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性戀
性傾向之一
雙性戀,又稱雙性向,是性傾向的一種。雙性戀者能夠對同性和異性產生情感、愛情或性的吸引。雙性戀者對吸引力的感受不一,有些人可能同時對同性和異性感受到吸引力;有些人可能在某一階段對同性感受到吸引力,在另一階段對異性感受到吸引力。雙性戀者感受到吸引力的表現方式和吸引程度也存在差異。“雙性戀”概念最早出現於19世紀,發展到1970年代和1980年代,雙性戀開始在西方社會中發展成為明顯的集體和政治認同身份。目前,雙性戀者因性傾向遭暴力傷害、歧視比例較高,生存狀況仍需要進一步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消除公眾對雙性戀的誤解和歧視,保障雙性戀者的健康和福祉,需要對兒童進行全面性教育,也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各部委發布的教育文件中均有性別平等相關的內容。
雙性戀者的情感狀況
雙性戀分為雙異性戀和雙同性戀,雙異性戀可以對同性產生愛情,但更多時候比較偏向異性;雙同性戀可以對異性產生愛情,但更多時候偏向同性。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報告顯示(National Health Interview Survey,NHIS),女雙性戀者的數量要多於男雙性戀者,0.4%的男性和0.9%的女性是雙性戀者。也就是說,美國有289萬左右的女性是雙性戀者,而男性則有128萬左右為雙性戀者。
就算是不同的國家、地區、時期、性別、人口、文化、環境,每種性取向佔據的真正人口比例都是大致相同的。所以大致可以從美國的雙性戀者人口比例中估算出中國的雙性戀者人數,如果按照美國的比例來計算,中國大約有600萬左右的女性是雙性戀者,而男性則有300萬左右為雙性戀者。不過,由於目前中國尚未有權威正規的雙性戀者人口比例統計,所以此段內容僅供參考。
19世紀:進化論、胚胎學及性學發展時期
“雙性戀”對應的英文單詞“Bisexuality”最早出現於19世紀,當時指雌雄同體現象,即一個生物體同時明顯具有雌雄性狀。當時的進化論學家如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推測,人類祖先早期進化時,可能經歷過雌雄同體階段,進而推測,人類的雌雄分化會隨著種族、階級或者文明的發展越來越明顯。
19世紀後半葉,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Richard von Krafft-Ebing)、英國性心理學家哈夫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等人修改雙性戀進化理論,以解釋“性本能”的演化:雙性戀被用於解釋同性戀現象,即之所以出現同性戀現象,是人倒退回祖先的雙性戀、或者停留在這一“原始”階段。
20世紀
弗洛伊德學說發展時期對於雙性戀的定義
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繼承了雙性戀進化理論,並從生理層面推到心理層面,認為每個人心理層面“都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點”以及對兩性的慾望。弗洛伊德認為,雙性戀是人在發展自身性傾向過程中壓抑早期性慾的階段,並否認雙性戀是一種性傾向。
20世紀40年代後期至70年代對於雙性戀的定義
弗洛伊德去世后,精神分析學及精神病學開始批評、摒棄生物學層面的雙性戀學說,否認存在雙性戀。20世紀40年代後期開始,社會學中多項研究表明“與男性和女性發生性行為”的現象普遍存在,雙性戀便主要用於描述這一現象。
其中一項研究為美國性學家阿爾弗萊德·查爾斯·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的《人類男性性行為》和《人類女性性行為》。金賽將性傾向視為“連續曲線上行為頻率的統計變化” , 並設計出金賽量表(Kinsey Scale)以描述這種變化。他的數據“首次揭示出美國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雙性戀行為”。金賽是第一位提出“雙性戀是一種性傾向”的人。
20世紀70年代以後對於雙性戀的定義
至少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仍認為雙性戀是向異性戀或同性戀過渡的過渡狀態。到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雙性戀開始在西方社會中發展成為明顯的集體和政治認同身份。
隨著雙性戀者的身份認同逐漸明晰和雙性戀活動組織的發展、出版物的增多,雙性戀活動人士以及理論家開始廣泛批評同性戀、異性戀的性傾向二元模式,認為歷史上忽略雙性戀、文化排斥雙性戀並不是因為科學“事實”,而是因為歷史、文化和政治前提錯誤。
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8修正)在序言部分,確立了憲法是我國根本法的地位,指出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並要求“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因此,憲法關於公民(包括性少數公民)享有平等權益的規定也應當在各地方、各領域貫徹。在憲法中與性少數相關的內容有: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勞動與就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8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第十二條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四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2015修正)
第三條
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
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第二十六條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第六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
