張雅文 | 新華出版社 | 2007年12月 | |
《感天動地——從唐山到汶川》 | 關仁山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2008年7月 | |
《解放大西南》 | 彭荊風 | 雲南美術出版社 | 2009年7月 | |
《中國作家·紀實》 | 2009年第8期 | |||
《胡風案中人與事》 | 李潔非 | 《鐘山》 | 2009年第5期 | |
詩歌 | 《烤藍》 | 劉立雲 |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2009年11月 |
《嚮往溫暖》 | 車延高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9年9月 | |
《李琦近作選》 | 李琦 | 時代文藝出版社 | 2008年10月 | |
《檸檬葉子》 | 傅天琳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2009年12月 | |
《雲南記》 | 雷平陽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2009年12月 | |
散文雜文 | 《藏地兵書》 | 王宗仁 |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2008年4月 |
《路上的祖先》 | 熊育群 | 百花文藝出版社 | 2008年12月 | |
《風行水上》 | 鄭彥英 | 河南文藝出版社 | 2007年12月 | |
《王干隨筆選》 | 王 干 | 人民出版社 | 2009年9月 | |
《病了的字母》 | 陸春祥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2009年8月 | |
文學理論評論 | 《五種形象》 | 南帆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07年12月 |
張炯 | 《文藝報》 | 2009年5月23日 | ||
《想象與敘述》 | 趙園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9年9月 | |
《中國文學跨世紀發展研究》 | 高楠、王純菲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08年1月 | |
《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 電子媒介時代的童年與兒童文學》 | 譚旭東 | 黑龍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 2009年8月 |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單(2010 — 2013年) | ||||
---|---|---|---|---|
類別 | 姓名 | 作品 | 刊登期刊/出版社 | 日期 |
中篇小說 | 格非 | 《隱身衣》 | 《收穫》 | 2012年5月 |
滕肖瀾 | 《美麗的日子》 | 《人民文學》 | 2010年第5期 | |
呂新 | 《白楊木的春天》 | 《十月》 | 2010年第6期 | |
胡學文 | 《從正午開始的黃昏》 | 《鐘山》 | 2011年第2期 | |
王躍文 | 《漫水》 | 《文學界·湖南文學》 | 2012年第1期 | |
短篇小說 | 馬曉麗 | 《俄羅斯陸軍腰帶》 | 西南軍事文學 | 2012年第2期 |
葉舟 | 《我的帳篷里有平安》 | 《天涯》 | 2013年第1期 | |
葉彌 | 《香爐山》 | 《收穫》 | 2010年第2期 | |
張楚 | 《良宵》 | 《天涯》 | 2011年第2期 | |
徐則臣 | 《如果大雪封門》 | 《收穫》 | 2012年第5期 | |
報告文學 | 黃傳會 | 《中國新生代農民工》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1年7月 |
任林舉 | 《糧道》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11年8月 | |
肖亦農 | 《毛烏素綠色傳奇》 | 《中國作家·紀實》 | 2012年第6期 | |
鐵流、徐錦庚 | 《中國民辦教育調查》 | 《中國作家·紀實》 | 2012年第11期 | |
徐懷中 | 《底色》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3年4月 | |
詩歌 | 閻安 | 《整理石頭》 | 太白文藝出版社 | 2013年3月 |
大解 | 《個人史》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2013年12月 | |
海男 | 《憂傷的黑麋鹿》 | 雲南人民出版社 | 2013年12月 | |
周嘯天 | 《將進茶——周嘯天詩詞選》 | 天地出版社 | 2012年3月 | |
