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外洋村的結果 展開

外洋村

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斜灘鎮外洋畲族村

外洋畲族村位於斜灘鎮西南部,東鄰獎祿村徐家池自然村,西與青壠后林自然村交界,北連鳳陽鄉北山村,南接樓下村渡船頭自然村。距鎮所在地10公里,距縣城42公里。該村土地面積3千多畝,海拔460米左右,共143戶,人口635人,現有少數名族390人。轄自然村有外洋、蓮花壋、上粗坑、下粗坑、泗坑。外洋畲族村原名“義陽”。早年,遷居本村的最早姓氏游姓始祖與后成為本村最大姓氏的葉姓始祖,兩族結義,至此該村取名為“義陽”,寓意兩姓族人能夠世代交好,像陽光持久永恆。后因方言諧稱“外洋”。

概述


外洋村,世居民族以漢族為主,畲族次之。主要有游、葉、雷、鍾、塗、蘭等姓氏。其中,游姓始祖由柘榮縣黃柏鄉遷居至此,自今已有三百年歷史;葉姓始祖則是由壽寧縣新溪仔遷居而來,至今兩百年;雷姓始祖由福安縣版中鄉後門坪村遷居至此,現今兩百年。塗姓始祖由廣東省下浦村遷居至泗坑村,到目前將近三百年歷史;蓮花壋村蘭姓始祖是由福安縣穆陽鄉溪鶴村遷居至蓮花壋,至今一百五十年。清嘉慶六年(1801),外洋人葉其奉曾考中過進士,現尚存御賜“文魁”匾額一副。該村畲漢民族和諧相處,民風淳樸,村名安居樂業,匪患鬥毆訴訟罕見。

規模


外洋主村現仍保留有清代古民居20餘座,多為開廊式,二層,宅院四周建有圍牆。外洋林湘宮,初建於清朝,重修於1948年和1978年,面積300平方米,可容納觀眾千餘人今廢作他用。1978年,主村建有一條十米長的外洋石拱橋。

畲村風情


畲族是鳳凰山的土著居民。畲"字來歷甚古,原義火耕。南宋末年,史書出現畲民(she)人(she與畲同音,意在山間搭棚居住)的族稱。《宋季三朝政要》稱閩、粵、贛交界地域的畲民武裝為(畲軍)。元代以後,(she民)、(畲徭)、(she徭)同時使用。清康熙、乾隆、同治《景寧縣誌》均設(畲民)一目。民國18年(1929)夏,德國學者史圖博和上海同濟大學教師李化民到景寧畲鄉考察,撰寫了《浙江景寧縣敕木山畲民調查記》,對景寧畲族的族稱、姓氏、風土人情等作了介紹,也是研究民族學的史料。畲民自稱"山哈",意為“山裡的客人”。
1951年貫徹中央人民政府《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的稱謂、地名、碑碣、匾聯的指示》后,畲民要求確定族稱。中央民族文化事務委員會於1953年8月派出以民族學專家施聯珠為組長的畲族民族識別調查研究小組,在浙江省景寧縣東弄村、福建省羅源縣八井村、漳平縣山羊隔村作了為期3個月的畲民識別調查,寫出《浙江景寧縣東弄村畲民情況調查》等資料。1956年12月,國務院認定畲族為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並確定族稱為畲族。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隨著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髮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髮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茶科樹
茶科樹
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曆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境內畲族,在建房、葬墓均、崇尚看風水,上樑、安葬都倡“喝龍”。通婚多局限在本民族內,鮮有女子出嫁漢族。男婚女嫁,雙方互送雞酒菜擔,若出嫁漢族,不用此俗。迎娶日,媒人須將出男方分發女方弟妹的紅包,不然,以松明火逼照至交出方休,稱“找蜍東包”。過門媳婦要給公公奉雙鞋,給婆婆送件衣,敬太公一隻豬蹄。婚後女子將分娩娘家親屬要送“催生飯”。長輩逝世時,兒女們在屍前輪唱“守孝歌”或“哭媽歌”。子孫皆著白衣帽,無五服之制,余同漢族。除夕之夜,家家灶火里煨著乾柴頭,燜到初一。謂之“隔年火種”。每年農曆正月初五清晨,家家清集旬初未掃垃圾,於卯時敲鼓鈸集隊送往當年利方,以示送去不詳之物,祈得一年平安無事;中午,戶均一人相聚會餐吃“新年飯”。正月初八,俗稱“上十日”,是祭祀圖騰的日子,當天,同祖同姓的男女老少,聚本姓祠堂,瞻仰祖圖,和唱“祭祀歌”,到祭房吃“太公飯”。
外洋村現有耕地面積736畝,其中水田532畝,農地204畝,林地面積1200畝,茶園面積340畝。村主要傳統產業有水稻、茶葉、畜牧業、毛竹等。新興產業有烏龍茶鐵觀音、新品種糧食、各種豬、羊、雞畜牧業,各類蔬菜瓜果。主要經濟收入為茶葉,年產干茶40萬噸,產值達160萬元。毛竹、山蒼籽油收入亦相當客觀。村企業有茶葉初制廠1座,磚瓦廠1座。1983年全村已普及生活用電,主村外洋建成自來水裝置解決了群眾用水難問題。

行政區劃


外洋畲族村轄5個自然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635人。5個自然村是:外洋,蓮花壋,上粗坑,下粗坑,泗坑。

地理環境


山區地形,四面環山,于山腰建村,春夏雨水偏多,常年冬季山頂積雪。

自然資源


林木資源豐富,以竹林、針葉林闊葉林為主。

風景美食


1.有蓮花池、千年紅豆杉、還山、古民居等
2.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后,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
3.烏米飯農曆三月三是畲族的烏飯節。每逢節日,福建十邑地區畲民便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煮烏米飯,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