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林諸山記
游桂林諸山記
袁枚(1716—1798),清代詩人。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乾隆年間(1736—1796)進士,曾任江寧等地知縣,辭官后僑居江寧,築園林於小倉山,號隨園。論詩主張抒寫性情,創“性靈”說,對儒家“詩教”表示不滿。部分詩篇對漢儒和程朱理學進行抨擊,並宣稱“《六經》盡糟粕”(《偶然作》)。所作詩歌,多抒發其閒情逸緻。又能文,所作書信頗具特色。所著有《小倉山房集》及《隨園詩話》、《子不語》等。
次日過普陀,到棲霞寺(6)。山萬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導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7)。以石為天,以沙為地,以深壑為池,以懸崖為幔,以石腳插地為柱,以橫石牽掛為棟樑。未入時,土人先以八十餘色目列單見示,如獅、駝、龍、象、魚網、僧罄之屬,雖附會亦頗有因。至東方亮,則洞盡可出矣。計行二里餘,俾晝作夜,倘持火者不繼,或堵洞口,如三良殉穆公之葬(8),永陷坎窞中(9),非再開闢不見白日。吁,其危哉!所云亮處者,望東首正白。開門趨往捫之,竟是絕壁。方知日光從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門也。世有自謂明於理、行乎義,而終身面牆者,率類是矣。
次日往南薰亭(10)。堤柳陰翳,山溪遠縈繞,改險為平,別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龍洞(11)。洞甚狹,無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蓮房半爛,又似郁肉漏脯(12),離離可摘。疑人有心腹腎腸,山亦如之。再至劉仙岩(13),登閣望鬥雞山(14),兩翅展奮,但欠啼耳。腰有洞,空透如一輪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竅,多聳拔,多劍穿蟲齒。前無來龍,后無去蹤,突然而起,夏然而止,西南無朋,東北喪偶,較他處山尤奇。余從東粵來,過陽朔(15),所見山業已應接不暇,單者,復者,豐者,殺者,揖讓者,角斗者,綿延者,斬絕者(16),雖奇鶬九首、獾疏一角(17),不足喻其多且怪也。得毋西粵所產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獨成一家者乎?
記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18),偶一出遊,其時年少,下省山水之樂。今隔五十年而重來,一丘一壑,動生感慨,矧諸山之可喜可愕者哉?慮其忘,故詠以詩(19);慮未詳,故又足以記。
(1)晡食:晚餐。于于:行動悠然自得的樣子。
(3)風洞:風洞山,一名疊彩山,在市區偏北。山上有風洞岩。山層橫斷如疊彩緞。
(6)棲霞寺:在七星岩上。
(7)窅(yǎo)渺:深遠廣袤。
(9)窞(dàn):深坑。
(10)南薰亭:在市北虞山山半,宋代張拭建。
(11)木龍洞:在市南。洞北懸崖舊有古木一株,倒掛石上,蜿蜒如龍,故名。
(12)郁肉漏脯:不新鮮或腐敗的肉。
(13)劉仙岩:在南溪山白龍洞南,相傳宋人劉景居此,后仙去。
(14)鬥雞山:以山形如鬥雞,故名鬥雞山。即穿山,在市東。山半有穴,南北橫貫,如月輪掛空,故又名日月岩。
(15)陽朔:縣名,今廣西陽朔縣。以風景秀麗聞名,有“甲桂林”之稱。
(16)斬絕:陡峭壁立,猶如被刀斬過一樣。
(18)丙辰:1736年(乾隆元年)。金中丞:金鉷。中丞是對巡撫的別稱。金鉷字震方,一字德山,山東登州人。歷官太原知府,廣西布政使、巡撫。1736年,袁枚去桂林探望充金鉷幕僚的叔父,金鉷十分賞識他,薦舉他應博學鴻詞考試。
(19)詠以詩:袁枚在桂林作有《十月八日同陸君景文、汪婿履青及府署中諸君子游棲霞七星洞,方知五十年前夏日阻水,游未盡其奇、詩未殫其妙,補作一章》、《獨秀峰》、《南薰亭》等詩,見《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
