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廟

飛龍廟

飛龍廟位於廣東饒平縣饒洋鎮磐石樓村。其牌坊式的山門鐫聯云:“飛進磐鄉興地利;龍騰雲海肅天威。四十一年六月,三省會師20萬,分兵攻哨而剿,后被棄於市。

簡介


飛龍廟
飛龍廟
饒北客家片區饒洋鎮磐石樓附近,有一座“飛龍廟”,牌坊式的山門鐫聯云:“飛進磐鄉興地利;龍騰雲海 肅天威。”進山門,寬敞的內埕上有廟一座,坐北朝南,瓷雕精緻,裝飾華麗,建築面積100 多平方米。廟門上方石匾鐫“飛龍廟”三個大字,門聯鐫:“本在天之飛龍聲靈赫濯;安斯境 於磐石民物康寧。”廟內祀飛龍王張璉神像,左右置馬、蔡兩將軍神像。一塊周邊鄉里民眾隆重祭拜,並請潮劇團演出,熱鬧非凡。

歷史


飛龍:指飛龍人主張鏈,明農民起義軍領袖,嘉靖三十八年起義,在柏嵩關與屬下為盟,自稱“飛龍人主”,國號“飛龍”。率軍十萬分三路出擊閩、粵、贛。四十一年六月,三省會師20萬,分兵攻哨而剿,后被棄於市。
張璉,明朝時期饒北客家人,號石琚,謚英烈。生於饒平上饒烏縣石下倉。出身貧寒,為人行俠好義,曾為饒邑庫史。
嘉靖年間(1522—1566年),因不滿朝政腐敗,殺死族長,投奔大埔鄭八、蕭晚義軍。鄭八死後,被推為首領。於三十九年五月武裝起事。在柏嵩關歃血為盟,自稱“飛龍人主”,國號“飛龍”,年號造歷”。於烏石埔築圍城為大本營,在張巷田建“朱城黃屋”為宮殿,其周圍依山築小寨數百環列,並在饒平平和和大埔等3縣毗鄰山丘一帶開荒,墾植薯糧,以充軍餉。四十年聚集義軍10餘萬人,分3路出擊閩、粵、贛和浙等4省。五月攻佔平和縣城后,六月陷雲霄城,趁勢打漳州鎮海衛。八月破南靖,十二月奪取龍岩。以後又再陷南靖,圖永定連城,絕官軍餉道,乘勝取長樂、興寧以及寧都瑞金泰和,直攻浙江的龍泉縣。先後陷城數十處。四十一年六月,明朝遣都督劉顯、參將俞大猷率官兵20萬分6哨圍剿。張璉部傷亡慘重,遂率余部由雲霄河引航出海,聯合海上武裝力量,繼續對抗明朝政府。以後輾轉南下,奪佔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國王,佔有舊港、柔佛、馬六甲等地,墾殖為漁,稱番舶長,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華裔移民均依附他。據日本人藤田豐八博士考查,三佛齊島、舊港等地出現很古碑,上鐫記“飛龍”年號。經鑒定是張璉當時的國號。
飛龍廟座落於饒洋鎮盤石樓,是為紀念明朝農民起義首領張璉而修建。

傳說


飛龍廟之由來,有一段傳說。相傳清初,上饒烏石村山洪暴發,洪水將供在烏石村“飛龍 廟”的雕龍張璉神位牌衝到八公裡外的磐石樓旁的溪中,盤旋不離。此時,夜幕已降臨,突然 間一道流光沖崩溪西堤,水浸多日的磐石樓擺脫了險情。時有寄寓商人認為是神靈相助,撿起 神位牌,祀於家中,自此財源滾滾。事聞於村民,遂倡建廟宇,塑像以祀,名曰“飛龍廟”。舊有一碑(已失)祥記此事,下署嘉慶九年(1840年)重修。因年久失修,廟宇傾圮,1987年 村民捐資重建,但廟宇較小。2003年詹前銳臨終囑後人倡議擴建飛龍廟,其子將前銳之遺產八 萬元捐為啟動資金,村民紛紛解囊集資,移址於磐石樓樓背南面溪邊擴建之,門匾採用嘉慶九 年遺下石匾額。如今“飛龍廟”已成為旅遊、瞻仰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