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儒學
后儒學
徠詩賦乃國學之基礎,儒學為民族之綱要。易學者,中華文明之大系也。徽系后儒之學,崇尚於美,南京傳統也。
后儒學
目錄
后儒學概念
前儒學與后儒學國學之異同
后儒學的產生背景
《后儒學》主要內容 即蒼山牧雲思想
后儒學概念
與前儒學相對,它以1911年末代皇帝溥儀走出皇宮即封建社會解體為標誌。作為為封建制度量身打造的正統與思想服務模式,前儒學又分為舊儒學和新儒學,舊儒學是指宋代以前以孔孟為主體的儒學,新儒學是指宋代以後以程朱理學為主體的儒學。這種斷代最初見於蒼山牧雲《后儒論》一文,后儒學致力於儒學在現代社會的運用與研究。
南昌新儒家學者蘭亭逸士(鍾陽)提出,蒼山牧雲后儒學,可謂皖系后儒學,並吸蒼山牧雲后儒學之長,根據自身儒學研究之進路,創立贛系后儒學。
前儒學與后儒學國學之異同:
一、時間斷代上不同:
前儒學指1911年以前的儒學,后儒學指1911年以後的產生的儒學。它以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走出紫禁城,封建宗法制度胎衣脫落為標誌。鴉片戰爭以後,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中西方文明碰撞交融為後儒學萌芽提供了土壤。它包括以張之洞為代表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口號;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托古改制”的社會改良思想;以及以孫文為代表倡導恢復“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儒家道德,作為復興民族的理論基礎等。而後儒學正真的誕生從梁漱溟、熊十力等開宗明義扛起所謂“新儒學”大旗始,實質其概念由蒼山牧雲於21世紀初第一次提出來。
二、依附對象上不同:
前儒學依附的基礎是封建王朝家天下的宗法制度(封建制度);后儒學的依附的對象是公民社會的自由人。
三、服務對象上不同:
前儒學以封建王朝地主為服務對象;后儒學市民社會的普通大眾為服務對象。
四、社會目的上不同:
前儒學目的致力於“學優致仕,入仕做官”的仕途人生,其人才培養是對封建王朝統治階層的拱衛;后儒學的目的是注重自身修養及幸福感的獲得,從而培養社會人群的精神力量(即民間力量的培養)。
五、藉助學習工具不同:
前儒學主要以1911年以前的儒學典籍為主,后儒學則主要1911年以後的刪編或撰寫的國學典籍為主。
后儒學的產生背景:
21世紀初,中國改革開放即將進入三十個年頭,在社會取得一定經濟成就的同時改革動力也越來越小,體制局限性和貧富差距成為社會主要的矛盾。物質相對豐富和幸福感的下降,讓人們普遍意思到信仰失卻的恐慌,這時一種“國學救國”的思潮開始出現,很多學者紛紛出謀獻策,國家以制定了“以德治國”的政策性綱領,並隨即推出“八榮八恥”予以實踐。
前、后儒學從1911年斷代隔開,“后儒學”概念就源於蒼山牧雲《后儒論》一文。誠如他在《后儒學》導論中所言:“近代社會全球經濟一體,文化交融;世界商化,互通為資,臧否皆以金錢論。……人心為金錢扭曲,天下溺實利,世風日墜。爭食與子,爭力與父屢見不鮮。”。“國人身上從舊中國傳下來很多弊病還沒有排清,又被注入“急利”的毒素,即被人為創造出來的物質世界和人文建制所異化、所遮蔽,以致忘卻、淪喪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根基”。真可謂到了“溺欲沉淪”、“禮崩樂壞”的程度。
