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強國戰略
民航強國戰略
民航強國的內涵很豐富,概括地講,是指我國民航業綜合實力位居世界前列,具體表現為民航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戰略作用,安全好,貢獻大,運行品質高,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創新能力。具體而言,包括要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網路型航空公司,布局合理的機場網路體系,安全高效的空中交通管理體系,安全、高效、經濟的技術服務保障體系,功能完善的通用航空體系。
中國民用航空局確立了這樣的工作目標:到2030年,要擁有一個以上全球知名品牌的航空公司,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5名;形成一家有國際競爭力的航空貨運公司,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5名。建成3個以上國際樞紐機場,10個以上全國性和區域性航空樞紐機場;機場數量及布局將滿足全國95%以上的縣級行政區、95%以上人口能得到航空運輸需求,所服務區域內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全國總量的98%以上;要建成安全可靠、運行高效、技術先進、適應發展、服務成本低和創新能力強的技術支撐保障體系;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宜的通用機場和通勤機場結構,建立功能齊全、服務規範的通用航空服務體系,作業範圍基本覆蓋所有縣級行政單元。
在2008年的全國民航工作會議上,中國民用航空局黨組提出了全面推進建設民航強國的戰略構想。
民航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發達程度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和現代化水平。現在,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民航大國,具備了實現由“大”向“強”跨越的內在條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該從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民航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統籌規劃、全面推進建設民航強國戰略。
一是黨中央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為民航業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沃土。未來十幾年,我國將進入消費結構快速升級時代。據世界旅遊組織預測,到 2015年,我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遊接待國、第四大出境旅遊客源國。這將為我國民航發展,提供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二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為民航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我國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擴大內需。特別是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產業升級,製造業將向高端化方向發展;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服務業比重將進一步上升,這些使民航業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
三是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民航業營造了新的良好發展環境。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利於開發新的市場、普及航空運輸服務、縮小民航區域發展差距。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各級財政支出結構由經濟建設型財政向公共型財政轉變,各級政府有能力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將進一步加大對包括民航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四是黨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為民航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航空工業科技成果的不斷問世,國產大飛機項目、北斗二代衛星導航系統的上馬,將有力地推動民航業相關領域創新,實現科技突破,為民航業提供具有競爭力的運輸工具和配套系統,並將進一步促進民航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實施持續安全戰略,就是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通過強化職責,提升素質,完善法規,改進監管,改善設施裝備,提高管理水平,使中國民航百萬飛行小時事故率保持在航空界、政府和公眾可接受的範圍以內,實現持續安全發展。我們初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航空安全基礎比較穩固,航空安全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水平,其中,運輸飛行每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低於0.15。到2030年,航空安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其中,運輸飛行每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不超過0.10。
實施大眾化戰略,就是使民航從提供高端性消費向滿足大眾經濟型消費擴展,讓社會大眾能夠享受到安全、便捷、經濟的航空客貨運服務,提高民航服務的覆蓋能力,實現“縣縣通、及時達”。我們初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力爭滿足旅客運輸量約7億人次的市場需求;民航開始成為大眾化的出行方式,基本建立空中客運快線系統。到2030年,力爭滿足旅客運輸量約15億人次的市場需求;民航穩定成為大眾化的出行方式;航空消費者對民航服務的滿意度達到較高水平。
