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
神話般的山區建築
福建土樓,被譽為“神話般的山區建築”,因其大多數為客家人所建,又稱“客家土樓”。福建土樓主要分佈在永定、南靖和華安,土樓作為客家人引以為豪的建築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寶。2008年7月6日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主要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岩市、泉州市境內,包括南靖土樓、永定土樓、華安土樓、平和土樓、詔安土樓、泉州土樓等土樓群。
福建土樓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土樓以石為基,以生土為主要原料,分層交錯夯築,配上竹木作牆骨牽拉,丁字交叉處則用木定型錨固。
2008年7月6日,福建土樓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福建土樓”,由福建省永定、南靖、華安三縣的“六群四樓”共46座土樓組成。即永定縣初溪土樓群、洪坑土樓群、高北土樓群及衍香樓、振福樓、南靖縣田螺坑土樓群、河坑土樓群及懷遠樓、和貴樓、華安縣大地土樓群。這些土樓或方或圓,以圓為主,如珍珠般灑落在閩西南的綠水青山間。截至2008年,世遺土樓中最古老和最年輕的均在初溪土樓群,直徑66米的集慶樓已屆600“高齡”,直徑31米的善慶樓則僅有30年歷史。
福建土樓
明代(14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民愈益重視教育,置學館,設書院,勸民入學,漸成風氣。通過科舉致仕不斷湧現。這些發跡官宦之家,大興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築規制興建土樓,建築形式漸趨考究,功能也向多樣化發展。
清代、民國(17世紀中葉~20世紀上半葉)時期,永定地區條絲煙、茶葉等加工業蓬勃興起,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國。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居民對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於人口的增長,為維護家族的共同利益,勢必建造更大規模的樓房,讓眾多的宗親幾十人或幾百人聚族而居。以適應家族的興旺,居住的安全。於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圍樓以及方形、圓形等豐富多姿的土樓。其特點為規模宏大、類型多樣等。在晚期,外來文化影響在部分土樓的建造中並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20世紀50年代以後,該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樓,一直延續現在。這時期,土樓建築比較注重實用性,結構簡練,缺少華麗的裝飾。
福建土樓是以土作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建築,呈圓形、半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樓最早時是方形,有宮殿式、府第式、體態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有神秘感,堅實牢固。樓中堆積糧食、飼養牲畜、有水井。由於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四角較陰暗,通風采光有別,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圓土樓。現存的土樓中,以圓形的最引人注目,當地人稱之為圓樓或圓寨。
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結構有多種類型,其中一種是內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軸線縱深排列的三堂制,在這樣的土樓內,一般下堂為出入口,放在最前邊;中堂居於中心,是家族聚會、迎賓待客的地方;上堂居於最裡邊,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結構上的獨特外,土樓內部窗檯、門廊、檐角也為中國民居建築中的“奇葩”。