第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第三十七條
受教育者在入學、升學、就業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權利。
學校和有關行政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女子在入學、升學、就業、授予學位、派出留學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
第四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條
國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等權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項權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民族、種族、性別、戶籍、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狀況、身心健康狀況等受到歧視。
第四十條
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兒園應當及時採取相關的保護措。
雙性戀是與性別平等有關的概念,中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文件雖然沒有直接涉及雙性戀,但與之相關的性別平等的概念是重要教學內容。在性教育中,通常與性別意識、青春期發展和性心理健康等有關。以下各文件強調了培養學生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以及健康的性心理的重要性。
小學4~6年級
模塊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初步了解青春期發育基礎知識,形成明確的性別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小學5~6年級
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青春期的生長發育特點;男女少年在青春發育期的差異(男性、女性第二性徵的具體表現);女生月經初潮和其意義(月經的形成以及周期計算);青春期的個人衛生知識等。
初中年級
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小學高年級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初中年級
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徵和心理特徵;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情緒體驗與表達,並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有效管理。
高中年級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心理健康
在教學中要注意防止過分重視專項運動技能的傳授,而忽視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現象。
具體包括:
二、正確對待性心理變化。達到該水平的目標時,學生能夠:
了解性成熟的心理特徵;
認識自己的性心理變化;
努力控制由於性吸引產生的干擾;
正確認識正常的異性交往和性罪錯的區別;
增強性問題上的守法觀念。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性與生殖健康
目標:樹立自我保健意識,掌握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維護性與生殖健康的能力。
核心內容:性與生殖健康的基本知識;友誼、愛情、婚戀、家庭與倫理道德;優生優育與適宜有效的避孕方法;非意願懷孕和應對措施;常見生殖健康問題與自我保健方法;無保護性行為對生殖健康的影響;常見性傳播疾病和預防;艾滋病的傳播、流行與控制,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為和預防措施,艾滋病諮詢檢測和服務,不歧視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預防性侵害的方法和技能。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 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和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 了解同性和異性生殖器官的構造、特點和相關功能。
學習目標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規定,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雙性戀,又稱雙性向,是性傾向的一種。社會生活中仍然存在著雙性戀恐懼現象,雙性戀者群體面臨著歧視。從根本上消除雙性戀恐懼現象和針對雙性戀者群體的歧視,需要通過全面性教育,尤其是關於性別平等的學習,幫助兒童青少年獲得對於雙性戀的充分了解,學會尊重並理解雙性戀者群體,減少雙性戀者群體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和傷害。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性別平等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3個主題“寬容、包容及尊重”、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第2個主題“人權與性”、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下的第3個主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核心概念3:理解社會性別
主題3: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了解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和尋求幫助的途徑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並認識到它在許多場所都可能發生(如學校、家庭或公共場所)(知識);
