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寨鄉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轄鄉

良寨鄉成徠立於1987年,位於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西北部,地處黔桂兩省交界。東與拱洞、紅水兩鄉毗鄰,西與貴州省從江縣西山鎮、斗里鄉接壤,南與洞頭、安太兩鄉相連,北靠大年鄉。距融水縣城145公里,總面積128.86平方千米,耕地面積830公頃,其中水田405公頃,旱地424公頃。轄良寨、大里、苗坪、歸坪、塘苟、安全、培洞7個村民委。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24379人。

歷史沿革


1987年以前,良寨鄉分屬大年、洞頭、安太等鄉,1987年建鄉。
名稱來歷因鄉政府駐良寨村而得名。1837年先民沿河遷徙至此,因依山傍水,是適宜人居的好地方,故名。
地理位置地處融水苗族自治縣北部,東接拱洞鄉、紅水鄉,南連洞頭鄉、安太鄉,西鄰貴州省從江縣西山鎮、斗里鄉,北靠大年鄉。人民政府駐良寨村彩路屯,電話區號0772,郵政編碼545322.距融水苗族自治縣城57.6千米。
原屬貴州省從江縣西山區。1953年1月,兩鄉合併劃歸廣西大苗山苗族自治區,設立大年區。1958年9月,設大年公社。1961年7月,劃出良寨、苗坪、歸坪、大里等大隊與洞頭公社劃出的安全大隊、林洞公社劃出的培測大隊另設良寨公社。1962年7月,大年、良寨兩個公社撒改為大年區。1968年12月,屬大年公社。1984年4月,屬大年鄉。1987年7月,設良寨鄉,划轄原屬大年鄉的良寨、苗坪、歸平、大里、塘口5個村民委員會和洞頭鄉的安全村民委員會、安太鄉的培潤村委會。1989年,良寨鄉設7個村公所、34個村民委員會。
良寨鄉
良寨鄉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良寨、大里、苗坪、歸坪、塘荀、安全、培洞7個村民委員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8388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21人,城鎮化率2.2%。另有流動人口1104人。總人口中,男性9525人,佔51.8%;女性8863人,佔48.2%;14歲以下6804人,佔37%;15-64歲9176人,佔49.9%;65歲以上:2409人,佔13.1%。總人口中,以苗族人口居多,達11640人,佔63.3%;有苗、侗、瑤、壯、漢5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429人,佔總人口的2.33%。2011年,人口出生率13.75%e,死亡率4.47%e,人口自然增長率9.28%0。
轄區東西最大距離2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7千米,總面積182.80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80.06平方千米,佔98.5%;水城2.74平方千米,佔1.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00.59人。

交通


境內有644縣道通過。7個村民委員會全部通公路。

地理環境


發源於廣西北部摩天嶺的大年河由西南向北貫穿全境。
良寨鄉自然條件優越,境內群山環抱,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地形以山地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塘苟山山脈和高腳山脈連綿起伏,峭壁矗立,怪石嶙峋,最高的塘苟山海拔達1300多米,境內平均海拔400多米;良寨、桐樹兩個流域樹木蔥鬱,水流潺潺,宛如兩條長龍在崇山峻岭之間蜿蜒盤旋;坐落在鄉政府所在地的良寨水電站庫區,河水清澈見底,碧波粼粼,兩岸清翠欲滴,風景秀麗。

地形地貌

良寨鄉四面群山巍巍,一水環流,境內塘苟山1100米,為最高峰,平均海拔550多米,土壤肥沃,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水稻、蔬菜、魚類、木材等。
地處元寶山脈西北端,地勢為南高北低,地形均為高山。主要山脈有元寶山之餘脈平茶山。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500-650米,境內最高峰位於平茶山,海拔1101米:最低點位於歸坪村柏柳電,海拔301米。

