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清秋賦
悲清秋賦
悲清秋賦
登九疑兮望清川,見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歸海,雲橫秋而蔽天。余以鳥道計於故鄉兮,不知去荊吳之幾千。於時西陽半規,映島欲沒。澄湖練明,遙海上月。念佳期之浩蕩,渺懷燕而望越。荷花落兮江色秋,風嫋嫋兮夜悠悠。臨窮溟以有羨,思釣鰲於滄洲。無修竿以一舉,撫洪波而增憂。歸去來兮人間不可以託些,吾將採藥於蓬丘。
1.三湘:“三湘”有四說,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此其一。湘水與瀟水匯合稱瀟湘,與蒸水匯合稱蒸湘,與沅水匯合稱沅湘。此其二。古人對上說早有懷疑:“沅水則不與湘會而自入於洞庭”,“三湘之名,恐未必由此。”沅湘之稱可能來源於屈原的賦,如《離騷》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九歌》有“令沅湘兮無波”句。近代一般把“三湘”作為湘東、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此其三。湘江與灕江同源,剛分開的一段叫灕湘;湘水流至永州與瀟水會合,叫瀟湘,永州以上為湘江上游;到衡陽又匯會蒸水,叫蒸湘,為湘江中游,衡陽以下為下游。此其四。雖然,現代學者已考證,湘、漓並不同源,但此說代表湘水的不同河段,泛指湘水流域,作為湖南的代稱。潺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動的樣子。
2.西陽半規:西陽謂西落之日,其半為峰所蔽,僅見其半,如半規然。謝靈運詩:“遠峰隱半規。”
3.澄湖練明,遙海上月:與《赤壁賦》人影在地仰見明月語意同為倒語。若說遙海上月澄湖練明,仰見明月人影在地,語意一順,意味大減。王琦按:“太白故鄉在西蜀,而荊、吳則其東也,燕地居北,越地居南,蓋登高而遍覽四方之意。翻作兩層抒寫,便覺變幻不可測。”
4.嫋嫋:即裊裊,微風吹拂的樣子。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風。”
6.託些:語氣辭,楚地人講的咒語結尾常用“些”。屈原《楚辭·招魂》:“歸來歸來,不可以託些。”
攀登上九疑山遠望著清清的河水,看見三湘水緩緩地流動。水帶著寒氣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烏雲遮蔽。我憑藉著鳥遷徙的道路計算著距離故鄉的遠近,不知離這荊吳之地有幾千里的路程。這時候太陽已經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擋住,映在水中的小島也快消失不見了。遙遠的海上已經升起了明月,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練似的鋪在地上。想著回鄉之日遙遙無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揚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風緩慢地吹著,夜色悠然。俺在北海邊羨慕別人釣魚,打算到滄州釣大鱉。可是沒有那麼長的魚竿供我舉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憂。回來吧,人間不是好獃的地兒,倒不如到蓬萊去採藥。
李白《上安州裴長史》中說:“乃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該詩是他到過永州、登上九疑的鐵證。這篇《悲清秋賦》就是他登九疑時所作。一說作於725年(開元十三年),一說作於759年(乾元二年)。作品描繪了絢麗的九疑秋景,作者登高遍覽神州四方,視野開闊,意象變幻,流露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抒發了釣鰲客的豪邁氣派和遠大抱負。結尾“人間不可以託些,吾將採藥於蓬丘”,流露出求仙訪道、採藥煉丹的思想。在寫作上,受屈原《楚辭》的影響,富有浪漫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