蒼山牧雲從他大量反映民族焦慮情緒的“漂”系列作品延伸到國學領域,發現“政治、經濟皆不能救天下心苦,唯文化可存亡絕續”的道理!他刪編百科,熔煉子集,注經釋典。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心會孔孟,神交朱程。邀追先哲,奉近代熊十力、梁漱溟、馮友蘭等碩儒為宗師。以道入儒,以儒游佛;以文致商,旁觀政治。視詩詞歌賦為小技,從徽學入手繼而創立“后儒學”體系,把后儒學分為:“儒家經學、儒家理學,儒術、儒技四個部分加以研究,試圖把儒學中的營養擠出來供後世人解渴、飲用,為物慾橫流的世界重新找回淡泊的力量。
蒼山牧雲自稱“是一個儒學為‘志業’的人”。他用長達十年的時間研究“人為什麼活著”,並終於在後儒學的建設中找到答案。當代學者陶道恕稱他“承梁(梁漱溟)熊(熊十力)之道統,開后儒之新風”。
《后儒學》主要內容 即蒼山牧雲思想:
“后儒學“把傳統儒學(即前儒學)從政治制度層面和宗教化傾向下剝離出來,以“新內聖,外平等”為儒學發展的主要取向,這裡所謂的“內聖”之學,主要是繼承傳統儒學而又有創新的關於指導人生修養、提高精神生活、發揚道德價值、協調群己權界、整合天(自然)人關係等學說。
《后儒學》作者蒼山牧雲安徽蚌埠人,當代儒生,后儒學之奠基人。其思想縱橫遼遠,宏博深邃,究其根底,唯“美”無他。故其學,也稱之為尚美之學。從構字上解釋說,“美者,從羊而大。豐盈而嫩鮮,豐腴而未老,如女子成熟,男子壯年;物正豐茂,勢盛有力”。
其美有三德,一曰美者尊本,即樂其所生,禮不忘本(這裡的禮不是指孔子致力復立之周禮,而是他從日常生活中汲取出來的現實禮節。譬如他修訂揖道、迎迓、延堂、升座、敬茶、問禮為尊師六禮;修訂禮問、恩養、送終、守孝為行孝四禮等等。)。無論飛禽走獸、花草樹木,春花秋月俱有其美。推及人類,皆有其本性可遵循,從而因性造物。譬如木頭因為密度疏鬆就不能用來作釘子,如果當釘子用不但成不了釘子反而還會破壞其木質;魚在水裡可以暢遊致性,如果把它撈置岸上就會缺氧而死。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異於他人的稟賦,只有尊本淬性才可能最大限度的完成個體的自我實現。尊本之道即自然之道,其最高境界是“不貪生,不畏死”。這一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蒼山牧雲“以道致儒”思想形成基礎之一端。
二曰美者克欲。剋制慾念,守道處平。六欲(食慾、肉慾、情慾、權力欲、金錢欲,名譽欲)讓人心蕩神迷,如果不能格物(析物之理)審性(檢審自身認識到自己的屬性),一味追逐就會心性失據不守,成功的基礎就會動搖以致喪失,人生也就一事無成了。因此要求人能剋制不切合自己自身實際的、難以達到的慾望(譬如瘸子長跑,胖子爬樹等)。據資倡學(依據每一人的天資稟賦不同,倡導適合他學習的課業與方向。經過小學階段的粗糙積累,人的天資稟賦初中時期就會顯現出來,譬如偏科。由於稟賦差異,對一些學生來說,有些科目費盡心力就是學不好。),因材施教,讓人各赴其趣;因性擇業,讓人各奉其能,各安其司就是理想社會之秩序。平等互敬即是主流社會應該遵循之規則。