● 了解社會性別觀念和社會性別刻板印象會影響我們對待他人的方式,包括歧視和暴力(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態度);
● 如果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包括在學校內或學校周邊發生的暴力,描述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找到一個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說該遭遇(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1:所有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錯誤的,是對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舉例說明什麼是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例如:欺凌、性騷擾、情感暴力、家庭暴力、強姦、女性生殖器損毀 / 切割、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恐同暴力),並說出社會性別暴力可能發生的場所,包括學校、家庭、公共場所或網路(知識);
● 認同所有形式的性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態度);
● 如自己或認識的人正在經歷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或擔心可能會遭遇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展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識別值得信賴的成年人並向其訴說相關經歷(技能)。
要點2: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可能是暴力和歧視的根源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導致欺凌、歧視、虐待和性暴力(知識);
● 解釋性虐待和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是源於權力和支配慾望的犯罪,並非由於一個人沒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性慾望(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不平等和社會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會導致性暴力(態度);
● 展示如何主張社會性別平等、反抗社會性別歧視或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任何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都是對人權的侵犯,無論施暴者是成年人、青少年還是權威人士
學習者將能夠:
● 了解性虐待和社會性別暴力,包括來自性伴侶的暴力和強姦都是源於權力和支配的犯罪,並非由於性慾控制能力低下(知識);
● 為發現和減少社會性別暴力制定具體策略(知識);
● 認識到暴力行為的旁觀者和目擊者可以採取安全措施干預暴力行為,並且也可能受到暴力的影響(知識);
● 認識到社會性別暴力永遠是錯誤的,且施暴者可以是成年人、當權者或青少年(態度);
● 展示如何與預防社會性別暴力和提供社會性別暴力受害者支持的可信賴的成年人和服務機構取得聯繫(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每個人都有責任倡導社會性別平等,並公開反對侵犯人權的行為,包括性虐待、有害行徑和其他形式的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在倡導促進社會性別平等和減少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方面的一些成功案例(知識);
● 意識到在公共和私人空間,包括在網路上公開反對侵犯人權和社會性別不平等的重要性(態度);
● 倡導社會性別平等,消除基於社會性別的暴力(技能)。
核心概念2: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主題2:人權與性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個人都享有人權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人權(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享有人權,且都應得到尊重(態度);
● 表達對人權的支持(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每個人的人權都包括影響其性與生殖健康的權利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影響性與生殖健康的人權(知識);
● 討論影響這些權利的地方或國家法律(知識);
● 識別權利遭到侵犯的情況(知識);
● 認同社會上有一些群體的人權特別容易遭受侵犯(態度);
● 尊重所有人的人權,包括性與生殖健康相關權利(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了解自己的權利,並知道國家法律和國際協議對於人權的規定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回憶人權的定義及其普遍性(知識);
● 列舉含有普遍性人權和兒童權利的國家法律和國際協議(知識);
● 珍視人權,並深知人人享有人權(態度);
● 反思自己享有的權利(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1:有很多地方或國家法律以及國際協議中提及了影響性與生殖健康的人權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有關童婚、早婚和強迫婚姻、女性生殖器損毀/切割、間性兒童的非自願手術、強制絕育、性同意年齡、社會性別平等、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人工流產、強姦、性虐待、性販賣的地方或國家法律和政策;以及人們獲取性與生殖健康服務和捍衛生殖權利的途徑(知識);
