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郡

琅邪郡

秦朝統一全國后,地方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三十六郡。琅邪郡為三十六郡之一,今寫作琅琊郡(下文同)。琅琊郡治,秦時在琅邪,西漢在東武,東漢初年在莒縣,以後均在臨沂境內。隋唐以後改置沂州。唐宋在州名之外,還附加郡號,《宋史·地理志》就有"沂州、上、琅琊郡"的記載。這裡"琅琊郡"只是沂州的一個字型大小,不是宋代仍存在郡級政區。以後琅琊郡消失在歷史之中。

地理範圍


位於今山東省東南部,涵蓋臨沂市、青島市黃島區、日照市等地。

歷史沿革


秦治琅邪(夏河城),郡境即山東半島東南部。
漢治東武,今山東諸城境內,屬徐州
王莽新朝曰填夷。
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封子劉京為琅琊王,琅琊郡改為琅琊國,建都於莒(今山東莒縣城陽鎮)。建初五年(80年)琅琊國移都開陽(今臨沂老城),領13縣。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殺琅琊王劉熙,國除為郡。
三國魏仍治開陽,領開陽、臨沂(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諸葛城村)、陽都、繒、郎丘、華、費、安丘、劇9縣。轄地開始縮小。
晉因之。
北魏,治即丘縣(今臨沂市蘭山區蘭山街道古城村),領即丘、武陽、費、新泰四縣,屬北徐州。
南朝宋,復為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屬縣直屬沂州。大業三年(607年),沂州復為琅琊郡,治所在臨沂(今臨沂城)。共轄7縣:臨沂、費、顓臾、沂水、東安、莒、新泰。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改沂州,治所在臨沂(今臨沂老城)。天寶元年(742年)復為琅琊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稱沂州。轄5縣:臨沂、費縣、沂水、承縣(今蘭陵縣部分在其轄境之內)、新泰(今蒙陰縣部分在其轄境內)。
五代因之。
宋朝,置沂州,治所在臨沂(今臨沂老城)。在州名之外,還附加郡號。《宋史·地理志》就有"沂州、上、琅琊郡"的記載。這裡"琅琊郡"只是沂州的一個字型大小,不是宋代仍存在郡級政區。至宋徽宗宣和年間,轄5縣,即:臨沂、沂水、費縣、新泰(今蒙陰縣域在其境內)、承(今蘭陵縣部分在其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