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夜行人

伊塔洛·卡爾維諾創作長篇小說

《寒冬夜行人》是義大利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創作於1979年的作品,可以說是卡爾維諾孜孜不倦探索小說創作的最終總結。作者在此書中,藉助別出心裁的形式,以讀者的閱讀經力構成小說的內容,表現艱難的現世生活中作為文學創作主體的作家與作為文學接受主體的讀者的艱辛處境。

作品簡介


寒冬夜行人
寒冬夜行人
小說以《寒冬夜行人》一書的出版發行為開頭:讀者滿懷欣喜地購來該書,急不可待地打開書本看起來。但看到32頁以後,發現該書裝訂有誤,無法看下去了。於是找到書店,要求更換。書店老闆解釋說,他已接到出版社通知,卡爾維諾的《寒冬夜行人》在裝訂時與波蘭作家巴扎克巴爾的《在馬爾堡市郊外》弄混了,答應更換。同時,男讀者在書店裡還遇到了一位女讀者,柳德米拉,她也是來要求更換裝訂錯了的《寒冬夜行人》的。男女讀者繼續閱讀更換來的小說《在馬爾堡市郊外》,由於印刷錯誤,沒等他們讀完第一章又讀不下去了;他們發現,他們讀的不是卡爾維諾的新小說,也不是波蘭小說,而是一本辛梅里亞語的小說。於是他們決定到大學里去找人請教。大學老師沒能解決他們的問題,他們又找到出版社尋求答案。男讀者在和出版社編輯的談話中發現,這一次次挫折都是由一個叫馬拉納的譯者造成的:馬拉納曾與柳德米拉相好;因為柳德米拉愛看小說,他就覺得小說的作者是他的情敵,使他與柳德米拉之間的關係發生危機。怎麼才能擊敗這個情敵呢?由於他認為文學作品就是虛假、偽造、模仿和拼湊,就開始模仿、拼湊和偽造各國的小說,期望通過這些手段使小說作者的形象模糊不清。這樣柳德米拉讀書時,他便不會感到柳德米拉遺忘了他。那麼這個陰險的譯者馬拉納現在待在什麼地方呢?男讀者從各方面了解到,他可能隱藏在南美洲什麼地方,於是決定去那裡尋找他。男讀者經過各種周折,仍未找到自己期望找的小說,只好返回家鄉。最後,男讀者來到自己家鄉的圖書館里,在與其他讀者的閑談中他理解了,古時候小說結尾只有兩種:男女主人公受盡磨難,要麼結為夫妻,要麼雙雙死去。於是男讀者決定和女讀者結婚。他們的故事也以他們的結合而告終。

作品目錄


(1)寒冬夜行人
(2)在馬爾堡市郊外
(3)從陡壁懸崖上探出身軀
(4)不怕寒風,不顧眩暈
(5)向著黑魆魆的下邊觀看
(6)一條條相互連接的線
(7)一條條相互交叉的線
(8)在月光照耀的落葉上
(9)在空墓穴周圍
(10)最後結局如何