● 說明人權遭到侵犯並影響到性與生殖健康的情況(知識);
● 認同人權對性與生殖健康的影響(態度);
● 倡導制定支持性與生殖健康人權的地方或國家法律(技能)。
要點2:了解和促進性與生殖健康人權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探究在朋友、家庭、學校和社區中促進人權的方法(知識);
● 認識到促進性與生殖健康權利,以及在無歧視、非強迫和非暴力的情況下進行生育決策的重要性(態度);
● 採取行動以促進性與生殖健康權利(技能)。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3:寬容、包容與尊重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並有被尊重的權利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以公正、公平、有尊嚴、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所具有的含義(知識);
● 舉例說明儘管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但每個人都可以為社會做出貢獻(知識);
● 列舉嘲笑他人所帶來的各種害處(知識);
● 認識到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且有價值的,都享有尊嚴並應該受到尊重(態度);
● 展示向他人表達寬容、包容和尊重的不同方式(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1:污名和歧視是有害的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污名和歧視,並認識到它們的危害(知識);
● 描述自我污名及其導致的後果(例如沉默、自我否定);
● 想到有支持機制能夠幫助遭到污名和歧視的人(知識);
● 明白以寬容、包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人的重要性(態度);
● 為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們提供支持(技能)。
要點2:由於社會地位、經濟和健康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傾向、社會性別身份或其他差異而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
學習者將能夠:
● 解釋什麼是騷擾和欺凌(知識);
● 描述為什麼對他人進行騷擾和欺凌是無禮且傷人的(知識);
●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公開反對騷擾和欺凌(態度);
● 展示多種應對騷擾和欺凌的方法(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基於差異(例如艾滋病病毒感染、懷孕或健康狀況、經濟狀況、民族、種族、出身、性別、性傾向、社會性別認同或其他差異)的污名和歧視是缺乏尊重 的表現,會危害他人的福祉,並且是對其人權的侵犯
學習者將能夠:
● 掌握污名、歧視、偏見、成見、不寬容和排斥的概念(知識);
● 分析污名和歧視對他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所帶來的後果(知識);
● 認同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正遭受污名和歧視的人(態度);
● 深刻體會到包容、非歧視和多元的重要性(態度);
● 在遭受污名和歧視時尋求幫助(技能);
● 練習如何為包容、非歧視和尊重多元發聲(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挑戰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和多元,這一點非常重要
學習者將能夠:
● 分析污名和歧視如何給個人、社區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知識);
● 總結目前反對污名和歧視的法律法規(知識);
● 認識到對那些被認為“不一樣”的人所遭受的歧視提出挑戰很重要(態度);
● 表達對受到排斥的人的支持(技能);
● 開展倡導活動,反對污名和歧視,提倡包容、非歧視以及對多元的尊重(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與雙性戀相關的常見疑問
常見疑問1:開展性教育會不會改變孩子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
答:不會。
首先,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有生物學基礎,這部分生物學基礎不會因為性教育而改變;其次,科學研究發現,即便老師與教育者表達出支持性少數群體的態度,他們的榜樣作用也不會讓非性少數的青少年改變他們原有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
常見疑問2:如何營造讓雙性戀群體感覺安全的教學氛圍?
答:第一,營造安全的校園環境。學校需明確表示零容忍恐雙性戀現象,並定期組織調查。第二,確保課堂教育中包含雙性戀議題(如雙性戀定義、雙性戀人群生存狀況、恐雙性戀現象等)。第三,確保教師所接受的相關職前和在職培訓包括雙性戀議題。
常見疑問3:真的存在雙性戀嗎?
答:是的。已有多項研究數據顯示,雙性戀人群為性少數群體中的一大主要人群。2010年,美國一家獨立智庫Movement Advancement Project(MAP)的一項研究顯示,在5,042位受訪者中,3.1%認為自己是雙性戀,2.5%認為自己是同性戀。2016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北京同志中心聯合發起的調查顯示,在中國大陸18,088位受訪性少數人士中,16.5%為雙性戀。
常見疑問4:雙性戀是往同性戀或者異性戀過渡階段嗎?/雙性戀者是處於性向不穩定狀態嗎?/雙性戀者是不清楚自己的性傾向嗎?
