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園

蘇軾七言絕句

徠《南園》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暗切文同的知州身份,寫春天到來他不去栽種、觀賞夭桃綠楊,而一心一意努力督促農事,見出他對民生的極度關注。后二句採用聯想及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段,畫出一幅未來的、誘人的豐收圖景。

作品原文


南園
徠不種夭桃與綠楊,使君應欲候農桑。
春畦雨過羅紈膩,夏壠風來餅餌香。

註釋譯文


註釋

⑴夭桃:《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夭,穠盛貌。
⑵使君:漢以後對州郡長官的尊稱。候農桑:一作“作農桑”,指視察農桑之事。候,伺望。
⑶”春畦“二句:王十朋注本卷十引趙次公曰:“此格謂之言山不言山,言水不言水之格,最為巧妙。”“舊《眉山集》一本雲‘桑疇’、‘麥壠’,今雲‘春疇’、‘夏壠’。言‘春’則知其為桑,況下又有‘羅紈膩’字;言‘夏’則知其為麥,況下又有‘餅餌香’字乎?······”春畦(qí),一作“春疇”,一作“春畦”。羅紈(wán),泛指絲綢絹緞。膩,指細膩柔滑。夏壠,一作“麥壠”,一作“夏壠”。餅餌(ěr),餅與餌,泛指餅類食物。《急就篇》二:“餅餌麥飯甘豆羹。”註:“溲麵而蒸熟之則為餅,······溲米而蒸熟之則為餌。”

譯文

不種穠麗的桃花和碧綠的楊柳,使君你只是全心去視察農桑。春雨降落在種植桑樹的田區,我彷彿已感覺到絲綢的細膩柔爽,夏風吹過麥地的土埂,我似乎就聞著麵餅的撲鼻芳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蘇軾《和文與可洋州園池》組詩中的一首。組詩共三十首,這是其中第二十九首,於1076年(熙寧九年)知密州任上作。文與可,即文同,善畫竹及山水。他是蘇軾的從表兄,二人相交甚厚,經常有詩交往來。文與可守洋州(治所在今陝西洋縣)時,曾寄給蘇軾三十首《洋州園池》,蘇軾皆依題和之。
根據宋代學者家誠之所編的《石室先生年譜》中“先生赴洋州,在熙寧八年秋冬之交,至丁巳秋任滿還京”的記述,可知文與可守洋州是在1075年—1076年(熙寧八年至九年),其時正是蘇軾被排擠出朝廷之後,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知州時期。

作品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勸農小詩,中多想象之趣。
首句“不種夭桃與綠楊”,是曲寫一筆。此南園所種何有?詩人不明言,只雲未植夭桃,亦無綠楊。“出一“夭”字,可見其嬌艷欲滴,爛漫如雲之狀,與“綠楊”之“綠”形成鮮明對照,收相反相成之效。許多寫園林春景之作,多以此二者主之,因此南園雖乏花木,詩人則獨以此二物為說。又道園中無此二者,亦是一反常人語,獨作南園歌。夭桃綠楊未有,可知紅杏綠柳亦無。此園既未植桃李柳楊,何物實之,次句緊接以指出:“使君應欲候農桑。”作為一地父母官,農桑是首要之務,故南園不種桃與楊,只待知州植農桑。
后兩句則緊承第二句,想象南園種稻藝桑之後的情形。“春畦雨過羅紈膩”,此句照應“桑”字。桑畦成,春雨潤,桑葉盛,蠶絲密,織錦柔。詩人由“春畦”而一躍至“羅紈”,是用誇飾之筆極寫桑勢之喜人,必將有成。末句“夏壟風來餅餌香”照應“農”字。稻麥方成壟,南風吹過,便似有餅餌之香襲來。筆法與上句相同。
此首七絕,言農桑已是想象之辭,後言紈膩餅香,更為想象之景,頗有別樣之趣。寫“南園”,卻無一字提及南園之景,而其中衣飄黍香之景已如在目前,很具有吸引力。

評價

惠洪《冷齋夜話》:“如《華嚴經》‘舉因知果,譬如蓮花,方其吐花,而果具蕊中’,造語之工至此,盡古今之變。”
陳衍《宋詩精華錄》:“后二句,即長江繞郭一聯作法。”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