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地宮展覽館

AAAA級風景區

秦陵地宮展覽館,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帝陵西側大約2公里。這是一個人造景點,是根據司馬遷秦陵地宮的描述所建。

地理環境


秦陵地宮展覽館
秦陵地宮展覽館
秦陵地宮佔地面積16650平方米,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通高25.7米,其中地下8.7米,整體以橫剖縱貫的手法,再現了秦始皇陵陵園地貌和地宮,向遊人展示了二千多年前秦始皇陵的輝煌雄偉和壯觀氣勢。

大廳展示


走進展覽館,大廳迎面是一道展牆,上面展示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經濟、文化方面所做的“統一”工作和貢獻。
小篆
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王趙政(正)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掃滅了六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齊國,從而一統中國。之後,他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由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度量衡、貨幣和車輛形制各不相同,為了加強管理,秦始皇要求書同文、度同制、車同軌。為統一文字,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劃簡省的優點而創造出的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
為統一貨幣,秦始皇下令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製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同時,他還統一了通行的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銅錢以“半兩”為單位,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戰國時期,各國道路寬窄不同,車輛種類繁多,車軌尺寸混亂。秦統一后,不僅修築了統一規格的道路,還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6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6尺即相當於現在的138.6厘米。車軌統一后,無論是什麼車都可以在全國各地的交通大道上暢通無阻。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秦始皇陵有這樣的記載:“穿三泉,下銅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秦陵地宮,就是根據司馬遷的這些記載和有關歷史資料而建成的,分地上、地下兩部分。

地面部分


地面部分,按照陵園布局用260平方米的大型沙盤,復原了秦陵封土、城牆、城門、陵寢、陪葬坑等建築物。

內城外城

城牆和封土堆
城牆和封土堆
秦陵封土周圍南北狹長的兩道“回”字形城牆,是模擬秦都咸陽建造的,兩道城牆象徵著皇城和外廓城,秦陵封土象徵著咸陽宮阿房宮
內城牆南北長1355米,東寬292米、西寬585米。一條東西向的隔牆,又把內城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主要是陵墓的封土,原高120米,底邊周長2163米。在北部正中又有一條南北向的復道,將北部又分為東西兩個單元,東單元為陪葬區,是秦始皇的12個兒子和10個公主;西單元為秦始皇的寢殿,供奉秦始皇的靈位和遺物,北邊為祭奠活動指揮部和文武百官休息的場所。
外城東西寬940米,南北長2165米,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東區北邊是守陵部隊的營房;南區分兩個部分,東邊是守陵部隊的營房;西區也分兩部分,南邊是寶馬良駒飼養場,北邊為膳食坊和樂府;北區是荷花池。現探明的秦陵區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主要由城坦、墓冢、寢殿、寺吏舍、陪葬墓、陪葬坑等六個部分組成一個整體。整個陵園以墓冢為中心,形成了一個貫通陵園東西的中軸線,這種布局結構,一直影響著中國後代帝王陵園的建設。

蠟像雕塑

陵園地面建築四周,有許多壁畫雕塑。南邊共有六組蠟像,集中反映了當年修建秦始皇陵園的施工場面,而西邊七組玻璃鋼雕塑,則表現了秦先民建造秦宮殿的情景。
東面由七組塑像構成了秦俑的整個製作過程,能讓人了解製作秦俑時以塑為主、塑模結合、分件製作、組裝套合、爐窯燒制、修整彩繪的逼真場面。
北邊一組反映的是春、夏、秋、冬修築長城的場面。

地下部分


概況

地下部分,就是模擬的秦陵地宮。模擬的秦陵地宮,是將25萬平方米、深度30—50米的秦陵地宮,縮小到27×27米、深度8.7米,用現代技術修建的階梯式建築。

墓道

墓道
墓道
秦陵模擬地宮有東西兩個墓道,各有兩個耳室,耳室停放著車馬,供奉膳食,東墓道壁上有六個浮雕,分別是扶蘇、成嬌、蒙驁、衛繚、王翦、茅焦,他們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出謀劃策、衝鋒陷陣、攻佔城池、籌備糧草、治理國家,立下了赫赫戰功。西邊墓道上的浮雕是秦始皇的公子、公主,分別是媛陰、華陽公子高、榮錄等。
穿過墓道,蹬踏梯而上,展現在眼前的,便是上圓下方呈漏斗式階梯狀的秦始皇陵墓地下宮。

地宮

秦始皇的棺槨
秦始皇的棺槨
地下宮正中面積為121平方米,底部為秦時版土沙盤。秦時的國界用斷續紅線表示,36個紅點表示秦時設置36郡。秦咸陽宮、秦長城、長江、黃河、太湖、桂林山水、黃果樹瀑布、雲南路南石林等均展現在遊人面前。
秦版土之上,有一條龍舟,秦始皇的棺槨就在龍舟之上。秦始皇背西面東仰卧其中,棺槨的四角有四盞人魚膏燈爍爍閃動、長明不滅。
秦始皇的棺槨為六層,這是按秦時尚六,數以六記為根據的。符法、冠皆六寸、輿六尺出門乘六馬,槨中四周壁黑色大理石底鑲嵌秦始皇一生喜愛的六幅浮雕。秦始皇還喜好黑色,他穿著黑色龍袍,信奉“王德終始”學說,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源於金木水土火的相剋相生。據說,黃帝德土、夏禹德木,木氣勝而克土,建立夏朝;商湯德金,金克木,建立商朝;周文王德火,火德勝金,建立周朝;代替周者必德水,水能勝火,所以秦該德水。水為黑色,故崇黑色,這就是浮雕採用黑色底子及秦始皇著黑色龍袍的原因。