答:不是。
雙性戀人群中可能會有人尚未確定自身性傾向、仍處於探索自我認同階段,但對於多數人來說,雙性戀是一種穩定性傾向。
2008年,美國心理學家麗莎·戴蒙德(Lisa M. Diamond)等人發布一項針對女性同性戀、女性雙性戀以及未定性傾向女性的研究,表明10年來,研究對象中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確定自己是雙性戀/或者表態性傾向未定;最開始認為自己是雙性戀的研究對象中,10年後有92%的人認為自己是雙性戀或者表態性傾向未定;最開始認為自己性傾向未定的研究對象中,10年後有61%的人認為自己是雙性戀或者堅持性傾向未定。
認為雙性戀是過渡階段,實則是在否認雙性戀存在、堅持異性戀/同性戀的性傾向二元體系,這是雙性戀恐懼現象的一種,是雙性戀人群遭到歧視、受到忽略的原因之一。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相關內容的教育
培養性別平等意識,消除基於性傾向的偏見、歧視與暴力,是全面性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了解雙性戀的有關知識能夠使兒童青少年樹立科學的性別認知,減少對雙性戀者的誤解和歧視,保護性少數兒童青少年的健康和福祉。
幼兒園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性別平等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接納差異、尊重他人和消除歧視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奇妙的感覺》《多彩的幸福》《歡樂的六一》三冊中都涉及雙性戀相關的教育內容。
《奇妙的感覺》一冊主要教會幼兒識別不同的感覺,區分舒服的感覺和不舒服的感覺,讓幼兒認識到自己的身體有不同的感覺是正常的,要重視不同的感覺。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多彩的幸福》一冊講述了四個不同家庭的生活,讓幼兒理解不同性別、年齡、職業的人都能擁有幸福的人生且都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引導幼兒認識差異、尊重人與人的不同。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意識到不同性別都有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的權利,比如女孩也可以喜歡飛機,男孩也可以穿粉色的衣服等。旨在培養幼兒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接納自己感受的意識。小學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小學的性教育不再單純局限於廣義上的尊重差異,而是進一步認識講解有關性別和性傾向的內容。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全12冊)首次明確談及性傾向的概念是在五年級。
在五年級上冊讀本“家庭與朋友”單元“消除歧視”主題中,性傾向歧視和性別、地域、年齡、健康狀況、性傾向歧視一起被列為生活中常見的歧視現象。此外,該主題下還闡述了歧視的危害和應對歧視的方法。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兒童能認識到自己和他人的社會性別、性傾向歧視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從而批判性地評估自己的偏見程度並調整自己的行為。在自己遇到歧視事件時,也能更從容地應對。六年級上冊“性別與權利”單元“性傾向”主題舉了兩對同性伴侶共同生活的例子,以此幫助兒童了解“不同性傾向有的人有相同的權利”、“公平對待不同性傾向者”這兩個知識點。
《珍愛生命——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插圖
初中性教育中相關內容的教育
初中階段的性教育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性傾向平等對於個人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在了解性傾向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初中生將認識到對性傾向的刻板印象和偏見影響了具有不同社會性傾向的人被對待的方式,也影響了他們所能做出的選擇。同時,初中學生也會學習性傾向平等可以促進與性行為和人生規劃有關的平等決策。在掌握這些知識、態度和技能之後,初中生將有能力欣賞自己包括同性戀在內的性傾向,尊重他人的性傾向,並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如何影響自身觀念和偏見。
迪士尼頻道(Disney Channel)首次在劇集內加入雙性戀角色
2020年8月16日,迪士尼頻道(Disney Channel)動畫《The Owl House》首次加入雙性戀角色。角色是一位14歲、名為Luz Noceda的多明尼加裔美國女孩。
