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困脾胃

濕困脾胃

脾濕(spleen damp)分為寒濕和濕熱。寒濕困脾是指寒濕內盛,困阻脾陽,脾失溫運,其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滿,口膩納呆,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體腫脹,或婦女白帶量多,舌體胖,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或沉細。而濕熱蘊脾是指濕熱內蘊,脾失健運,以腹脹,納呆,發熱,身重,便溏不爽為主要表現的濕熱證。其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悶,噁心欲嘔,口中黏膩,口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或身熱不揚汗出熱不解,或皮膚髮癢,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治療溫中健脾、化濕和胃或清熱祛濕為原則。

病因


● 分為外感和內傷,由於脾失健運,飲食不化,水濕郁內,痰濁內生。外感暑濕及濕熱之邪,或飲食肥甘厚膩,飲酒喜辣,或自體脾胃虛弱

常見疾病


● 常見於中醫泄瀉、痞滿、脾疳、口瘡、黃疸、慢脾風、水腫、腰痛、腹痛等病症,屬於西醫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結腸炎黃疸性肝炎

檢查


●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等檢查,結合癥狀及輔助檢查進行診斷。

鑒別診斷


● 1.脾虛
● 脾虛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布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 2.脾陽
● 虛脾陽虛證是指脾陽虛衰,失於溫運,陰寒內生所表現的虛寒證候。又稱脾虛寒證

治療原則


● 健脾利水、祛濕降濁。寒濕輔以溫化寒濕為主,濕熱內蘊以清熱通降,芳香化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