福建土樓屬於集體性建築,從歷史學及建築學的研究來看,土樓的建築方式是出於族群安全而採取的一種自衛式的居住樣式。在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年年內戰的情勢之下,舉族遷移的閩南人不遠千里來到他鄉,選擇了這種既有利於家族團聚,又能防禦戰爭的建築方式。同一個祖先的子孫們在一幢土樓里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所以御外凝內大概是土樓最恰當的歸納。
建築材料由土、沙石、竹木,甚至是紅糖及蛋白都有,就地取材,以建造外牆厚達一米至二米的土樓,堅固得可以抵禦野獸或盜賊攻擊,亦有防火抗震及冬暖夏涼等功用。
福建土樓的牆壁,下厚上薄,最厚處1.5米。夯築時,先在牆基挖出又深又大的牆溝,夯實在,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就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覆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覆的夯築,便築起了有如鋼筋混凝土般的土牆,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風雨剝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
截至2018年,永定縣現存土樓23000座,遍布全縣每個鄉村。其中清代以前的約佔1/3,圓樓有360多座,具有代表性的土樓近3000座。
說起福建土樓,很少有人將其與閩南扯上關係,事實上,在地處閩南的漳州,土樓遍佈於這裡的南靖、華安、平和、詔安、雲霄、漳浦等山區,土樓數量多達一兩千座,僅南靖縣就有千餘座。華安縣大地土樓群包括“土樓王”二宜樓、南陽樓、東陽樓,是“申遺”的重要組成部分。泉州土樓共有63座,分佈在安溪、南安、永春、德化、洛江、石獅和泉港,其中安溪佔了將近一半。
福建土樓
河坑土樓群
河坑土樓群位於書洋鎮河坑村。河坑土樓群距南靖縣城58千米。包括朝水樓、陽照樓、永盛樓、繩慶樓、永榮樓、永貴樓等6座方形土樓,裕昌樓、春貴樓、東升樓、曉春樓、永慶樓、裕興樓等6座圓土樓和五角形的南薰樓共13座。其中年代最早的朝水樓建於明朝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洪坑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湖坑鎮洪坑村,洪坑村東、西、北3面群山聳立、林木蔥蘢。洪川溪自北而南蜿蜒曲折,貫穿全村,兩岸地勢狹長,平緩。宋末元初(13世紀)林氏在此開基,2000年有638戶2310人居住在該土樓群內,距縣城鳳城鎮45公里。林氏先人在此開基時所建的方形土樓:崇裕樓、南昌樓已坍塌。現存明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峰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建於不同時代、形態各異、規模不一的永定土樓以及林氏宗祠、寺廟、學堂等沿溪而建。
初溪土樓群
初溪土樓群位於永定縣下洋鎮初溪村,由五座圓樓和數十座方樓組成。其中的集慶樓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是福建土樓中年代最久遠的土圓樓之一,其結構十分獨特,樓里有72部樓梯,一戶一梯。
高北土樓群
高北土樓群位於永定縣東南面的高頭鄉高北村,背靠海拔近800餘米的金山。全村幾十座土樓,依山傍水、高低錯落。樓群分佈於福建省龍岩市永定區東南的高頭鄉11個自然村內。承啟樓坐落在高北土樓群的核心位置,東為世澤樓、五雲樓,西鄰僑福樓,均保存完好。
福建土樓
齊雲樓
華安上坪土樓群
二宜樓
二宜樓位於華安縣仙都鎮大地村,是中國圓土樓古民居的傑出代表,素有“土樓之王”“國之瑰寶”之美譽,“二宜樓”樓匾已收入《中華名匾》一書。
二宜樓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為“鄉飲大賓”蔣氏十四世蔣士熊所建,佔地面積9300平方米,坐東南朝西北,外環高4層、通高16米,外牆厚達2.53米,外徑73.4米。整座樓為雙環圓形土樓,分成16單元,共有房間213間。樓內空地中還有兩口井,分別為“陰泉”和“陽泉”,組成太極的陣型。即使井外溫度一致,兩泉的泉水溫度也會相差一度。樓內共存有壁畫593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在福建眾多土樓中是獨有的,在中國古民居中亦屬罕見,堪稱民間藝術珍品。其建築布局獨具特色,防衛系統獨創,構造與眾不同,裝飾精巧華麗,堪稱“圓土樓之王”、“神州第一圓樓”。為福建省兩大民系土樓的代表。
平和七星土樓群
七星土樓群分佈在平和縣坂仔鎮,鎮區附近排列著的七座土樓:環溪樓、賓陽樓、慶陽樓、薰南樓、黃墘樓、后厝樓和五美樓,呈北斗七星之狀排列。坂仔的北斗七星土樓群是因其位置所定的,七座土樓分建在銅溪兩岸,從五美樓到環溪樓的建設,時間跨度80年,到興建最後一座環溪樓時,其樓聯即包含“北斗祥光”、“南山佳氣”等字眼,道出了北斗七星土樓群的形成。
