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6條詞條名為望夫石的結果 展開
望夫石
自然風光
望夫石山自然風景區位於葉縣縣城東南30公里處,距省級公路平駐公路1.5公里,景區面積15平方公里,頂峰海拔300米。風景區內有千年古剎毛仁寺、祖師廟、三皇殿、鳳凰台、唐代銀杏樹、毛竹林、人工湖等,自然植被完好,人文景觀豐富,風景如畫,氣候宜人,是休閑、觀光、垂釣、娛樂、登山的理想場所。
每當雙休日、節假日,平頂山市、舞鋼市、南陽市及周圍縣區的遊人紛至沓來,尋幽探勝,娛樂消遣。風景區內水、電、路、通訊等設施齊全。由外地客商投資2000萬元的葉縣王府康樂養生園已在望夫石山景區開工建設,拉開了景區規模開發的帷幕。
到葉縣汽車站坐到辛店的班車,大約40分鐘到辛店街上,然後在街上找一個出租,到望夫石上就是了,到了司機會告訴你的。第2次下車,在望夫石山山腳。剩下的只是山路了,就需要自己爬山了,大約步行1小時就到山頂了。
李白的一首詩《望夫石》:“彷彿古容儀,含愁帶曙輝。露如當日淚,苔似昔年衣。有恨同湘女,無言類楚妃。寂然芳靄內,猶若待夫歸。”這首詩描寫的就是我市葉縣境內的望夫石山。傳說在秦朝時,有一女子,因丈夫被抓去修長城,她經常站在這座山山頂向北眺望,思念丈夫,久而久之,化身為石,後人便稱此山為望夫石山。它位於葉縣南部的辛店鄉,緊鄰平駐公路(平頂山——駐馬店),離市區有50多公里。除望夫石外,景區內還有人工湖、銀杏樹、毛仁寺、竹林、祖師廟等景觀。
自辛店鄉趙溝村往南直行即可進入望夫石山自然風景區,她的秀美景色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沿途那生機盎然的野花、夾道啁啾的飛鳥和輕拂顏面的和風,足以令人陶醉於大自然的和諧之中。景區內的古銀杏樹仍然遒勁挺拔,據相關部門考證,這棵古銀杏樹是唐代之物,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千年銀杏樹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二世同堂”,它的樹榦至少要5人才能抱攏,彷彿是一位巨人,伸出堅強的臂膀,想把整個村莊嚴嚴地攏住,不允許任何人傷害它深愛的子民。不知什麼時候,上面的枝幹中間又生出一棵黃楝樹,古銀杏樹彷彿是在用自己的畢生來孕育另一個生命。當地的村民稱古銀杏樹為白果樹,銀杏葉的藥用價值較高,銀杏果俗稱“白果”,也是極其名貴的藥材,除了在地上撿一些自然脫落的葉子外,村民不容許任何人去採摘,因為人們深愛著這棵給人帶來幸福與平安的“吉祥樹”。
望夫石
在銀杏樹正北方約10米處,尚存一座建於盛唐時期的古寺,雖然幾經修葺,可那種古樸大方、神奇雋永的氣息卻一點也沒減少。傳說在盛唐年間,有一位姓毛的員外在此居住,他對附近一帶居民廣施恩惠,並組織居民在千年銀杏樹旁建起了一座寺院。那時的人們篤信神靈,常常在此祈福求運,希望這一帶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員外的恩惠,把寺名取為毛仁寺。沿千年銀杏樹往南行走,一進毛仁寺水庫,面前豁然開朗,一派春和景明。據當地知情人介紹,在水庫的南端,有一座高大的土墓,人們稱其為“鳳凰冢”,奇妙的是無論水庫水位如何上升,“鳳凰冢”距水面的相對高度始終保持不變,這不失為一處奇觀。這座中型規模的水庫給望夫石山景區平添了無盡的靈氣。
井岡翠竹是望夫石山腳下最具觀賞性的景緻之一,這些生長在山坳里的翠竹是上世紀60年代南竹北移中的佼佼者,因為井岡山的竹子對生長條件的要求比較苛刻,所以大部分地區移植都未成功,但唯有這裡的氣候,讓井岡翠竹在緯度最北的山鄉也能安家。
攀著崎嶇的山道能直達望夫石山頂,雖然她的主峰不足500米,但其磅礴的氣勢實在讓人折服。近觀層林盡染,生機無限;遠眺村落新居,豪情萬千。若是留點心思觀察,就會發現這樣一種景觀:望夫石山山體呈現出明顯的階梯層次,第一階梯為平緩型,其植被大多以喬木和灌木為主;第二階梯是陡坡型,以高大的栗木為主,豐富的栗木資源,為當地群眾發展食用菌種植業鉚足了後勁兒;第三階梯則屬峭壁型,植被多以野生花草為主。在山頂小憩時放眼望去,只見薄霧裊裊,林濤陣陣,耳邊佛鈴聲聲,鳥語啾啾,生命即將回歸自然時的快慰頓時充盈心胸。