創作背景


卡爾維諾說:“我很想寫一部實質上只不過是‘引言’的小說,它自始自終保持著作品開始部分所具有的那種潛力,以及始終未能落到實處的那種期待。”卡爾維諾採用的是情節的“複製”和“增殖”的創作手法。故事是用10個各不相同的第一人稱敘述,主人公在開始閱讀其中的任何一篇小說時,都有一段“穿插進去的故事”,而每一段“穿插進去的故事”又都與頭一天的故事全然沒有任何邏輯的聯繫,它們主題不同,情節不同,人物不同,背景也不同;而且這些“穿插進去的故事”屬於不同國家的文學,屬於不同的文學類型和文學形式。這每一篇故事都在情節發展進入高潮時猝然中止,似乎都是下面要敘述的另一篇故事的“引言”。
卡爾維諾創造這部作品時作強調的是閱讀故事的過程,強調的是信息的發出者——作者筆下的“讀者”——和信息接收者——小說的實際讀者——之間的關係,創建了一個故事發生在其中的虛構世界,接著再用另一個故事可能發生在其中的虛構世界來代替它,整部小說就是一個重建、摧毀、再重建、再摧毀的連續不斷的過程,最後敘述故事者除了找到一座“空墳”之外,一無所獲,似乎“世界縮小成了一張紙,在這張紙上,除了寫些抽象的言詞之外,什麼也沒法寫”了。
卡爾維諾就是這樣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創作手法,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將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和後現代派綜合於一身。在創作形式上卡爾維諾既保留傳統的敘事手法,又採用現代小說的結構,使自己的作品既高度綜合,又節奏快捷,既生動有趣,又明白易懂;在作品內容上,他則巧妙地將夢幻與現實結合在一起,使自己作品的故事情節既出於自己的想象,又切合現實生活。這就是他六十年代以後發表的作品,如《寒冬夜行人》。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相對於傳統小說主題的明晰性、表層化、單向性,《寒冬夜行人》主題呈現鮮明的變化:模糊性、內在深化性、抽象性與多主題。這是小說數百年的發展變化在主題方面的表現。社會時代不斷變化,作家的哲學或美學觀念也隨之而變,導致了作家創作觀念的變化。
《寒冬夜行人》作品的主題呈現為難以窮盡的意味,實際上是作品原來潛在的人生意蘊與接受者人生感悟的碰撞和重現,是作家的人生感悟藉助接受者的欣賞過程而重新呈現出來。
第一層敘事中出現的人物大部分是讀者。此書的視角是一個讀者的視角。強調讀者身份,作者無意於用情節跌宕去“俘虜”讀者,讓其誤以為自己是故事中某角色而“不能自撥”。小說中多個不同類型的讀者:有常規的普通讀者,如男讀者“你”;有熱愛閱讀且喜歡多種類型文本的讀者如柳德米拉;有閱讀時為了某種功力目的的如羅塔里婭等。特別的讀者——伊爾內里奧為例,他的行為其實象徵一種對文本在加工的藝術創作類型的行為。
思考這樣的讀者能從文本中得到什麼,在創造一些什麼。淡化“你”這一形象的具體性,從而讓文本外的讀者透過“你”這一媒介與作家對話
小說中的故事模式的基本要素是:追尋與再追尋。第一重故事以“找下文與得開頭”為中心,主要圍繞讀者“你”的行動而循環展開。第二重故事以“提供線索與找到另一故事開端”為中心,包括以下情節單元:書店老闆、卡利干尼先生等人得知“你”要照故事的下文一事,想“你”提供線索。但循著線索去找,“你”得到的卻是另一本小說的開頭。從表層來看,這兩重故事依次解釋了尋與尋得、給予與獲得之間的矛盾。從深層結構看,每一次走進建構時有被新的未知(新故事的開頭)解構了,積極推進的建構行為一直在進行,卻一直得不到突破,一定程度是這一怪圈的循環其實是對追尋行為的解構。

作品結構

小說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說兩部分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讀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書的“隱設讀者”,也是實際在進行閱讀的讀者。話說,你興緻勃勃地買來卡爾維諾的新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正看到入迷之處,沒想卻因書頁裝訂錯誤而被迫中斷閱讀。你迫不及待地去尋找下文,不料拿回來卻是另一部小說,讀到高潮迭起之際,書又戛然而止……如此這般的陰錯陽差一再發生,你鍥而不捨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來讀,前後總共閱讀了十部互異其趣的小說之開頭,這些“嵌入的小說”的標題正好串成一個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2)在馬爾泊克鎮外,(3)從陡坡斜倚下來,(4)不怕風吹或暈眩,(5)在逐漸累聚的陰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纏繞交錯的線路網中,(7)在一片穿織交錯的線路網中,(8)月光映照的銀杏葉地毯,(9)環繞一空墓,(10)什麼故事在那頭等待結束?
小說一共12章,前10章的每章都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以“男讀者”尋找小說和愛情為主題;第二部分則是充滿了想象空間沒有下文的故事片段。作者通過兩條平行發展的線索,構成了一種連鎖式的框架結構,或者說是“套盒結構”。”套盒結構”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印度的《五卷書》,全書以“楔子”和五卷的七十八個故事組成。此外,中世紀的《一千零一夜》、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也是“套盒結構”典範之作。卡爾維諾在吸收和借鑒傳統文學的基礎上進行了富有後現代主義特色的創新。
整部《寒冬夜行人》實際上是兩套可以獨立的故事,既可以跳過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去讀每章中各具風格、未完待續的故事,又可以對十篇故事忽略不計,連貫地將男女主人公尋找閱讀和愛情的故事一口氣讀完。整部小說形成了AB—AC—AD……—A的結構模式,卡爾維諾以這種不同於傳統的、看似統一、實則獨立的雙線索“套盒結構”徹底消解了傳統小說的情節模式。

