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達法師
真達法師
真達法師俗家姓胡,名惟通,號“體範”、“一號逸人”,安徽省歙縣人。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他的家庭是農村中的小戶人家,十三歲喪母,十七歲喪父身世孤零。幸而經過親友的介紹,離鄉背井,到蘇州的一家南貨店做學徒。遇上店主夫婦都信仰佛教,十分虔誠,真達也隨著拈香禮佛,成為佛教徒。一日,隨著店主前往朝禮南海,見普陀山上寺院清靜,佛剎莊嚴,遂有離俗出世的念頭。民國三年,到上海出任供養庵住持,他見庵堂陳舊,民國十一年予以重建,改名為太平寺,此後真達和尚即在此駐錫三十餘年,為佛教做了許多事業,受到道俗的尊敬。
光緒十四年(1888年),真達年十九歲,辭去南貨店工作,投入普陀山三聖堂,禮峭岩和尚為師而剃度出家。逾年,到寧波鳳凰山白雲寺,依聞果上人受具足戒,此後銳意精進。勤奮修學,道業日進。後來以圓光、慧靜二師之介紹,得與在後山法雨寺潛修的印光法師相識,二人一見有緣,交往日久,相契益深。印光法師長真達九歲,而真達對印光法師尊崇敬仰,有如奉侍師長。真達在普陀山時,曾在彌陀閣閉關三次,每日誦經坐禪,不稍懈怠,前後九年,修持及學力均大有增長。
民國三年(1914年),真達和尚自普陀山到了上海,出任三聖堂下院供養庵住持,此後他即常住上海。供養庵規模狹隘,且建築亦很陳舊,真達晉山後即有意重行改建,因故蹉跎未果。他人雖在上海,而經常回普陀山祖庭三聖堂。回山時必去探望印光法師,禮座問安,討論法義,相互策勉。而印光法師在民國七年(1918年)以後,常到上海印經,而無適當的落腳處,十分不便。民國十一年(1922年),供養庵拆除重建,取名為太平寺。這時真達和尚在太平寺特關靜室一間,做為印光法師到上海時的駐錫之所,此後印光法師即常住太平寺。印光法師印經書,每於錢接不上的時候,均由真達予以周轉。太平寺在上海香火頗盛,所以真達和尚的經濟十分活便。
到了民國十八年(1929年),印光老法師年屆七十,住在上海太平寺中,各方找上門請益者、皈依者日多。老和尚認為在上海人事太繁,急於找一個清凈的地方歸隱念佛。真達和尚與滬上護法居士關之、沈惺叔、趙雲韶等人商議,希望為印老安置一個適當的地方。後來找到了蘇州城內的報國寺,真達和尚花費了幾仟銀圓予以修繕,並請到弘傘法師出任報國寺住持,明道法師出任監院,先行在蘇州安置。一切準備妥當后,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2月,就請印光老和尚移錫蘇州報國寺。老和尚2月到了蘇州后,4月就開始在報國寺閉關。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9月間,上海的圓瑛法師、屈文六居士等,在上海覺園啟建護國息災大法會,推出代表到蘇州報國寺,禮請印老出關到法會演說,印老推辭不掉,出關到上海,在法會上連續演講七日,第八日法會圓滿,為與會者說三皈依,當場皈依者1900多人。他由上海回到蘇州之日,已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1月了。到了第二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繼之上海“八一三事變”。到了10月,蘇州城不能再住下去了,經真達、妙真、瞭然、德森等幾個人的請求,老和尚遷到城外木瀆鎮靈岩山寺居住。
靈岩山寺也是真達和尚的道場。靈岩山在古代原是吳王夫差館娃宮的故址,東晉時代司空陸玩於此築宅。陸玩信佛,後來舍宅為寺,這是靈岩山建寺之始。梁武帝時,寶志和尚請於武帝為之重興,以後代有興廢。到了清朝末年,靈岩山寺十分荒涼沒落,宣統年間,有一位軍人出身的道明和尚,住在靈岩山寺。道明和尚性情粗暴,因為遺失衣物而打傷一個村民,村人趕到寺中鬧事,道明和尚逃走,寺中的設備雜務為村人搬運一空,靈岩山寺成為一個無人看守的空寺。民國初年(1911年),木瀆鎮紳士嚴良燦,到上海找到真達和尚,請他出面接管,真達找了一位明煦師住在寺中看守。
到了民國十五年(1926年),真達請上海華嚴大學出身的戒塵法師出任住持。說明住僧以二十人為限,不化緣、不趕經懺,專一念佛,每日功課與打佛七相同,所有經費由上海太平寺負擔。過了兩年,戒塵法師應請到雲南弘法,時慈舟法師在山上靜養,由戒塵之薦,真達聘請慈舟法師繼任住持。慈舟法師只管領眾常年打佛七,一心念佛,一般寺務,則由監院妙真和尚負責。到了民國十九年(1930年),慈舟法師應武漢佛教人士之邀,到武漢講經,以後住持之位一直空懸,由監院妙真管理寺務。這時上山念佛的人日益增多,舊有房屋不敷應用,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開始興建念佛堂,以後四五年間相繼增建。到印光老和尚移錫到山上時,大雄寶殿已經落成,規模亦已大備。老和尚駐錫靈岩山後,數年間道風遠播,使靈岩山成為全國知名的凈土道場,取懷柔顯紅螺山的凈土道場而代之。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農曆十月廿七,印光老和尚身體不適,廿七午後,他召集在山全體職事及居士等,到關房會議,對眾人說:“靈岩住持,不可久懸。”即命妙真繼任。並訂十二月初一為升座之期。屆時真達和尚由上海來為妙真法師送座。印光老和尚則於十二月初四下午圓寂。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真達老和尚年已73歲,他自上海到靈岩山寺掩關潛修。遠近善信風聞,爭來瞻拜。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出關,回到上海太平寺。此後身體呈現衰象,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回到普陀山休養,未幾復返滬。是年10月病逝,世壽七十有八,僧臘六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