劇集製作人Dana Terrace是一位雙性戀者,她表示費勁努力才說服迪士尼高層讓她在劇集里加入性少數者角色。Dana在推特上稱:“我公開表示自己要在劇里加入雙性戀小孩的角色……我是雙性戀,我想寫一個雙性戀的角色。幸好我的固執得到回報,現在迪士尼高層都非常支持我。”
美國萊斯大學的社會學家們做了一項調查研究,讓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異性戀者做自我評估健康等級。最終發現,雙性戀者自我評估等級為“糟糕或一般”的比例最高,有19.5%的男雙性戀者和18.5%的女雙性戀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很糟糕。與此相比,同性戀中只有11.9%的男同性戀者和10.6%的女同性戀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很糟糕;而異性戀中,有14.5%的男異性戀者和15.6%的女異性戀者認為自己的健康狀況很糟糕。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影響幸福的重要因素(如社會、經濟、行為)上,雙性戀者也處於極大的劣勢。舉例而言,雙性戀者的煙民比例更高,平均收入比同性戀者、異性戀者少25000美元。
“如果雙性戀者是少數派中的少數派,且經歷著更多、更極端形式的差別對待,那麼這很可能造成如收入、教育程度、抽煙偏好以及其它影響幸福指數的因素的差異。”研究人員Justin Denney說。這份研究提供了更多證據,說明雙性戀者處於社會經濟上的劣勢,以下是雙性戀者所面臨的2個真實情況。
雙性戀者在使用LGBT服務中,被差別對待
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幾乎半數雙性戀者在使用LGBT服務時,遭遇過歧視。25%的雙性戀者表示在服務過程中,當被定為雙性戀時感到不適。42%的雙性戀者表示自己曾想過偽裝成異性戀者或同性戀者接受服務。其他人則接收到了工作人員毫不遮攔的厭惡和不耐煩,這令人心碎。
很多人以為雙性戀者總在搞3P
也許就是因為那無知又普遍的觀點,人們總認為雙性戀者淫蕩、無法抉擇自己的性取向,所以許多雙性戀者要頻頻忍受那無盡的3P邀約,尤其是在一些約會網站上。然而,雙性戀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喜歡群交,甚至更極端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就像所有人類一樣,雙性戀者理應被愛、被尊重,而不是被當成性幻想對待。
總有些無知的人和自以為是的雙性戀者認為大部分人類都是雙性戀,純粹的同性戀和純粹的異性戀是很少的,所謂的異性戀者其實是雙異性戀者,而同性戀者只是雙同性戀者而已,支持這項觀點的就是阿爾弗雷德·金賽的一項調查報告。
在阿爾弗雷德·金賽的《人類男性性行為》和《人類女性性行為》中,一項實驗要求受訪者從一個由同性戀到異性戀連續變化的性取向譜中對自己進行評估,對評估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后,金賽認為大部分人都是雙性戀者。可事實上,金賽學說屬於早期的研究理論,現在基本已摒棄不用,並且金賽的報告已被現代學者指出存在統計和方法的錯誤,不具備實際性和明確性。此外,金賽本身已被證實是雙性戀者,而金賽充滿爭議的研究工作也摻雜了一定程度的私人感情。
2015年,華盛頓州立大學發表的一項大規模數據研究報告表明:關於性取向是處在純粹同性戀、純粹異性戀兩極之間的一條連續譜線上,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雙性戀傾向(金賽學說)的理論並不正確,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有明確的劃分界限。各項研究調查報告也早已充分證明,就算是不同的國家、地區、時期、性別、人口、文化、環境,每種性取向佔據的真正人口比例也都是大致相同的。從古至今,人類中最多的就是異性戀者,其次是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屬於少數派中的少數派。
國內最早的雙性戀組織是成立於2005年的博性藝術沙龍,由當時活躍於北京798藝術區的藝術家創立,該沙龍始終以博性、雙性戀為生活和創作的主題,同時涉及單性戀(同性戀、異性戀)、無性戀、泛性戀等多元化群體,並以藝術的表達方式,倡導性的多元化、生活的藝術性和創造性。
該沙龍經常組織一些雙性戀沙龍聚會和性美學講座等,沙龍創辦人希望用藝術這種高雅、感性的方式來引導拓展大眾的性審美,並使其多元化。
對雙性戀的恐懼是一個新創語,用來描述那種觀點:一個人不是同性戀就是異性戀,或者認為雙性戀是被污染的。雙性戀者也可能成為廣義同性戀恐懼者的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國演員丹·卡維在《周末夜現場》節目里說:雙性戀是那些扒下任何一個人的褲子,不管發現什麼都會得到滿足的人。
作為雙性戀團體象徵的雙性戀自豪旗幟是由邁克兒·佩奇設計的。雙性戀旗幟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戀的紅色或者粉紅色條紋,底端是代表異性戀的藍色條紋,中間是代表雙性戀的紫色條紋。
2張
雙性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