李元勝 | 《無限事》 | 重慶大學出版社 | 2012年11月 | |
散文 | 劉亮程 | 《在新疆》 | 春風文藝出版社 | 2012年2月 |
賀捷生 | 《父親的雪山 母親的草地》 |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 2013年10月 | |
穆濤 | 《先前的風氣》 |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 | 2013年12月 | |
周曉楓 | 《巨鯨歌唱》 | 東方出版社 | 2013年12月 | |
侯健飛 | 《回鹿山》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2年1月 | |
文學理論評論 | 孟繁華 | 《文學革命終結之後——新世紀文學論稿》 | 現代出版社 | 2012年5月 |
魯樞元 | 《陶淵明的幽靈》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2012年6月 | |
程德培 | 《誰也管不住說話這張嘴》 | 上海文藝出版社 | 2011年7月 | |
張新穎 | 《中國當代文學中沈從文傳統的迴響—— 〈活著〉、〈秦腔〉、〈天香〉和這個傳統 的不同部分的對話》 | 《南方文壇》 | 2011年第6期 | |
賀紹俊 | 《建設性姿態下的精神重建》 | 作家出版社 | 2012年1月 | |
文學翻譯 | 譯者趙振江 | 《人民的風》 | 作家出版社 | 2011年1月 |
譯者劉方 | 《布羅岱克的報告》 | 上海譯文出版社 | 2012年8月 | |
譯者王家湘 | 《有色人民——回憶錄》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10年11月 | |
譯者韓瑞祥 | 《上海,遠在何方?》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3年9月 | |
參考資料來源: |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名單(2014 — 2017年) | ||||
---|---|---|---|---|
類別 | 作品 | 姓名 | 刊登期刊/出版社 | 日期 |
中篇小說獎 | 《世間已無陳金芳》 | 石一楓 | 《十月》 | 2014年第5期 |
《蘑菇圈》 | 阿來 | 《收穫》 | 2015年第3期 | |
《李海叔叔》 | 尹學芸 | 《收穫》 | 2016年第1期 | |
《封鎖》 | 小白 | 《上海文學》 | 2016年第8期 | |
《儺面》 | 肖江虹 | 《人民文學》 | 2016年第9期 | |
短篇小說獎 | 《父親的後視鏡》 | 黃詠梅 | 《鐘山》 | 2014年第1期 |
《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 | 馬金蓮 | 《長江文藝》 | 2014年第8期 | |
《俗世奇人》(足本) | 馮驥才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6年1月 | |
《出警》 | 弋舟 | 《人民文學》 | 2016年第7期 | |
《七層寶塔》 | 朱輝 | 《鐘山》 | 2017年第4期 | |
報告文學獎 | 《朋友:習近平與賈大山交往紀事》 | 李春雷 | 中國言實出版社 | 2014年5月 |
《西長城》 | 豐收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4年9月 | |
《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 | 許晨 | 《中國作家》紀實版 | 2015年第11期 | |
作家出版社、青島出版社 | - | - | 2016年4月 | |
《大森林》 | 徐剛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2017年5月 | |
《鄉村國是》 | 紀紅建 | 《中國作家》紀實版 | 2017年第9期 |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 | - | 2017年9月 | |
詩歌獎 | 《去人間》 | 湯養宗 | 中國青年出版社 | 2015年8月 |
《落日與朝霞》 | 杜涯 | 北嶽文藝出版社 | 2016年1月 | |
《沙漏》 | 胡弦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2016年8月 | |
《九章》 | 陳先發 | 安徽教育出版社 | 2017年10月 | |
《高原上的野花》 | 張執浩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2017年12月 | |
散文雜文獎 | 《山河袈裟》 | 李修文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2017年1月 |
