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公辦大學下屬二級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組建於2000年,下設四系一中心,即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系及微納系統中心。現有在職教職工158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

歷史沿革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簡稱“信息學院”)組建於2000年5月,其前身是1982年重建的電子工程系、1954年設立的光學學科和1975年建立的計算機科學系。學院原下設六系二院,2008年5月,根據學校學科建設發展需要,學院調整為四系一院,下設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微電子學系以及依託學院的微電子研究院。2008年12月22日,根據學校決定,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工程系(簡稱“光源”)併入信息學院。2013年4月,根據學校學科建設發展需要,學院進一步調整為四系一中心,即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系及微納系統中心。學院現有格局基本形成。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歷經半個世紀幾代人的奮鬥開拓,信息學院各系和學科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並發展成為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以及在國內有顯著地位的電子信息技術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研究領域的寬泛、理工多學科的交叉和資源的優化組合,也使它們成為國家電子信息技術優秀工程人才的搖籃、科學研究的前沿、知識創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國際交流的重要橋樑和窗口。

院長致辭


鄭立榮
鄭立榮
鄭立榮,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歡迎訪問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網頁!我們正進入21世紀的信息化時代信息科學與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和發展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學院將充分利用網路信息高速傳播的特點,通過本網站及時反映和傳遞學院內以及信息領域最新動態和發展。
信息學院體現了復旦大學在信息領域多學科綜合的優勢,這包括了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微電子學系、光源與照明工程系,以及多個聯合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優秀教學和科研力量,一方面開展高質量的教學,另一方面在國際信息科學和技術的前沿領域從事積極的研究,從而達到培養優秀信息科技人才、促進我國信息科學和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目標。學院將貫徹"寬口徑、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的方針,努力培養學生在信息領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使他們德才兼備,具有從事國際前沿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優秀能力。
在新的世紀里,全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廣大青年科學工作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我國信息領域的蓬勃發展需要大量優秀人才。因此,我們十分歡迎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年來複旦大學信息學院學習和工作,包括攻讀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以及從事博士后研究。與此同時,歡迎大家進一步訪問本網站的其它內容,以便對學院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專業設置等情況有更多的了解。對於您的訪問謹表我們誠摯的謝意!

