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屯村

山東武城縣老城鎮下轄村

東屯村位於山東省武城縣武城鎮政府東,運河東岸,與河北省故城縣隔河相望。村莊聚落呈正方形,毗鄰繁華的老城集貿市場。佔地1500畝,耕地180公頃,人口2392人。明代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地區移民到到此,后加上其他地區來此落戶定居的散戶形成聚落,名為“東屯”。民國時期愛國將領、民主革命烈士王金銘即出生在東屯村。

人物


王金銘(1880~1912年)字子箴,民國時期陸軍上將。8歲入本村私塾讀書,16歲棄學從商,18歲投入天津新建陸軍。因勤學苦練,作戰勇敢,迅速提升為副目(副班長)、正目、哨長(連長)、營前哨哨官、幫帶。1908年,接受了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立志革命。與同在第一混成協任幫帶的馮玉祥施從雲等人組織“武學研究會”。1911年夏,因帶隊搶險有功,被提升為七十九標第二營管帶,發起成立“山東同鄉會”,從事募捐活動,籌集資金,秘買槍械,準備武裝起義。同年9月,密約張 紹曾、吳祿貞和藍天蔚等,利用演習之機,相機起事。武昌起義爆發后,王金銘被公推為大都督,並通電各方,發動灤州起義。但由於組織不密,起義失利,王金銘及百餘名官兵被捕。袁世凱電令將王金銘“就地處決”。王金銘大義凜然,昂首挺胸走向刑場。
民國成立后,北京市革命協會為了追念王金銘的英雄業績,將其遺骸移葬故里。1923年,馮玉祥在北京中央公園(現中山公園)為王金銘、施從雲樹立了戎裝銅像,又請准民國政府,追贈他為陸軍上將。

歷史沿革


青島市黃島區紅石崖街道辦事處東屯村 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曲支移民大潮由山西大洞雲中府洪同縣來到膠州縣靈山衛居住一百餘年後,明清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05年)從膠州冷家村搬遷到大殷村開荒種田,衍於第四代,由曲雲龍的祖父帶領全家於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667年)來屯裡撫養薛姓,因薛姓無後,只有曲姓為主,故改為曲家屯,解放以後本村為東,至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為東屯至今。

地理位置


東屯村位於紅石崖辦事處駐地2公里處,耕地屬於丘陵地,全村共有土地25.3公頃,總戶數94戶,人口286人,黨員12名。在區委、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新區發展我受益,我為新區做貢獻”的促進下,兩委成員認真學習,履行村兩委職責,有力推動了村級工作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全村的各項工作。

經濟


東屯村進一步落實招商引資政策,在無經濟收入來源,全年收入靠承包耕地近萬元情況下,兩委看準商機,為村招商引資,引進漢拿工程有限公司、新海逆電焊機有限公司及建國電氣有限公司等,佔地160畝,年創利潤1億元。
2004年,村集體收入達120萬元,人均收入達到4800元,村集體為全村村民投資辦農村合作醫療,給60歲以上的老人年底分別補助100、150、200、300元,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在招商引資的同時,狠抓精神文明,不斷提高村民素質,向村民提出“人人參與美化家園”的號召,結合具體情況,新修排水溝2000餘米,栽植冬青、月季花,投資近3萬餘元安裝路燈,對村內主街道全面整修,實行“凈化、美化、亮化、綠化”,基本實現了三季有花,四季長青。
認真貫徹計劃生育政策,定期向育齡婦女進行宣傳教育,每年授課四次以上,會員小組積極開展“三生、三優”的服務活動。投資近萬元置辦了彩電、VCD等教學用具,有力的推動了計劃生育工作。幾年來,全村無違犯計劃生育條例的現象。
實行依法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理財,保持全村社會治安穩定,為創造“示範村、平安村”創造條件。由於普法教育措施得力,全村無重大事故和重大惡性案件發生。
針對山區落後,文化生活落後的狀況,村兩委在黨委政府領導下,積極發動村民參與文化娛樂活動,集體出資辦起文藝宣傳演出隊、高蹺隊、秧歌隊,有力的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
村委安排專人及時過問和定期走訪全村的老黨員、老幹部、困難戶的生活,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發放工資補貼,對病殘戶實行救濟、扶貧。
兩委班子團結一致,加強隊伍自身建設,定期組織黨員幹部學習黨的有關文件和政府政策法規,不斷提高黨員幹部自身素質。分別與兩委成員簽訂了責任書,勇於向群眾亮底,接受群眾監督,增加村委工作的透明度,做到讓群眾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