雕像

秦始皇出巡
秦始皇出巡
地宮四面,用蠟像雕塑與壁畫結合,再現了秦始皇生前的一些重要活動場面。東面是秦始皇登基的場景。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已22歲,按秦國禮制要在雍都蘄年宮(今風翔縣)舉行加冕禮,開始親自執政。在一個黃道吉日,秦國都城披上了節日盛裝,蘄年宮內張燈結綵,熱鬧非凡。莊嚴雄偉的登基台上,秦始皇雄居正中,顯示了一代君主威不可犯的神氣和準備大展宏圖的抱負。台下文武百官,依次排開,個個畢恭畢敬地聽候著秦始皇的訓示。四周的鼓樂手使勁的吹奏,為秦始皇助興。呂不韋、嫪毐、衛尉竭、內史肆等策劃的叛亂,被秦始皇派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率兵鎮壓下去了,這更進一步鞏固了秦始皇的統治地位。
北邊上方是秦都咸陽宮殿,它高大雄偉、檐牙高挑、勾心鬥角、富麗堂皇,它是秦始皇處理政務、面訓百官、會見外國使者的地方,荊柯刺秦的事件就發生在這裡。在主殿的兩邊分別排列著韓、趙、魏、燕、楚、齊六國宮殿。左邊秀麗的是南方宮殿,右邊粗獷的是北方宮殿,建築格調莊重凝鍊、柔美秀雅,各自代表著東方六國的建築風格和風俗民情。墓北邊的壁畫和六國歌舞相互對立,再現了秦始皇奢侈的生活。位於正座的秦始皇和他的近臣、愛妃,正在專心致志觀賞不同風格的歌舞。
秦始皇地宮
秦始皇地宮
西面,是秦始皇舞劍鍛煉身體和狩獵的場面。秦始皇親政時很勤奮,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御花園先練一套劍術后,才回去用膳,再忙也不忘習劍,他的劍術很高。狩獵是秦始皇的愛好之一,故在陵園內除陪葬有珍禽異獸外,在地面上還專門修建了飼鹿場,供他在陰間狩獵之用。南面是秦始皇出巡的壯闊場面。出巡的目的是檢查工作,加強自己的統治,同時也兼有遊玩、享樂、求仙之目的。秦始皇一生共出巡五次,第二次比較重要。公元前219年,他第二次出巡,車按五行,配五色,還有五對副車,皆是翠羽車蓋,整個車隊前蒙以虎皮,尾車懸以豹尾。唐代詩人李賀描寫秦始皇出遊時“秦王騎虎游八極,劍光照空天自碧。”第五次出巡是公元前216年,秦始皇帶著左丞相李斯和愛子胡亥以及近侍中車府令趙高,十月從咸陽出發經武關沿丹水、漢水湖北雲夢,又沿長江東下到達虎丘山,使人發闔閭墳墓,鑿山求劍,一無所得後向東到會稽、琅邪,再求長生不老葯,后又駕車到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南)。這時,秦始皇身染重病,而且病情加劇,他自知命在旦夕,想到扶蘇,令趙高擬詔書,並賜玉璽,令在今綏德的公子扶蘇速回咸陽參加葬禮。詔書尚未發出,七月車駕到達沙丘(今河南巨鹿縣東南),秦始皇就駕崩了。這位中國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的“千古一帝”,只活了50歲,這時,趙高與胡亥合謀,李斯又沒有堅持正義假傳聖旨,賜扶蘇自殺,胡亥陰謀奪權當上了秦二世皇帝。

墓頂

墓室頂部,是一望無際的天穹,28顆古星座閃閃發光。火紅的太陽和銀白色的月亮晝夜交相更替,藍藍的天上朵朵白雲悠悠飄蕩,構成了一幅絕妙的天體圖。在天體圖上還有伏羲女媧、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優美的民間傳說。天體的邊沿下,還有12時辰圖騰(我國的十二屬相圖)。下圖是伏羲女媧交尾圖,伏羲女媧,相傳是中國神話里的人類始祖,他們人面蛇身,下半身的蛇形尾交纏在一起,這是在說人類的繁衍,他們高舉著規和矩,是在規範人類社會的秩序。

社會評價


秦代盛行厚葬之風,對亡靈報以隆重的禮遇,反映了祖先崇拜和靈魂不滅的觀念,而正是這種思想,使得大量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秦朝文物得以保存下來,給了我們了解和認清歷史的珍貴史料。
據介紹,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為自己營建陵園,一共動用了70多萬人,修了38年才完成。秦始皇陵位於驪山腳下,陵園總面積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模擬的秦陵地宮,雖然只能讓人對秦始皇陵有個粗略的了解,但也更令人對真的秦始皇陵產生無盡的想象:秦始皇陵,這座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陵園,至今尚未開發,裡面不知還埋藏著多少珍寶,也不知還有多少玄機……
秦陵地宮展覽館依據大量文獻記載、考古發現和民間傳說所提供的資料,結合現代旅遊需求,運用聲、光、電等現代科學技術和雕塑、美術、古建等多種藝術手法,模擬秦始皇帝陵地面陵區和地宮上下兩層的形式,在4000餘平方米的內部空間,濃縮表現了秦始皇帝陵的歷史全貌,使遊客置身其中,親眼目睹秦陵“千古之迷”,如影如幻,觀賞秦漢建築風彩,瀏覽秦代民風民俗,祭祀禮儀,領略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