氣候特徵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暖夏涼,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20C,1月平均氣溫12C,極端最低氣溫-5C(2008年1月18日);7月平均氣溫30C,極端最高氣溫41C(2005年7月25日)。平均氣溫年較差41C。生長期年平均330天,無霜期年平均332天,最長345天,最短315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1小時。年平均降水量2100毫米,極端年最大降水量2750毫米(1983年),極端年最少降水量1500毫米(1995年)。

水文

境內屬珠江水系,融江良寨河段。境內河道長40千米。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大風.山體滑坡等。山體滑坡災害平均5年1遇,最嚴重--次發生在1983年5月28日,滑坡災害持續時間約120分鐘,涉及境內培洞村,受災面積達50公頃。

自然資源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資源主要為鉛鋅、鐵,地質儲量12萬立方米,可采儲量為7萬立方米,集中分佈在培潤村培福屯至塘荀山一帶。

經濟


2003年,糧食總產量350萬噸;工業總產值完成500萬元,同比增長10%;農業總產值2026萬元,同比增長5.6%;財政收入5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98元,增收25元。

農業

良寨鄉是一個農業鄉鎮,種植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鄉黨委、政府不斷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在“九分山”上大做文章,重點發展羅漢果、茶葉、椪柑等種植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椪柑、臍橙、菜油、桐子、八角、羅漢果等,並分別建成羅漢果和茶葉種植生產示範基地1個;養殖業主要有豬、牛、羊、雞、鴨等,並建立了牛、羊、鵝養殖示範基地。產於良寨鄉的香糯、花生、木耳、香菌茶油、土雞、土鴨、荷花魚等是市場上難求的“綠色食品”,因此備受柳州、桂林等各地老闆青睞,發展前景光明。
耕地面積12996畝,人均1.41畝,80%為水田,以種植水稻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0.6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0.31萬噸,人均168.86千克。主要經濟作物為花生、蔬菜。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0.65萬頭,年末存欄0.52萬頭;家禽飼養量3.25萬羽。

工業

以木製品初加工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270.萬元。擁有工業企業8家,職工9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70萬元,比上年增長11%。
良寨鄉
良寨鄉

商業外貿

2011年末,商業網點20個,職工81人。.
2011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2345萬元,比上年增長21%;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60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59.47萬元,比上年增長2.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7.00萬元,比上年增長17.5%。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9萬元,增值稅12萬元,企業所得稅3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1.2元,比上年增長11%。
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0.3983億元,比上年增長2271%;各項貸款餘額0.12億元,比上年增長51%。

社會


基礎設施

19徠95年良寨鄉公路修成通車。境內大年河可通1.5噸木船,南至洞頭、斗里鄉,北達大年鄉,出入融江航道都柳江。
良寨鄉地處大山,山區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優勢良好。水資源方面,現建有良寨水電站一座,改造建設后裝機容量為720千瓦,年發電量約180萬度;正在動工興建梯級水電站1個,裝機容量2600千瓦,水資源開發前景光明;由於山區氣候複雜,多樣的氣候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如核桃、板栗、花椒、高級野生保健飲料植物等資源開發潛力很大;由於地形複雜,土壤和植被分異明顯,形成了多樣的土地類型,土地利用以林地為主,林業開發勢頭強勁,現有7家木材加工廠;草山草坡資源豐富,是發展畜牧業的天然基地,有灌溉條件的丘陵坡地適宜發展果類經濟林,溝谷及盆地是最好的綠色蔬菜生產基地。
隨著“扶貧攻堅”大會戰不斷地深入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啟動,良寨鄉道路交通和人畜飲水等各項基礎設施得到很大地改善。到2006年已經有6個行政村通公路,良寨——安太四級聯網路已經立項,預計2007年可竣工通車。現主要的交通線路有:中良公路——直通融水縣城和貴州從江縣等地:良平公路(2007年將改建為四級水泥路)——通往融水縣、融安縣和三江縣等地。2006年,良寨鄉已建成人畜飲水工程15處,高基屯人畜飲水工程正在興建當中。全鄉工程網路已具雛形,程式控制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信號基本覆蓋全鄉,為本鄉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6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1戶;各類圖書室9個,藏書3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20餘人。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