辦學條件


學科體系

學院現有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光學),上海市重點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后流動站2個,博士點8個(含工程博士點1個),碩士點11個,工程碩士培養領域6個,學士學位專業5個;擁有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海超精密光學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先進照明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慧醫療電子中心、微納系統研究中心、泛在媒體與通信研究中心、智慧網路與系統中心、綠色光電子中心、上海智能電子與系統研究院以及與微電子學院共建的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學院具有多學科交叉綜合優勢,承擔大量國家973、863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和面上項目以及省部級和上海市及工業界的科研項目,取得一系列國內外公認的重要科研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社會影響,若干學科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院系名稱
電子工程系光科學與工程系
光源與照明工程系通信科學與工程系
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電子工程系
電子工程系始建於1960年,重建於1982年,現屬於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科研、教學力量雄厚,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威琪以及汪源源、胡波、張建秋、王斌、李翔(傑青)、他得安(傑青)、鄔小玫顧曉東陳煒等一批優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學科研究富有特色,電路與系統、生物醫學工程分別為國家重點學科和上海市重點學科,都具有碩士點、博士點及博士后流動站。現設有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中心和數字技術研究中心及電子學教學實驗中心。電子工程系學科研究方向廣泛,其中醫學超聲工程等研究方向處於國內領先地位,有一定國際影響;圖像與智能信息處理、數字系統理論與通信技術、人工智慧神經網路心臟起搏與電生理、醫學信號處理、複雜網路理論與應用等研究方向有較大國內影響。多年來,承擔了大量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部委省市級科研項目,均取得優秀成果。
電子工程系注重培養研究生、本科生堅實數理基礎、開拓進取創新意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電工系歷屆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全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均連續獲得優異成績。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年年獲獎,2004年一舉奪冠,捧INTEL杯。
光科學與工程系
復旦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光學與激光科學技術的高校之一。光科學與工程系的前身是1952年由我國著名光學專家周同慶教授創辦的固體發光與光譜實驗室,在此基礎上,1953年正式成立了光學教研組。1953年成功研製了第一隻國產X光管,1963年研製成功國內高校第一台氦氖激光器。1970年成立光學系和光學工廠,此後更名為激光物理研究室。1984年設立“光學”博士點,1988年起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1992年,光學博士點接受國家教委評估,位列全國高校第一名。2000年激光物理研究室併入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光科學與工程系。2003年設立光學工程碩士點,2011年設立光學工程博士點。研究基地還有“復旦大學上海超精密光學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微納光子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復旦大學光學與光學工程學科的發展緊跟國際科學前沿並積極面向國家產業和國防發展的需求,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四個研究方向:光學工程、光信息科學與技術、新型光伏器件與材料和光生物醫學
光源與照明工程系
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工程系暨電光源研究所是我國從事這一領域教學和科研的專門機構,同時,又是中國照明電器協會的人才培訓中心。我系與國內外學術界有著廣泛的聯繫和交流,被公認為我國光源與照明領域的權威研究單位之一。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
通信科學與工程系(簡稱通信系)始建於2000年,目前有33名教職員工,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講師2人。有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萬人計劃”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
目前,通信系包括4個學科分支:無線與移動通信、數據通信和網路、毫米波與可見光通信、電磁場與微波技術,開設通信工程本科專業,通信與信息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兩個研究生專業,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博士專業,擁有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上海)、復旦-Intel多媒體通信技術中心等先進研究中心和實驗室。
根據國家戰略需要,我系將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在國家重大工程如探月工程、雷達衛星等發揮重要作用,獲得了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上海市科技功臣獎、IEEE遙感學會傑出成就獎、青年成就獎等國內外獎勵。
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復旦大學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ASIC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92年由國家計委批准建立,是我國唯一的專門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1995年9月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2002年和2007年,分別通過了科技部的評估。實驗室依託復旦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電路與系統兩個國家重點學科,所屬一級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也被列入全國重點學科,設有博士點、碩士點,以及博士后流動站。
實驗室的總體定位是:以微電子、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和電路系統理論方法為基礎,發揮多學科綜合和交叉優勢,面向微納電子領域國際發展主流及國家戰略需求,圍繞集成電路這一關係到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重大關鍵問題,開展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方法與系統集成技術的創新研究。目標是解決電路、系統集成以及與設計相關的器件工藝中的前沿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難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用於先進電子系統的晶元技術;培養一大批適應新世紀集成電路發展需求的高層次人才;面向國際國內、堅持開放,為提升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總體水平作出應有貢獻,成為我國集成電路設計研究、產業發展以及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實驗室根據國家戰略目標和國際集成電路SoC技術的發展趨勢,針對超深亞微米納米、超高速、超低功耗、數模混合集成電路的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前沿問題,將研究方向凝練為:集成電系統級晶元(SoC)設計、集成電路計算機輔助設計、超深亞微米/納米器件與製造、微電子機械系統。
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電磁波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組合了復旦大學在該信息新領域的6G-PI的基本隊伍力量。主要研究方向是空間遙感、空間通信及信息智能計算與處理,橫跨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數學學院的多學科交叉創新科研平台,其主體前身是創建於2003年的波散射與遙感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立立志在現代電磁波信息科學與技術發展的前沿,包括了電子信息技術、空間與地球遙感技術、計算機智能處理技術、無線通信與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國防科學技術等,從光一紅外一太赫茲一毫米波一微波一高頻波,到電磁波廣泛頻譜的電子科學技術及其信息獲取與處理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涵蓋電磁波傳輸、觀測感知、通信等各類高科技的基礎科學。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是一門與生產實踐關係密切、適應面廣、發展迅速的學科。它研究如何應用資訊理論、電路與系統理論和電子學技術及計算機技術,獲取、傳輸和處理電子信息;研究電子信息系統設計基本理論和方法。要求學生熟悉計算機應用技術,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學(BME)是綜合工程學、醫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交叉邊緣學科,其基本任務是運用工程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生命科學,特別是醫學中的有關問題,主要研究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結合醫學臨床對人體信息進行無損或微損的提取和處理。該專業專門培養在生物醫學工程及相關領域(計算機、通信、自動控制)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和應用技術開發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本專業培養要求:具有堅實的數學和物理基礎,能掌握微電子學領域所必需的半導體物理、器件與工藝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技術;掌握數字和模擬集成電路設計和計算機輔助設計方法,熟悉新型集成電子器件設計與製造工藝;熟悉電子技術與電子計算機技術,了解本學科的最新前沿發展狀況和趨勢,有較強的科學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信工程
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能夠掌握通信工程的基礎理論和方法,掌握電子學和計算機科學的基本技能。在通信工程領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和一定的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實際工作能力。可從事通信工程領域內的移動通信、光纖通信、數據通信和網路等方面的研究、教學和技術工作。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該本科培養具備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光學、電子學和計算機技術,了解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最新發展動態及信息產業發展狀況,具有在應用光學光電子學光子學和光通信及相關領域進一步深造的潛力,或從事相關研究、教學、技術、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
本專業是在以著名電光源專家蔡祖泉教授領導的為我國新光源的誕生和照明事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電光源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的。本專業的特色主要在電光源的電氣工程和自動化。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紮實的數理基礎,有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能夠從事與光源、照明以及電氣工程相關的系統運行、信息處理、研製開發、經營管理等領域工作的複合型專門人才。

師資隊伍

現有在職教職工158人,其中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各類學生3200餘人,具有完備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及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學培養體系。
王威琪陳濤陳雄
金亞秋雁雁丁潔
干福熹陳良堯戴祝萍
王家騏杜穎方誌來
余少華童立青解鳳賢

科學研究


學術交流

復旦大學光華樓
復旦大學光華樓
學院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深入開展信息領域內國際前沿研究,與北美洲歐洲亞洲大洋洲以及南美洲近30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大學、研究機構、企業有著廣泛聯繫和密切合作,學術交流頻繁,形式靈活多樣。
學院的國際化進程取得顯著進展,每年多次成功舉辦高規格、大規模的國際學術會議和研討會,教師及學生國際出訪交流活躍、世界知名高校與企業來訪頻繁、學術報告會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國際教學合作以及學生聯合培養等方面都得到進一步加強。
同時,學院與世界著名研究機構和國內外高科技企業,共建聯合研究中心和聯合實驗室,極大地提高了學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

校園位置


信息學院位於復旦大學邯鄲校區(上海市邯鄲路220號)北部,分佈於物理樓、微電子學樓、計算中心樓、科技樓、逸夫科技樓、光學樓、電光源樓等多幢辦公大樓以及復旦大學張江校區,總建築面積約5萬平方米。院部位於物理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