凡是山,總是離城市較遠,唯獨桂林那些山峰離城市較近。我居住在太守的官府中,晚飯後,就悠然自得地游山。先攀登獨秀峰,登三百六十級台階,到達山頂,俯視城中,一城炊煙裊裊,燈火閃爍,如同畫中一樣。從北面下山到達風洞,遠望七星岩如七隻龜背隆起的大龜聚在一起爬在地上。
第二天,經過普陀山,到棲霞寺。萬仞高山如牆壁那樣陡立,旁邊有個山洞,僧人手持火把領著進去。開始洞里還算明亮,不久就黑沉沉的一片,給人以幽深廣袤的感覺。這洞上面是岩石,下面是沙土,深溝里是水池,以懸崖為帳幕,石柱的根部插在地下,橫放著的石頭互相拉著搭著像是房子的棟樑。還沒有進洞時,當地人就拿出八十餘種洞中的岩石的列出的名目單子給我看,有的如獅、駝、龍、象、漁網、僧磬之類,雖然是附會,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洞的東頭,方才見到光亮,也就是到了洞的盡頭,可以出洞了。算起來。大約走了二里路。把白天變成了黑夜,假使持火把的人沒有跟著或是堵住洞口,那麼遊人就如三賢臣為秦穆公殉葬一樣,永遠陷在洞穴里,除非再開闢,否則永遠不見白日。呀,真危險啦!所說的亮的地方,向東頭望去,正發亮,趕緊朝“門”走過去,用手一摸,竟然是絕壁。才知道日光從西邊的石縫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發亮,不是門。世上有以為自己明白道理、行為合乎禮儀,但一輩子面對著牆壁的人,大概都是這樣的情況。
第三天,往南薰亭遊覽,那裡堤上綠柳成蔭,青山淡遠,迴旋壞繞,景緻一改險峻便為平和,別具一格。
最後一天,遊覽木龍洞。遊覽口甚是狹窄,沒有火把照明,就無法入洞,洞內的鐘乳石有的像半開的蓮蓬,有的又像潰爛的肉脯,在那裡一行行桂著,似乎隨手可摘。人有心腹腎腸,山大概也是如此。再到劉仙岩,登閣眺望鬥雞山,鬥雞山就像展翅奮飛的雄雞,只是不會鳴叫罷了。山腰中有山洞,空明透亮如一輪明月。
凡大多數桂林的山,都有許多岩溶洞穴,高聳挺拔,像劍和野獸的牙齒一樣鋒利。異峰羅列,詭異多姿,又如神龍,看不到起點和終點,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陡峭壁立,周圍沒有和它一樣的山,比起其他山很有獨特之處,我從東粵到陽朔,山的奇異變化多端讓我應接不暇,有單個聳立的、相似的、氣勢磅礴的,也有高聳險惡的、相連在一起的、互相纏繞的、綿延數里的,陡峭壁立,像用刀切的一樣,又像九首孤奇鶬的頭,獾疏的尖角,用這個比喻可見它有多麼詭異多姿。莫非廣西出生的人物,也都是這樣孤芳自賞,自成一家嗎?
記得丙辰年,我在金中承的官署中,偶爾出去遊覽,當時年輕,尚不明白山水之中的樂趣。如今隔了五十年重新來到桂林,一座山丘,一條溝谷,動不動就讓自己生出感慨,令人驚訝!我擔心忘記了這裡的山川美景,就寫詩歌來吟詠;又擔心記敘不詳細,又寫成遊記來補充。
這篇遊記作於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十月。
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之稱,異峰羅列,詭異多姿,山多溶洞,納彩綺麗。這篇文章抓住桂林山水特點,以寫棲霞山洞為主,附帶敘述其它景點,隨手刻繪,下語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同時又在比喻素描中間雜以議論,使景色栩栩如生而又充滿理趣。
遊記類文章,如沒有議論及游者的感受穿插其中,便容易顯得獃滯。袁枚提倡性靈,表現在文章中,就是能把作者的感受深深地鍥入自然,使人充分體驗到自然的美。《文心雕龍·物色》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意思是說,詩人沉溺在自然之中,就不單純停留在對自然的描摹,而是把心靈與自然交融。袁枚寫山水的一些文章正達到了這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