繩武樓位於平和縣蘆溪鎮蕉路村,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是一座袖珍圓形土樓。繩武樓系蘆溪葉氏第十八世太學生葉處侯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圓樓直徑43.8米,24開間,佔地面積1506平方米,建築面積1266平方米。樓高三層,第一層是客廳、廚房和一間卧室,每間都有樓梯通往第二層;第二層是各戶私房;第三層是朝天院,設有通廊可環繞全層。
詔安土樓以在田樓為中心,附近還有12座土樓,即水美樓、石馬樓、玉田樓、玉峰樓、庵邊樓、田下樓、新城樓、龍頭樓、鳳山樓、燕翼樓、鳳鳴樓、光裕樓等。詔安土樓,主要分佈在秀篆、官陂、霞葛、太平、紅星等鄉鎮。現存的土樓有350多座,保存基本完好的有160多座。這些土樓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其中較大的較出名的有官陂大邊村的在田樓、新坎村的溪口樓、秀篆陳龍村的龍潭樓、寨坪村的大坪半月樓等。在田樓被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主辦的雜誌譽稱為“現今世界上最大的超級土樓”。1990年8月18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它為“國內仍住居民的最大直徑的生土樓”。
福建土樓是大型民居建築,遵循了“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理念,就地取材,選址或依山就勢、或沿循溪流,建築風格古樸粗獷,形式優美奇特,尺度適當,功能齊全實用,與青山、綠水、田園風光相得益彰,組成了適宜的人居環境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景觀。
福建土樓現存圓樓、八角樓、紗帽樓等三十多種各式土樓,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欄桿式”、雲南“一顆印”,並稱漢族五大傳統樣式住宅。福建土樓的結構外高內低,樓內有樓,環內有環,通風、採光、抗震、隔音、保溫、防衛等功能。
客家山區由於土匪經常出沒,為了抵禦外敵,建造了適合固守的以土、木、石、竹為主要建築材料的土樓,牢固耐用的土樓外牆,神奇的洞口防衛,神秘的傳聲筒與地方通道,以及牢固嚴密的防衛體系。土樓的結構能夠均勻地承受各種負荷,其外牆厚一至二米,而且底部最厚,越往上越薄越往內傾斜,形成像心狀。在地震而產生裂縫后,它會自動癒合。除此之外,一二層沒有設有窗戶,三層開一條窄縫,四層大窗,有時四層加設挑台。而上面的窗戶因為外牆較厚,有些僅僅是開鑿了一個洞,而這些洞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作為射擊孔來防禦敵人。當大門閉合時,土樓將自動生成牢不可破的堡壘。現如今,那些防禦設施依然有科研價值。
1996年11月,二宜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3月,永定縣獲知武夷山正在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開始重新打量自己土地上美如遺珠的土樓群。
1999年9月-1999年10月,永定縣政府和龍岩市政府先後正式向省政府、國家文物局呈報《關於請求將永定客家土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請示》,並邀請中外著名世界遺產專家10多批到永定實地考察,指導,專家們對客家土樓的價值給予了肯定,對土樓“申遺”工作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
2000年3月,華安縣東陽樓被公布為華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長辦公會議決定把南靖、永定、華安三地土樓聯合起來,以“福建土樓”的名義聯合申報世界遺產。
2002年2月1日,土樓“申遺”的申報文本報送到了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但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新規《蘇州決議》對申報名額的限制,“福建土樓”申報進程延緩。
2006年5月,國家文物局正式明確將“福建土樓”列為中國2008年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唯一項目,華安縣南陽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上半年,“福建土樓”順利通過了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的正式評估,贏得角逐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的“入場券”。