《北京:城與年》 | 寧肯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2017年7月 | |
《遙遠的向日葵地》 | 李娟 | 花城出版社 | 2017年11月 | |
《流水似的走馬》 | 鮑爾吉·原野 | 湖南文藝出版社 | 2017年12月 | |
《時間的壓力》 | 夏立君 | 譯林出版社 | 2017年12月 | |
文學理論評論獎 | 《中國當代文學傳媒研究》 | 黃髮有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7年12月 |
《有關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 | 陳思和 | 《文學評論》 | 2016年第6期 | |
《必須保衛歷史》 | 劉大先 | 《文藝報》 | 2017年4月5日 | |
《重讀汪曾祺兼論當代文學相關問題》 | 王堯 | 《文藝爭鳴》 | 2017年第12期 | |
《文壇新觀察》 | 白燁 | 作家出版社 | 2017年12月 | |
文學翻譯獎 | 《火的記憶I:創世紀》 |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烏拉圭) 西譯漢 路燕萍 | 作家出版社 | 2014年11月 |
《潛》 | 克里斯托夫·奧諾-迪-比奧(法國) 法譯漢 余中先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2014年12月 | |
《賀拉斯詩全集》 | 賀拉斯(古羅馬) 古拉丁譯漢 李永毅 | 中國青年出版社 | 2017年12月 | |
《瘋狂的羅蘭》 | 盧多維科·阿里奧斯托(義大利) 意譯漢 王軍 | 浙江大學出版社 | 2017年12月 | |
參考資料來源: |
組成
各單項獎的評獎委員會分別聘請文學界有聲望的作家、理論家、評論家、編輯家15—20人組成。
歷屆魯迅文學獎評委會名單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各獎項評委名單 | ||
類別 | 職務 | 姓名 |
短篇小說 | 主任委員 | 鐵凝 |
副主任委員 | 程樹榛、肖復興 | |
評委委員 | 馬津海、劉震雲、李敬澤、季紅真、陳思和、胡平、曹文軒、章仲鍔 | |
中篇小說 | 主任委員 | 鄧友梅 |
副主任委員 | 陳建功、傅活 | |
評委委員 | 牛玉秋、馮立三、張韌、汪政、楊志廣、崔道怡、蔣子龍、雷達 | |
報告文學 | 主任委員 | 張鍥 |
副主任委員 | 楊匡滿、白描 | |
評委委員 | 王必勝、朱向前、李炳銀、何西來、肖關鴻、賀捷生、賈宏圖、蕭立軍 | |
詩歌 | 主任委員 | 李瑛 |
副主任委員 | 高洪波、葉延濱 | |
評委委員 | 呂進、吳思敬、張同吾、趙愷、林莽、查干、韓作榮、雷抒雁 | |
散文雜文 | 主任委員 | 袁鷹 |
副主任委員 | 吉狄馬加、李興葉 | |
評委委員 | 王劍冰、劉錫慶、李下、吳泰昌、張守仁、張陵、柳萌、謝大光 | |
理論評論 | 主任委員 | 張炯 |
副主任委員 | 王巨才、賀紹俊 | |
評委委員 | 孔范今、吳秉傑、何孔周、鄭伯農、郭運德、酈國義、謝冕 | |
文學翻譯 | 主任委員 | 綠原 |
副主任委員 | 金堅范、方平 | |
評委委員 | 盧永福、向前、何其莘、沈大力、楊武能、趙振江、施康強、辜正坤 | |
第三屆魯迅文學評委會名單 | ||
類別 | 職務 | 姓名 |
中篇小說 | 主任委員 | 李國文 |
副主任委員 | 陳建功、張陵 | |
評委委員 | 牛玉秋、李敬澤、何向陽、汪政、柳萌、賀紹俊、洪治綱、程樹榛 | |
短篇小說 | 主任委員 | 蔣子龍 |
副主任委員 | 楊志廣、雷達 | |
評委委員 | 烏熱爾圖、王曉明、馮 敏、葉梅、季紅真、胡平、曹文軒、章仲鍔 | |
報告文學 | 主任委員 | 張鍥 |
副主任委員 | 張勝友、韓作榮 | |
評委委員 | 李炳銀、楊匡滿、肖關鴻、周明、賈宏圖、焦祖堯、謝望新、潘凱雄 | |
詩歌 | 主任委員 | 屠岸 |
副主任委員 | 吉狄馬加、葉延濱 | |
評委委員 | 石英、包明德、張同吾、陳 超、駱寒超、梁平、雷抒雁、黎煥頤 | |
散文、雜文 | 主任委員 | 王充閭 |
副主任委員 | 高洪波、秦萬里 | |
評委委員 | 王劍冰、朱鐵志、劉錫慶、肖復興、張守仁、傅溪鵬、蔣元明、謝大光 | |
理論、評論 | 主任委員 | 鄭伯農 |
副主任委員 | 張健、范詠戈 | |
評委委員 | 王先霈、吳秉傑、吳福輝、何志雲、楊揚、郭運德、賴大仁、譚好哲 | |
文學翻譯 | 主任委員 | 方平 |
副主任委員 | 陳立鋼 | |
顧問 | 金堅范 | |
評委委員 | 王守仁、呂同六、劉文飛、朱炯強、何其莘、陳眾議、陳喜儒、羅國祥、施康強 | |
第四屆魯迅文學獎評委會名單 | ||
類別 | 職務 | 姓名 |
中篇小說 | 主任委員 | 鐵凝 |
副主任委員 | 雷達、胡平 | |
委員 | 牛玉秋、朱向前、李佩甫、李建軍、吳義勤、洪治綱、崔道怡、謝大光 | |
短篇小說 | 主任委員 | 陳建功 |
副主任委員 | 李存葆、張陵 | |