山頂最顯眼的要數那塊始終矗立並翹首遠望的巨石——望夫石,她似乎正深情地期待著遠方郎君的歸來。唐代詩人元稹在中《春六十韻》記載:“望夫身化石,為伯首如蓬。昔有貞婦,其夫從投,婦餞送此山,立望夫而化為石,因以為名焉,喻妻子思念丈夫,或形容精誠之至。”關於望夫石的傳說如今有許多種版本,但最通行的說法應如《春六十韻》所載。古時候,這座山的南部有個村莊,村上住著姓孟和姓姜的兩戶樵夫,他們兩家都無兒無女。孟家種下了一棵葫蘆,那葫蘆長勢異常,直蔓到姜家的圍牆上。到了收穫時節,一個偌大的葫蘆著實惹人喜愛,兩家圍在一起嘖嘖稱讚。突然一個晴空霹靂,葫蘆中竟生出一位女孩,兩家都想要這個女兒,於是雙方爭執不休。最後,兩家把意見折中將她取名為孟姜女,這樣,他們都有了女兒。這孟姜女生性乖巧,長相漂亮。秦王召集天下民工修建長城,范喜良逃至孟家避難,兩家把女兒許配與范喜良,不料秦兵抓走了范喜良。孟姜女一路哭泣,一路風餐露宿到長城腳下尋找夫君,聞聽丈夫已命喪黃泉,她三聲哭倒長城。歸來途中至這座山頭,她看看自己的家鄉,想想屈死的范喜良,悲從心頭生,她回望長城,化作巨石。這塊巨石仍矗立於山巔,山坡上的孟家溝被人們稱作古代愛情故事的發源地。這段凄美的愛情故事,讓人們在無盡同情之時,也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愛情和婚姻。一段悲喜纏綿的傳說,一曲身心應和的交響曲,成就了一個千古傳誦的愛情故事……
解放戰爭時期,有中原局、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領導機關在葉縣、寶豐等駐地,這裡還有鄧小平、陳毅、劉伯承等領導人的駐地遺址、數次重大會議會址。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等正是在這裡運籌帷幄,指揮了宛東、鄭州等六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正規軍及地方武裝30多萬人,為淮海戰役取得勝利奠定了基礎。據《葉縣縣誌》和相關資料記載,1930年6月,國民黨西北軍馮欽哉旅駐紮葉縣,中國共產黨在該旅的地下組織在中共長江局領導和南陽中心縣委的接應下,在葉縣建立了起義“前委”,準備發動起義。后該旅奉命移駐舞陽縣北舞渡鎮,“前委”趁旅長馮欽哉外出開會之際發動起義,擊斃以副旅長為首的18名反動軍官,拉出800多人的隊伍南下,到達葉縣南部望夫石山下。7月30日,起義軍在望夫石山進行整編並召開起義誓師大會,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紅九軍下轄3個支隊,第一支隊200餘人,由原旅手槍隊組成,第二支隊400餘人,由原旅衛隊營組成,第三支隊100餘人,由原旅密探隊及其他起義人員組成。按中共長江局的布置,起義后的紅九軍向南陽地區前進。聽到起義的消息后,馮欽哉連忙組織追剿,當起義軍進入方城縣東時,遭到了敵軍的前後夾擊,紅九軍戰士傷亡嚴重,起義宣告失敗。
望夫石山作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的誕生地,為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也讓望夫石聲名鵲起,成為平頂山市紅色經典旅遊景區中的一處亮點。
望夫處,水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這就是望夫石,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傳說,一處風光秀麗的覽勝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