2008年,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8月,永定縣啟動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申報國家5A級旅遊景區工作。
2009年10月,永定縣成立創建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和福建省優秀旅遊縣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推動創建工作。
2010年10月1日起,福建土樓使用統一的標誌和統一的宣傳口號進行宣傳推介。
2017年5月初,永定區投入477萬元對集慶樓啟動了全面修繕工程。
同宗血緣凝聚力
一座土樓就是一個家族的凝聚中心。福建土樓集體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閩南人的強烈的家族倫理制度。土樓的建造,一般都是在同宗血緣家族的最高大的樓體和堅固的牆基穩重存在和發揮作用。同宗聚居的土樓里,一樓之內乃“一公之孫”。樓內數十、數百人中,有父母、兄弟、叔侄、妯娌、婆媳等宗親關係,多代同堂,擁有共同的祖輩,最高長輩具有絕對權威,同樓人聚居共財。
道家哲學思想
福建土樓建造中,八卦的運用,八卦土樓以八卦精髓為建樓指南,土樓建造亦多用八卦擇地定位,鎮宅禳邪,出煞保安。在田樓,建於樟州市詔安縣官陂鄉大邊村,其建造完全按八卦精義進行。主樓共分八卦、八大部分,每卦八開間,合六十四卦六十四開間。八卦八等分勻稱,每等分之間從一層直起泥牆作防火牆。八卦樓內門戶講究,每家的家門都有門楣和堂號。門框懸帖各種八卦平安符,樓上樓下鏤雕花窗,有特殊的八卦保安厭勝吉符意義的門窗彩畫。
濃厚的文化性
福建人重視文化教育,在中國山區農村中早已形成一種特別的風氣。尊師重教的傳統,使許多土樓內專設學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學堂,供本樓及鄰近子弟學習文化。土樓家族有一習俗,族中有人中了秀才以上科場功名之後,都在祠堂前池塘外沿兩邊豎石筆一對。石筆,古稱“謗木”,即後來的華表,它是功成名就、地位榮耀的象徵。石筆是一種華麗而莊嚴的石雕物,依中舉級別、品位高低和文武不同,石筆長短、底座式樣和筆身雕刻均各不同。在客家地區,不少土樓門前豎有石筆。土樓家族還很注意“興詩立禮”,樓內隨處可見的對聯無時不在激勵後輩學子求上進。土樓明珠振成樓,除具獨特的八卦建築風格外,樓內一幅幅對聯和題詞,就是前輩期望後輩知書識禮成大器的家訓,深具典型意義。
福建人建造土樓,聚族而居,主要是源於對中原傳統文化的認同,土樓表現出來的向心性、勻稱性和前低后高的特點,以及血緣性聚族而居的特徵。在永定範圍內,無論是哪一座土樓,樓內的男姓居民只有一個姓,而且都是血緣關係較近的同宗同族人。一家之內,家長說了算,一樓之內或全村同族之內,族長說了算,這是土樓客家人在漫長的封建時代所嚴格遵奉的一條原則。土樓中的祖堂是福建土樓人聚族而居的標誌性建築,處於全樓的核心地位。即是全樓居民祭祀列祖列宗的場所,又是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有限的生存空間是福建人建造土樓,聚族而居的重要客觀原因之一。
永定人依靠土樓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不僅孕育了土樓文明,還發展了生產力,而大規模種植煙草,奠定了“煙魁”文化繁榮的基礎。
1995年11月,永定縣舉辦了首屆“永定客家土樓文化觀光節”。
2001年,福建省第二屆永定客家土樓文化旅遊節在永定縣舉辦。
2007年6月,中國·福建土樓建築文化論壇在華安縣舉行。
2008年7月9日,南靖縣舉辦首屆福建土樓文化節。
2009年12月6日,南靖縣舉辦第二屆福建土樓文化節
2010年5月6日,第三屆土樓媽祖文化節在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鎮舉行。
2011年4月25日,南靖縣梅林鎮舉辦首屆“海峽兩岸·福建土樓”媽祖文化節。同年9月9日至12日,2011年海峽客家旅遊歡樂節暨福建土樓文化節在永定縣舉行。
2018年12月1日,第二屆福建繩武樓旅遊暨蘆溪紅酒文化節在華安縣舉行。
福建土樓在20世紀60年代的冷戰時期,被美國誤為核彈發射井,雖經過20年的研究,用間諜衛星拍下無數圖片(土樓的俯視圖),但仍無法了解1500座“核彈發射井”中的“機密”,中情局在1985年終派出一對夫婦偽裝遊客,到福建閩西永定縣調查,發現那些“發射井”,原來是歷史悠久的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