藝術特色

在《寒冬夜行人》中,作者用的是一種全新的敘述角度——第二人稱敘述。實際上小說有一個虛構的“我”作為敘述者,這個“我”是誰作者沒有交待,也就是說他可以是任意的一個人,究竟是誰,完全由閱讀本書的讀者決定,這給予讀者極大的想象空間。“我”不參與情節的發展,只是以存在於文本之外的身份來敘述小說,並在一定的時候對“你”(男讀者、女讀者或每一位讀者)的行為作評斷,喚起“你”的思考。事實上,可以把書中的“讀者”看作是小說虛構的主人公,也可以認為正在讀小說《寒冬夜行人》的真實的讀者就是主人公,因此“你”就具有了雙重屬性,而“讀者”也具有了更加廣泛的意義,其結果就是在對這兩者身份認定的過程中,普通讀者不知不覺融入小說當中,積極地參與並完成對該小說的再創造。這種第二人稱敘述不僅顛覆了傳統的閱讀習慣和接受慣性,並且使本書呈現出全方位的開放式閱讀模式。
“你”的敘述方式極易產生讀者與文本的“對話”狀態,因此《寒冬夜行人》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讀者與作品的對話。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本書一直十分注意讓閱讀本書的讀者能夠進入角色並與小說中的‘讀者’等同起來,因此並未給他起個名字,因為那樣做會把他與第三人稱自動等同起來,把它變成一個人物。”由此造成一個巧妙的效果。正因為小說沒有給主角起名字,所以小說外真正的讀者完全能夠身臨其境,在不由自主的狀態中與作品形成對話關係,讀者的自由度和自主性都得到了加強,與此同時傳統作品中作家的權威地位被徹底削弱了。
第二人稱的敘述方式可以被看作是卡爾維諾的一個敘述圈套,但卻讓讀者遊走在作品和自己的思考之間,而這也是作家的文學觀在作品中的一次嘗試性的實踐。正如作家所言:“但願有部作品能在作者之外產生,讓作者能夠超出自我的局限,不是為了進入其他的自我,而是為了讓不會講話的東西講話。”

作品影響


卡爾維諾《寒冬夜行人》,無論在敘述方法上還是在敘述技巧上都是對傳統小說的一種顛覆。小說在敘述方法上別處新意,尤其是第二人稱敘事視角的運用使讀者產生了以以往有別的,不一樣的更接近於小說和作者的閱讀效果,他的這種具有實驗性質的創造為其後的小說創作產生了啟發性的影響。

作品評價


在《寒冬夜行人》中,作家借小說聲明了自己的文學觀,並進行了成功的實踐,作者把小說情節及其變化減弱到了最低限度,刻意營造了看似片段的部分,留給我們的卻是最精彩的剎那間的定格,即“時間零”,事實證明了作者的觀點是正確的,那十篇小故事的確使我們記住了小說最精彩的瞬間-----羅蘭。巴特(法國社會評論家及文學評論家)

作者簡介


伊塔洛·卡爾維諾(1923—1985)是義大利二戰后最著名的一位作家。他一生辛勤耕耘,寫了二十多部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在義大利和世界文學中影響頗大。一九八五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他於同年九月因腦溢血突然逝世而未果(諾貝爾文學獎僅授予活著的作家)。
卡爾維諾從二十四歲起開始文學創作,經歷了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和後現代派幾個不同的階段,但他的作品,不論是哪個時期的,都深刻反映了人們的生活現實。他一生的文學創作可以歸納為以下八個字:無限追求,追求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