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陳集鎮

北陳集鎮

北陳集鎮隸屬於江蘇省灌南縣,位於灌南縣北部,距離灌南縣城18公里;東與204國道相接,西毗寧連高速公路,南臨灌河,北倚新沂河,與灌雲隔河相望,因鎮政府駐地陳集街而得名,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歷史文化名鎮。分佈在境內的“九里十八墩”。為古漢墓群遺址,墩內挖掘的文物有古銅錢、墓磚、陶器等,為研究灌南地區的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2016年12月底,全鎮區域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總人口3.95萬人。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國家衛生鄉鎮”。

歷史沿革


漢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封李廣利為海西侯,境內是其領地;
公元前90年,李廣利投降匈奴,漢武帝廢其海西侯爵位,遂改置海西縣,境內屬於海西縣;
東晉十六國時期,海西縣建制撤銷,隸屬朐縣。
北陳集鎮
北陳集鎮
南北朝期間,境內大多時期屬於南朝,僅后30年為北朝所佔領,南朝依次隸屬劉宋、南齊、南梁,仍屬於朐縣。公元550年起,為北齊侵佔,577年,北周改朐縣為朐山縣,境內從屬之;
元代時期,實行行省制度,省下轄道、州、縣。境內大多數屬朐山縣,隸屬於河南江北行省淮東道海寧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寧州改稱海州,境內隸屬之;
清順治二年(1645年),海州改為海州直隸州,屬淮安府,境內隸屬關係不變;
1912年(民國元年),廢除海州直隸州,海州分為東海、灌雲兩個縣,境內隸屬於灌雲縣新莞市;
1930年(民國18年),國民政府實行區鄉制度,境內隸屬於灌雲縣第三區;
1942年(民國31年),境內隸屬於灌東辦事處二連防區;
1945年,抗戰勝利,撤銷灌東辦事處,將原所轄地區劃歸灌雲縣,境內隸屬於灌雲縣陳集區;
1950年,撤銷陳集區,將境內區域劃歸新安區;
1957年撤區並鄉,撤銷新安區,將原新安區所轄的8個鄉合併為張店、陳集、三口以及新安鎮
1958年3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灌南縣,隸屬於江蘇省淮陰專區,陳集鄉從此改屬灌南縣;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運動在灌南開始,陳集鄉改為陳集人民公社,下轄的地區改稱為生產大隊;
1981年5月,陳集公社改為北陳集公社;
1983年,進行機構改革,實行政社分設,以原公社建鄉,生產大隊建村,北陳集公社改為北陳集鄉;
1987年5月,北陳集鄉改為北陳集鎮。

行政區劃


民國34年(1945年),灌雲縣建陳集區,下轄上淋、頭庄、梓安、永興、陳集六個鄉;
1949年建國后,增設張店、中心、澤龍、龍五、岑池、合興六個鄉;
1950年,撤銷陳集區,將原轄的11個鄉合併為張店、澤龍、永興、龍五、陳集五個鄉劃歸新安區;
1957年撤區並鄉,新安區撤銷,原轄地區合併為陳集鄉等,陳集鄉下轄18個村居;
1958年,陳集公社成立,原18個村委會改為生產大隊;
1962年10月,陳集公社原大隊合併為14個生產大隊;
1966年1月,將陳集公社的8個生產大隊以及張店公社的1個大隊分出並設立大圈人民公社,析出后的陳集公社又拆分為陳集、尹盪、上淋、孫庄、海防、官溝、八庄、楊圩、大有、三友、邵庄11個生產大隊;
1981年5月,陳集公社改為北陳集公社,增設王口、高庄、安淋、沂南、港咀、旗杆、漁業7個生產大隊;
1983年,改為北陳集鄉,原生產大隊改為陳集、尹盪、上淋、孫庄、海防、官溝、八庄、楊圩、大有、三友、邵庄、王口、高庄、安淋、沂南、港咀、旗杆、漁業18個村居委員會;
1987年,轄17個村民委員會,176個村民小組,66個自然村莊,全鎮計7354戶,32124口人,均屬於漢族,其中非農業戶口1437人。
2016年,北陳集鎮下轄陳集社區、王口村、尹盪村、上淋村、安淋村、沂南村、海防村、港嘴村、官溝村、八庄村、楊圩村、大有村、三友村、旗杆村、邵庄村15個行政村。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北陳集鎮位於灌南縣北部,東與田樓鎮接壤、南與新安鎮、三口鎮相連,西與張店鎮毗鄰,北隔新沂河,與連雲港市灌雲縣東王集鎮、楊集鎮相望。