教育

2011年末,幼兒園6所,在園幼兒184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8所,在校生1721人,專任教師13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初中1所,在校生203人,專任教師2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學升初中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98%以上。
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651萬元,比上年增長9.8%。預算內教育經費佔財政總支出比例為23%,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1個,其中門診部(所)8個:病床15張,每萬人擁有病床7.5張,固定資產總值23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1名,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7人,註冊護士10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453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

體育

2011年末,無看台座椅體育活動場所9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3%。2011年獲得自治縣體育運動會團體第二名,單項男子籃球第二名、女子籃球第一名。
廣播電視
2002年10月建成良寨有線電視台,后改稱良寨鄉廣播電視站。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561戶,人戶率9.2%。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6戶,人數120人,支出19800元,比上年增長11%,月人均165元,比上年增長10%;醫療教助5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830人次,共支出84900元,比上年增長140.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403戶,人數2737人,支出169694元,比上年增長24%,月人均62元,比上年增長24%。
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0245元,比上年增長15%。
敬老院1家,床位12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0人。農村五保村1家,收養五保人員10人。
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8783人,參保率100%。
郵政電信
2011年末,郵政網點1個,業務收入75萬.元,其中純收入21萬元;報紙、期刊累計期發行0.07萬份(冊)。
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0.1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023戶,電話普及率60%;行動電話用戶3589戶;網際網路用戶526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01萬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籌資91.29萬元建成大里村委辦公用房1棟,維修培洞、塘苟、歸坪3個村委辦公用房,新建大里村公路過水路面滾水壩1座,國里屯人畜飲水工程1處,完成村級公路橋涵6座,修建村級公路路面排水溝25公里,完成1050米鄉主要道路路面硬化和全鄉農網改造工程。建成沼氣池70座。
全鄉有九年制學校1所,完小7所,教學點16所;在校生2258人,教職工131人。衛生院1所,社區服務站1所,村合作醫療衛生室3個,醫務人員14人。
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鄉各族人民緊緊圍繞鄉黨委提出的“長抓竹果、中抓藥茶、近抓養糧,大力發展勞務經濟”的區域經濟發展思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團結協作,因地制宜,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同時,抓住發展機遇,積極爭取扶持,紮實開展工作,社會各項事業保持穩步快速發展。

文化


民族風情

良寨鄉是邊遠山區少數民族聚集點,苗、侗、瑤等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特色鮮明、純樸自然的良寨民族風情。良寨鄉每年有各種民族傳統節日上百個,如新禾節、新米節、蘆笙節、砍旗節、苗年等,稱之“百節之鄉”一點不為過。吹蘆笙是我們山區少數民族最為喜愛的傳統娛樂活動,逢年過節,各民族兄弟姐妹匯聚一堂,笙歌陣陣,載歌載舞,喜慶、吉祥的節日氣氛濃烈。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良寨鄉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各民族風味小吃別具特色,主要有酸菜、酸魚酸肉牛癟(牛憋)、紫血等,其中良寨的牛癟(牛憋)由於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且有治療胃病的奇效,俗稱“百草藥”,因此備受八方來客青睞;如今牛癟(牛憋)、酸魚、酸肉等民族小吃已經端上許多大飯店的桌面,很多老闆還在融水、柳州等地專門開辦牛癟(牛憋)、酸魚、酸肉特色風味小吃店,原料大多從良寨採購,生意十分紅火。

歷史事件

民國19年(1930年)4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簡稱紅七軍),取道宜北經荔波板寨,於30日一舉攻破貴州軍閥王家烈的老巢榕江縣,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和物資。同年5月8日,3000餘紅軍從榕江縣經三江縣富祿鎮進入苗山境內,經大年、良寨、洞頭、安泰、河村等地,5月18日到達三防鎮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