委員 | 馬津海、艾克拜爾·米吉提(哈薩克族)、楊黎光、吳俊、何建明、汪政、汪守德、章仲鍔 | |
報告文學 | 主任委員 | 張鍥 |
副主任委員 | 張勝友、 李炳銀 | |
委員 | 呂雷、杜衛東、李朝全、周明、孟繁、賈宏圖、龔政文、傅溪鵬 | |
詩歌 | 主任委員 | 謝冕 |
副主任委員 | 陳崎嶸、葉延濱、韓作榮 | |
委員 | 包明德(蒙古族)、呂進、吳思敬、沈衛星、陳超、趙愷、曹紀祖 | |
散文雜文 | 主任委員 | 王充閭 |
副主任委員 | 高洪波、彭學明 | |
委員 | 王劍冰、吳志實、李敬澤、張守仁、張同吾、張燕玲、陳劍暉、賴大仁 | |
文學理論評論 | 主任委員 | 鄭伯農 |
副主任委員 | 張健、蔣巍(滿族) | |
委員 | 陸文虎、阿扎提·蘇里坦(維吾爾族)、陳美蘭、吳秉傑、范詠戈 、郜元寶、施戰軍 、閻晶明 | |
文學翻譯 | 主任委員 | 葉廷芳、 |
副主任委員 | 陳眾議、陳喜儒 | |
委員 | 王守仁、王家湘(女)、任吉生(女)、任光宣、朱炯強、張沖、吳岳添、夏仲翼 | |
評獎辦公室 | 主任 | 彭學明(土家族) |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各評獎委員會名單 | ||
類別 | 職務 | 姓名 |
中篇小說 | 主任委員 | 李存葆 |
副主任委員 | 閻晶明 | |
委員 | 王春林、牛玉秋、白燁、孫甘露、李東華、李掖平、陳曉明、崔艾真 | |
短篇小說 | 主任委員 | 李敬澤 |
副主任委員 | 周大新 | |
委員 | 何弘、李洱、肖驚鴻、張檸、陳福民、羅勇、郎偉、郭艷、黃髮有 | |
報告文學 | 主任委員 | 何建明 |
副主任委員 | 梁鴻鷹 | |
委員 | 丁曉原、馬步升、白軼民、邢軍紀、李青松、李朝全、范詠戈、賀仲明、黃濟人 | |
歌獎 | 主任委員 | 高洪波 |
副主任委員 | 陳崎嶸 | |
委員 | 包明德、李小雨、林雪、郁蔥、羅振亞、榮榮、雷平陽、褚水敖、霍俊明 | |
散文雜文 | 主任委員 | 張勝友 |
副主任委員 | 彭學明 | |
委員 | 王力平、布仁巴雅爾、馮秋子、朱向前、李舫、李一鳴、鄭彥英、彭程、謝有順 | |
文學理論評論 | 主任委員 | 廖奔 |
副主任委員 | 吳秉傑、何向陽 | |
委員 | 王鴻生、劉玉琴、李國平、汪政、汪守德、施戰軍、錢念孫、凌宇 | |
文學翻譯 | 主任委員 | 陳眾議 |
副主任委員 | 白庚勝、劉憲平 | |
委員 | 劉學慧、劉雪嵐、吳岳添、陳正發、張沖、羅國祥、羅選民、袁偉 | |
紀律監察組 | 組長 | 錢小芊 |
成員 | 路侃、袁越倫、鄭蘇伊 | |
評獎辦公室 | 主任 | 梁鴻鷹、劉憲平 |
副主任 | 彭學明、何向陽、趙寧 |
評委會認為,獲獎作品在思想上、藝術上均達到一定水準,宏觀地體現了1995—1996年中國文學7個門類取得的進展和成就。這是在連續多年多數文學門類沒有進行全國性評獎后一次文學實績的檢閱,顯示了文學界逐步形成的民主、團結、鼓勁、繁榮的氛圍。獲獎作品以其自身質量表明了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與時代共同進步,與人民血脈相連,弘揚時代的主旋律,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奉獻的精神。
2006年,國家一級作家、擔任過第二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評委的趙麗華,因“梨花體”的詩歌風格引發大量爭議;
2007年的第四屆魯迅文學獎,雷達、李敬澤、何建明和洪治綱等人同時為其評委和獲獎者。有評論文章指出:“最聳人聽聞的是,多達四個終審評委同時也是獲獎者。”
2010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者、武漢市委常委、紀委書記車延高因詩集《嚮往溫暖》獲獎,其作品《徐帆》和《劉亦菲》被網友命名為“羊羔體”。
2010年第五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類的獲獎者譚旭東的作品《童年再現與兒童文學重構》被《文學報》的文章《如此狂抄,枉獲魯獎》指為抄襲。
2014年5月25日,湖北省作協主席方方發表微博稱,柳忠秧通過拉關係全票進入魯迅文學獎評選,還在微博中貼出柳忠秧的詩歌《嶺南歌》中的一句:“國民黨共產黨,開天闢地。講習所黃埔軍,眾志成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她表示柳忠秧"詩寫得很差",讓這樣的詩“入圍魯獎很丟湖北作協的臉”。柳忠秧回應,沒有跟評委拉關係,方方"讀不懂我的詩,沒有資格評論"。 《嶺南歌》曾被評價為"中國文學史難得、世界文學史罕見"。
2014年8月,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再次惹來一片爭議。作家阿來的報告文學《瞻對》意外遇冷,以0張選票落選;周嘯天作品獲得了詩歌獎,被網友炮轟其水準只是“打油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