氣候條件

北陳集鎮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環境優雅,十分宜人。

土質土壤

北陳集鎮屬於黃淮沖積平原,地勢東南高,西北窪,屬瘀質土壤。

交通


北陳集鎮
北陳集鎮
北陳集鎮交通便捷,204國道、寧連高速公路、張陳公路貫穿全境,南鄰灌河、北依新沂河。規劃中的連淮揚鎮鐵路穿境而過,在灌南經濟開發區設立灌南站,將開通至上海、南京、蘇州、杭州、青島等大中城市的鐵路線路。淮安漣水機場連雲港白塔埠機場以及規劃中的連雲港花果山國際機場離境內均在一小時車程內。

經濟


綜述

2004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35億元,增長15.7%;實現財政收入38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50元;常年在外務工人員1.3萬人以上,有“勞務之鄉”之美譽。2004年,財政收入綜合排名由末位躍居全縣第五,計劃生育走出市重點管理鄉鎮行列,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財政收入超常規增長鄉鎮和草危房改造先進單位。

第一經濟

全鎮共有耕地面積4.5萬畝,實際種植小麥、水稻、玉米面積3.81萬畝,糧食年產量達3.7萬噸。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1萬元。新增各類專業合作社4家,入股社員107戶;新增苗豬繁育廠2家,能繁母豬800頭,年出欄苗豬20萬頭以上。圍繞靈芝產業特色鄉鎮發展規劃,新建佔地50畝的靈芝種植基地,年生產靈芝30萬包。

第二經濟

“恆通醫療用品有限公司”“連雲港端固鋼結構”2個工業項目成功簽約。重點抓“江蘇嘉隆化工二期”“端固鋼結構”“恆通醫療用品”三個項目工程推進工作,調優產業結構,提高工業經濟實力。

社會事業


教育

全鎮設初級中學1所、小學8所,幼兒園、託兒所7所。重視義務教育發展,投入資金100餘萬元,新建中學餐廳,投入資金260餘萬元,對村級小學、幼兒園校舍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協助縣、鎮公安、交通部門,加強接送學生車輛交通安全整治,全年無一起交通安全事故發生。

文化

投資100餘萬元,新建鎮文化活動中心。全鎮共有文化活動中心15個;各類文化專業戶58戶;各類圖書室38個,藏書18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化業餘創作隊伍達48人;有縣文物保護遺址3處。

民生

加強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入100多萬元,新建鎮便民服務大廳,服務窗口單位包括財政、勞保、司法、民政等10家。落實民政優撫、救濟、救災等工作,完成五保老人、困難群眾等弱勢群體的供養、救助工作任務。

基礎設施

加大農村基礎設施資金投入,新建防滲渠12公里,新建、改建電站7座,鋪設農村水泥衛生路3500米。投入資金500萬元,建設灌河入海口堤防應急加固工程。

社會穩定

開展“大走訪”“大接訪”“大調解”工作,堅持鎮三套班領導接訪工作制度,暢通民意訴求渠道,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嚴格規範村級財務管理和加強村級幹部行為,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全年無一起越級上訪、集體上訪案件,人民群眾來信來訪調處成功率100%。

所獲榮譽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為“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