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建築

藏式建築

藏式建築體現了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豐富經驗。藏式建築,從形式上可分為寺院建築和民用建築兩大類。

建築特色


僧用建築

在地形選擇上,寺院多選擇環境較好,地勢險要之處依山而建。建築連綿起伏,層樓疊閣,很有巍峨聳峙、棟字莊嚴的氣勢。
大殿
寺院大殿的修築先按其高度確定收分係數,再計算牆腳的寬度,確定基礎埋置的深度和基槽寬度,基腳用石塊砌成。牆身用土質粘結堅硬的有機質泥灰土和黃土夯築。一般採用牆柱混合承重結構,當牆體築到一層高時,就可以按照大殿的面積,根據一定的距離立柱頭。柱頭多為圓形,講究的柱和梁加工成方形,大梁橫向鋪設,外縱牆及柱頭承受大梁傳下的荷量。模條縱向鋪設,外橫牆承受檁子傳下的荷載,檁條上密鋪小木條,將模條間空隙鋪滿,再密鋪一層小樹枝,最後用泥土夯平。底層樓面蓋好后,繼續築上層牆體。房頂做法與樓面大致相同,只是泥土選擇更嚴格,要求細且粘以防漏雨。寺院大殿的邊瑪牆,用一種叫娘熱的灌木枝條捆成手臂粗細的小把,上下用木釘固定。一端染成黑色,整齊設於房頂做成女兒牆,象徵天與地之間中界,邊瑪檐牆上口做出圓形白點一圈,象徵天上的日月星辰。立體工程完工以後,才安裝大門,寺院大殿的四周牆體一般不設窗戶。
藏式建築
藏式建築
大殿建築完工後,第二步是裝飾。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寺蹺建築必須是抗色真備。大殿的外牆,用一種叫"左"的紅色泥土塗成紅色(薩迦教派塗有紅、黃、黑三種色),殿門的門框經木工精雕細琢后,再分層彩繪精細圖案,厚厚的兩扇大門塗以丹漆,上中下三處分別用銅質或鐵質鑲嵌有梵文六字真經的箍帶包紮,配缽式或獸式門環中吊,以示法門森嚴。大殿頂上用寶珠、寶瓶、金齷和蓮花組成金黃色的寶幢,寶幢兩旁配置菩提金羊(苟經院為鎦金孔雀)。大殿內部則更是雍容華貴,富麗堂皇,銅鑄和泥塑的菩薩,穿金戴銀,姿態備異,四周牆壁畫滿各種壁圖,畫幅之間的空白,用各種各樣的圖案過渡連接。立柱上部的變態雀替代柱樑連接部的墊木,一墊木以下懸掛色彩斑斕的絲制刺繡飄帶和幢幡,給人以莊重森嚴之感。
僧房
僧房一般修建在寺院大殿周圍,僧房與大殿緊緊相連,儼如一座小城。全縣各寺僧房多為一樓一底,少數為二層,與藏式民宅無大差異。底樓牆體為土牆或石牆,二層以上用四根圓木(有用半圓形的)垂直咬接,疊架成"井"字形牆壁,房頂造法與大殿相同∫不設邊瑪牆。這種木楞子的建築,藏族稱為"棒空"。
僧房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它的檐和窗,其梁枋不出頭,屋頂出檐短促,檐部挑出牆外,長約20厘米,砍成方頭,上置橫枋(連檐)一道,再放"飛檐"一層。檐頭再置封檐或攔泥板一道,上墊細樹枝,鋪上泥巴、片石各一層。"棒空"的窗,一般是固定格子窗或推窗,其窗上遮雨塔的構造與屋頂出檐相同。地位比較高的喇嘛和活佛其窗檐上還要做一長方形木板,橫靠牆壁,並飾以各種青樣圖案。
藏式建築
藏式建築
僧房底層近門兩邊備開一小窗,底層堆放雜物或關馬,二層由主室、卧室、客室、經堂、廚房、走廊等部分組成,其中經堂佔主要位置,各室的光亮,利用天井和走廊解 決;樓梯設於室內,用圓木掏級而成,也有改為漢式樓梯的。
僧人住宅的大小位置,以僧人在寺內地位高低而定。如更慶寺上層喇嘛住宅緊接大殿,其餘僧眾依次而建,並規定僧人住宅不設陽台。僧房的第二個特點是它的外牆色彩。薩迦派的僧房土牆塗黑、白、紅三色豎紋,"棒空"為紅色,其它教派僧房的牆體用白嘎土塗成白色。佛塔佛塔往往座落在居住區最顯眼處或群眾聚會之地。縣內常見的佛塔(俗稱"白塔")為磚、石構造,塔體用石灰粉妝,塔基座呈"凸"字形,上面呈複合"亞"字形須彌座二重,其上為瓶形塔身,塔頸作相輪狀,天蓋壘疊月盤。