三曰君子之美。行仁義於天下者謂美。仁則中庸不偏,義則無虧於德。后儒學完美地繼承併發揚了前儒學思想精髓,把中國儒學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把“美”淬鍊出來用於儒學並上升到一種道德範疇(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完成質的飛躍是蒼山牧雲的獨創,他還把修美之法分為:格物、審性、克欲、守道、處平、惠己、益公、啟世人八目,認為只要敦道而行誰都能到達“至美”的境界。中國道教協會第六屆會長,兼任中國道教學院閔智亭院長稱之“以道入儒,儒之新途”。著名詩人流沙河說他“堪經學之謬誤,集理學之大成”。當代學者鍾樹粱說他“學融天下,儒貫今古”。王小波說“為信仰崩塌的現實豎起一座豐碑”。著有《儒源系考》、《后儒論》及《后儒學》三卷等。
蒼山牧雲以增進國民的道德素質,促進民族養成新的心理心態為己任,其“后儒學”密切結合時代的問題和精神,關注生活的幸福指數,把儒家學說中的現代意義充分闡發出來,使現代儒學從古老的儒學中萌生出新的意義和新的生命,極大增益於當今社會公民的歸宿感,幸福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廣泛進入民眾視野,成為市民社會每個公民的主流意識。
丹井儒學
蘭亭逸士
第徠一章 總綱
詩賦乃國學之基礎,儒學為民族之綱要。上古之民,中華崇乎神道。先秦之世,轉轍於人本,催歸於內心。遂有玄學引儒入道,朱學以道入儒也。陸王心學,繼其勢,引佛入儒,故熊子學脈弘大,豈偶然乎?心者,道德之源,萬物之端,唯探其本,方成其用也。
夫近世以降,西學東漸,五四啟新文化之運動,儒學遂以此為嶺,冠前後以別之。
於今後中軸時代,儒學之使命豈乎引道入儒耶?否!
易學者,中華文明之大系也。融天地人三重運數於一爐,統攝陰陽,蓋天蓋地。以大易俯瞰世界文明,中華為其中宮,故秉中和之思想。天竺為其坤宮,故倡精神之妙用;歐美為其乾宮,故崇物質之功用。然中宮寄於坤宮也,是故至上中正之道,誕於印度,盛於中華,此佛家之真如也。是故道家於義理之境,即為其下也。
繼陸王之神髓,內則以佛入儒,外則引西合道,此後儒學之大要也。
徽系后儒之學,崇尚於美,南京傳統也。肇乎方東美,引西入夏也;備乎潘承稷,以道濟儒焉。承稷創后儒學於川,東西回互,與道之啟創相合也。然為美之判斷者,尚執於外,根本不得立定,此非道之非純正內學焉,西美愈耳。且夫儒之美善豈統於形上。道之自然,以塑其美,非其形上蘊涵美也。“行仁義為美”,何以立焉。朱學者,贛學之歧出也,於宋用以至極,沿承以創后儒,乃時代之錯位也。是故其雅論,略有虧失,余予揚棄也。
夫丹井儒學,贛派后儒學也,膺北京之傳統,陸學之脈裔焉,遠紹洪崖啟乎儒道,近承顯密修以圓融。寓粵而接京城藏密,合乾坤定位之浩運;赴廬而沐棲賢法雨,悟白鹿國學之神髓。立說於洪州聖域,內承贛學之寶脈,外合禪宗之廣敷。於心以啟用,於用而歸心。歸心則萬法俱空,發用則隨緣於物。縱橫往返,自在自如。中華哲學,秉宇宙陰陽之大道,內立於心,則成用於外。是故唯引佛入儒,方接引西學也。此佛、西二學踵入中華之故也。
心者,非唯心之義也,乃心物合一之心。心與物,若酒與其味,非一而不離,以成其辯證之道也。心蘊三德:為本,持正,天人之心。后儒之道,秉心之德,在益民,在正民心,在止於聖心。知心而後能隨,隨而後能定;定而後能慧,慧而後能用,用而後能得,得而復歸心。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終始復返,合乎大道。
夫欲道行於天下者,先格其物,而後明心。明心則修其身,修身則致其和,致和則益其公,益公而後惠己。於是乎,惠己而後啟世,啟世而後化物。以貴下賤,內聖外王。因果回互,心為其本。本固則枝榮,聖學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