實施全球化戰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市場、全球化資源,重點加大力度“走出去”,使更多航班飛出去,構築全球航線網路;更多資金投出去,形成國際競爭海外橋頭堡;更多標準打出去,擴大國際影響力,為國家對外經濟貿易政策和國際政治交往的總體戰略服務。並通過擴大和深化開放,加強與民航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把更多好的東西“引進來”。初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能夠有效應對“天空開放”,國際競爭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國際客運周轉量進入世界前3位,本國國際客運市場份額達到 50%,部分航空運輸服務達到先進國家水平。到2030年,使我國航空運輸市場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國際客運周轉量進入世界前二位;我國航空公司國際市場份額位居世界前二位,其中本國國際市場份額達到 60%以上;我國將有一家航空公司牽頭組建全球航空聯盟;航空運輸服務質量位居世界前列,創新的航空運輸服務模式或產品被其他國家採用。
從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看,我國民航業與民航強國競爭實力對比懸殊。這幾年來,世界民航強國藉助於“天空開放”政策,不斷擴張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相比而言,我國航空運輸業處於競爭劣勢地位。與此同時,周邊一些國家的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已形成規模優勢,而我國國際航空樞紐建設起步晚,處於競爭劣勢地位。
從國內其他交通運輸方式發展趨勢看,我國民航的國內市場受到切割。這幾年來,我國高速公路快速發展,鐵路先後七次提速,尤其是高速鐵路建設,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從總體發展趨勢講,各種運輸方式各有優勢,相互競爭會促使各自進一步清晰發展定位,找准目標市場,有利於推動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但是對國內客運市場競爭格局會產生比較深刻的影響。
從我國民航業發展的外部資源環境看,空域資源嚴重不足,越來越成為制約民航發展的瓶頸。目前,我國民航業發展還存在保障能力不強、基礎設施跟不上等諸多矛盾。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繁忙機場已經滿負荷運行,杭州、昆明等20多個機場以及京滬、京廣、滬廣等航路的保障容量已經全部飽和。隨著民航業的快速發展,民航需求與空域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將日益突出。與此同時,低空空域開放進程緩慢,也極大地制約了通用航空的發展。
從我國民航業自身發展的諸多矛盾看,也影響著整體實力的全面增強。整個行業發展的協調性還不強,東、中、西部民航發展不平衡,支線航空、航空貨運、國際航空、通用航空等發展相對滯后;發展的保障能力還不強、安全基礎還不牢,存在基礎設施、關鍵人才隊伍和管理水平“三個跟不上”的矛盾。更突出的是,在今後較長時期內,面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內涵做強與外延做大,仍將是我國民航業面臨的基本矛盾。
在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航空運輸以安全、快捷、通達、舒適的獨特優勢,不僅確立了獨立的產業地位,而且成為國家戰略性先導性產業。我把民航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概括為五個方面。
其一、民航是經濟全球化的主流形態和主導模式,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驅動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航空運輸不再僅僅是一種交通運輸方式,而且成為區域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最佳通道。航空運輸還改善了投資環境,優化了地區經濟結構,帶動了產業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營造了區域經濟與國際市場的無障礙運輸環境,增加了地區就業機會,因而是區域經濟和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統計表明,民航投入與國民經濟回報大約是 1∶8的關係。尤其是大型國際樞紐機場已突破了單一運輸功能,通過與多種產業有機結合,形成帶動力和輻射力極強的“臨空經濟區”,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其二、民航是促進老少邊窮地區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粘合劑。我國地域遼闊,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交通不便往往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因而發展民航便成為更好的選擇。尤其是發展西部民航事業,不僅對提升人民生活質量、縮小我國地區差別有著極為重要作用,而且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與此同時,在緩和兩岸關係、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中,民航作為重要橋樑和渠道,也發揮著獨特作用。
其三、民航是國家國防和經濟等安全的可靠保障,是搶險救災和應對突發事件的生力軍。民航業具有準軍事性質,是國家空中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發生緊急事件或戰爭,航空運輸是軍事後勤的重要支撐。與此同時,航空運輸具有快速機動的特點,是搶險救災、應對突發事件的空中橋樑。例如民航在抵禦2008年年初南方冰凍災害、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的抗震救災工作中,都發揮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四、民航是世界不同文明溝通交流的重要橋樑,是實施全球政治外交戰略的寶貴資源。在實施全球政治外交戰略過程中,民航不僅僅是一種產業,已成為外交談判的籌碼、發展雙邊或多邊關係的紐帶。各國政府有時利用採購飛機、開闢航線、開放機場等,加強彼此間的政治互信和經貿聯繫。各主要國家與我國發展雙邊關係過程中,民航事務始終是一些國家非常關注並不斷提及的議題。在推進區域合作方面,航空運輸也是其中重要的合作內容。
其五、民航是催生相關領域科技創新的需求導向,是國家航空產業化戰略的積極參與者。民航業科技含量高、產業鏈條長,民航業的進一步發展,將為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提供廣闊空間。特別是上游的航空製造業,因其產業鏈長,技術、資金、知識密集,可拉動材料、冶金、化工、機械製造、特種加工、電子、信息等產業的發展和創新,是一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行業以及先導性高技術產業,也是一國現代化、工業化、科學技術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