民用建築

牧民住宅
藏式建築
藏式建築
德格牧區普遍用牛毛帳篷作為住房,牧民用牛毛紡線,織成粗氆氌,厚約二三毫米,縫成長方形的帳篷,帳內以木杆支撐,帳外周圍用20餘根牛毛繩張拉,帳篷四周用少許草餅或糞餅壘成牆垣,以避勁風入帳。帳篷一方設門,門上懸有護幕。帳頂上順脊處開一長方形天窗,作入光排煙之用。一天窗之外有護幕一塊,白天翻開,夜間遮蓋,這種帳篷經暴雨不漏,大雪不塌裂。拆卸卷疊后,一兩頭氂牛便可運走。
牧民帳篷的內部布置,一般進門左邊是"陰帳",屬婦女們的住地,酥油、乳酪等在此製作,個別大帳篷在"陰帳"內附設有小保管室。右邊是"陽帳",常是男人們的住地,接待來客也在此,宰羊、灌血腸之類在此進行。大帳篷在"陽帳"內附有一個小神龕,供信教的牧民點燈供佛用。
富裕牧民在大帳篷左右設有幾個形狀不一的小帳篷(名為"納倉"),專供父母或客人居住。此外,還有叫做"古然"的小四方帳篷,設在畜圈旁,專供守畜人住宿用。另外,德格各地還有一些無帷帳篷、布制帳篷、花帳篷、。單人帳篷等等,都是根據時令的不同需求而製作的。
陋室、平房,多為牧民冬季放牧的住所。陋室為一層建築,結構簡單,土碉牆,架木或鋪樹枝后,復以泥土,房頂用粘細混土打實抹平,內室居人,外院圍圈圈牲畜。平房多為兩層,結構與借房同,上層住人,下層多作庫房和圈牲畜之用。
農民住宅
農民住宅建築方式與僧房大致相同,只是外牆的色彩上,"棒空"塗紅色,土牆一般不上色,也可上自己喜愛的顏色,但不與僧房雷同。窗檐和屋檐不設"飛檐",建築多為二層,底樓作畜圈或庫房,二層為主要居室,三層為堆放糧食的敞間、曬壩等。致於一樓一底的小型住宅,其二層僅有主室(卧室、廚房經常兼設)和貯藏室。

歷史


隨著佛教的傳播,寺院建築得到迅速發展,並成為德格古建築的主體。寺院建築保持了古碉式建築中結構合理、造型美、風格突出的特點》還糅合了其它類型的建築形式,加之社會的人力、財力都耗費在寺院建築上,所以寺院建築集中地體現了藏族建築藝術所取得的歷史成就。

相關案例


德格的藏式建築獨具特色。在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力學構造原理、材料選用等方面都與漢式建築風格迥異,藏式建築體現了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實踐中創造和積累的豐富經驗。德格縣的藏式建築,從形式上可分為寺院建築和民用建築兩大類。
德格佛塔的特點是基座占塔高的三分之一,保證了上層建築的堅固穩定,而且具有巍峨高大的藝術效果,塔的頂部是塔剎,建塔時往往著意修飾塔剎。一般由須彌座或仰連座襯托剎身,剎桿上套貫數目不等的相輪,上置華蓋、仰月、寶珠等。